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如何走出“唐人街”? /

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如何走出“唐人街”?

) 编者按:《海外华人经济:如何转型升级》系列报道,已经刊出10篇。这组报道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6月底,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下,《中国经济周刊》在北京主办了第七届 “中国经济论坛”,论坛以“面临转型升级的华人经济”为主题,深入研讨世界范围内华人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引起了与会海内外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综合这组报道及此次论坛讨论的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特推出这篇文章,对海外华人经济的历史、现况、困境与出路进行评述,也为《海外华人经济:如何转型升级》报道暂时划上一个句号。

现况篇:华人经济遭遇了什么“瓶颈”?

早年“唐人街”上的华人,靠“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来“讨生活”。这种状况既和老一辈华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资本积累有关,也与历史上各国的排华政策有关。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也缺少一个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所谓“海外华人”的数量。通常的说法为“几千万”,而对于这一“几千万”的认识,则往往从3000万到8000万不等。

人们同样不太容易准确地勾勒出华人在世界历史上的迁徙路线。

著名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说:“17世纪、18世纪,世界各地人口大量迁移,最为著称的事件,当是欧洲人口移民新大陆,取代了当地的原居族群。”但他同时强调说,“在东亚地区,虽然明廷的海禁时闭时开,仍有不少移民迁移东南亚各地。”

其实,从宋末以来,中国地区向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就一直存在。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奋斗和经营,他们在东南亚立足下来。今天,海外华人中的80%,正是居住在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他们已经形成了颇有实力的“华商族群”。

另外20%的海外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从北美、欧洲到澳洲、非洲。他们的祖辈大多是近百年来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

华人族群最初移民到海外时,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排斥,不得不聚居在一处,和衷共济,逐渐形成了“唐人街”。

“唐人街”的形象本身蕴含着历史中的复杂性。“李小龙电影” 以及近年来影视剧中的“(中)华英雄”形象,都以“唐人街”为重要背景来展开故事。在“华英雄”的故事中,“唐人街”是否能够团结起来,对抗将华人变成非法矿工的企图,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而在李小龙电影中,“唐人街”中华人的餐厅,始终能带给李小龙一点心灵上的慰藉与温馨。

在这种早期“唐人街”的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海外华人的生存方式——“三把刀”模式,即靠剃刀、剪刀和菜刀去挣生活的较低级经济活动阶段。这种状况的形成,既和老一辈华人族群的文化程度低、没有资本积累有关系,也和历史上各国形形色色的排华政策有关。

二战之后,欧美各国逐渐放弃了种族歧视政策,东南亚的华人资本家也开始向欧美再次移民,新移民的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当代华人的经济活动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旅美多年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即使简单地从“职业”这一角度看,海外的华人经济也已经今非昔比,目前的华人“更多从事高科技、经济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专业职业”,“如果说第一代华人是打工仔,那么,第二代已经变成了白领或者金领了”。

我们依然可以用当代电影中的形象来作出自己的理解。如果说李小龙电影中的“李小龙”代表着那个时代中身怀绝技的华人“打工仔”形象的话,那么,今天李安电影中的赵文瑄等人所饰演电影《喜宴》、《推手》中的种种角色,无疑便是新一代“华人白领”的典型形象了。“他”彬彬有礼,讲着流利的英语,出入主流社会……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困惑,因为还有许多文化的冲突与文明的误解。

当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在资金上高度分散。如何改变这一现况,摆脱困境与危机,是今天的华商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尽管今天的“海外华人经济”概念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与现况出发,总结出一些特点。

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专家组联合鉴定通过的一篇博士后报告中,作者单纯写道:

“在这个全球华人经济网络中运作的华人族群经济,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1)华人族群经济首先是其居住地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华人是主流族群还是少数族群;(2)海外华人族群经济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印迹,如为谋生而移民,经济形式由商贩而向工商实业过渡,企业内部大都实行家族式管理,倾向通过华人网络开展经济活动;(3)华人族群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4)海外华人族群经济与华人的祖籍国(中国)的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祖籍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是全球华人经济网络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从民族精神、国际地位、经济机会及人力资源方面都对海外的华人族群提供着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海外华人族群也从资金、技术、信息、经验方面对其祖籍国的发展施以积极影响……”

无疑,在数年前的研究中尚没有量化与具体化的现实,目前正清晰地展现出来:

以欧洲的情况作为个案考察,华人经济到20世纪末已经开始其多元化经营进程。但是从行业上看,餐饮业、服装业和皮革加工业依然是华人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餐馆9000家,法国的中餐馆超过了5000家,西班牙中餐馆也达到3000家,其中巴塞罗那就有600多家;华人的皮革加工业在南欧,尤其是在意大利、法国占有重要的位置,意大利普拉托一地就有华人经营的大小制衣厂近千家;法国巴黎的华人制衣厂也有300多家。

在整个华人经济中,对金融、高新技术、律师、会计等行业已经开始触及,却尚未形成规模,主要形式是零散的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也是以华人为主。

这些现实,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正面意义上,海外华人经济确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构成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海外华人经济却又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

“一言以蔽之,当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基本特点: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在资金上高度分散。”西班牙西非娜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如是说。如何改变这一现况,摆脱困境与危机,成为他们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探索篇:为什么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有学者预测: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预测反映出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向。与这个世界潮流相适应,中国经济也在加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作为学者,单纯在写于上世纪末的报告中曾经提示人们:“在欧美等国,华人族群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的低层次经济活动向较高层次的现代化经济活动过渡阶段。”近10年之后,他所说的“过渡”演化为“转型升级”一词,成为海内外华人经济正在迈出或者即将迈出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拿王辉耀的话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不管转型升级是否真的是大势所趋,变化,已经在悄悄发生。

从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载体外国直接投资(FDI)来看,20年前资金的主要流向是制造业,而现在的投资主题却是服务业。到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的FDI中占到20%。

这个变化,很明白地显示出服务业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位置与前景。科技革命的发展,引发了世界产业结构的改变,促使服务业不断发展、地位不断上升。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使现在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一些最常见和常用的Google等搜索引擎,原来不可贸易的许多服务领域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跨国贸易。

目前,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越高。OECD国家的服务业2000年时占GDP的比重为70%,2003年达到73%,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相关的统计也表明:目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已经是60%。

有不少的学者预测: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个时间虽然未必准确,却反映出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向。

与这个世界潮流相适应的,中国经济也在加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虽然起步晚,但是增速快。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球的速度,而且在全球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82年只占0.7%,现在已经达到3.5%。

在6月底的“中国经济论坛”上,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表示,在服务业领域内,“我们跟国外差距大,但是差距大正意味着潜力大”。

最近几年,外商进入到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但其占有的国内市场份额还是有限的。而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中国则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胡景岩说,“中国的服务业企业现在到海外真正设立企业的很少,就是中国最拿手的餐饮业,在海外基本上也没有发展出有规模的连锁。你看麦当劳、星巴克,它们可以做到全球喝咖啡。再比较一下电影业,中国电影收入在海外是2亿美元,而美国电影是258亿美元。所以我说还有空间。中国的服务要进入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

正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产业调整升级的历史关口,华人经济也到达自己的历史转折处。

1999年,美国的1000多家华人制衣业倒闭,这一传统行业突然萎缩的结果却是:美国华人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展开,资金、人员转向了更具生命力的高新科技领域。目前,电子高科技产业领域内,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均保有可观的份额。这一被“逼出来”的转型,正像张甲林所说, “在传统产业被挤压之时,正是华人经济转型之日”。

虽然可能对传统的华人经济形态带有某种怀旧,但更多的人越来越意识到,“行业过于集中,资金过于分散”的传统华人经济业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随着海外华人人数剧增,其资本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科技社团不断出现,华侨华人的传统产业已经出现危机,这些传统产业里的特征也已经成为今天华人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说,当前华人经济中表现出来的“发展粗放化、经营家族化、利益短期化、创新化”四大特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华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中,海外华人企业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中国经济论坛”最后形成的共识性文件《构建和谐世界华人经济新秩序》承认:当前,“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及粗放的经济模式,迫使商家向不规范化经营及违法经营获取灰色利润。不仅破坏了海外华人之间的和谐共融,也破坏了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和谐共处。近些日子,欧洲许多国家针对华人经济的检查风暴越刮越烈,使华人经济面临生死关头的考验。”因此,“如何改造海外华人经济、推动华人经济转型、促进华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则是当务之急。”

出路篇:我们能创造全球“华人品牌”吗?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也是华人企业的表演舞台。如何实现中国经济与华人经济的共同发展,正是华人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契机。

虽然存在种种疑虑、困惑和争论,但是,一切都在表明,海外华人经济已经成长为一支强有力的经济力量。它不仅仅是其所在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

如今,国内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此,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国门,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从内向型经济走向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个当口,海外华人企业,恰恰处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认为:“这给海外华人经济带来了转型的契机。”无疑,把握这一契机,在与中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升级,将会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海外华人经济所要全力以赴的关键之所在。

不过,如何把握历史契机,实现转型升级?答案并非不言自明。升级自然是大势所趋,转型却依然需要“寻路”。

创造出永久性的“华人品牌”,的确具有难度,但是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唐人街”曾经代表了一代华人在世界各国生存、打拼与发展的形象。那么,新一代的华人则表现出更多元和更开放的姿态。今天的华人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主要在唐人街”的状态,日渐融入到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经济当中。如王辉耀所说:“在硅谷、在华尔街,在主流社会和跨国公司,可以说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处处都有华人的身影。”然而问题是:走出“唐人街”之后,华人经济又将在全球舞台中,演绎出何种动人心弦的形象呢?

对此,一种简明扼要的回答是:立足现有的资金、经验、人才、市场,整合力量,把零售的“连锁”起来,把零散的“规模”起来,把零乱的“标准”起来,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华人品牌”——不妨用“品牌战略”来概括这一回答所包含的全部诉求。

为了达致这样的目标,有许多工作就应该摆上案头了。

从整个的产业布局来看,应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服务业本来就是海外华人经济的优势产业。现在更应以华人经济的转型作为契机,继续强化这一优势地位,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以取得未来竞争中的先手。

从内部的管理来看,当务之急是改善家族经营模式,注入先进管理方法,使企业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转化。

从外部的营销环境来看,华商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共同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柯银斌讲过一个“故事”:“研究温州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大多数温州企业都有这样的故事:不管是打火机公司也好,皮鞋公司也好,首先是做了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价格比较低;某一年,有一个老家温州的海外老人,过年回到温州,说这个产品不错,我们一起来做。温州企业很多就是这么焕发活力的。”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背后的道理却很深奥。

“一个华商网络如何才能建构起来呢?”柯银斌说,“互联网络是时代带给华人企业的一个重要契机,以汉字为传播符号的全球互联网络,是构建营销网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新加坡在1995年就创办世界华商网,上面有100多个华人企业的信息,这是一个很初步的网。随着下一步的发展,华人营销网络更深入的发展,以汉字为符号的互联网络,也应该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

从品牌的社会形象来看,增强社会责任也是当前的华人企业应该致力以求的。目前的中国企业,有多少能够真正参与世界事务,参与世界性的话题?这种影响世界、影响价值判断的介入能力,并不是一种务虚的能力,恰恰是在创造华人品牌过程中最大的务实能力。

最终,华人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要通向的正是让人感到激动的“华人品牌”。它不但创造出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还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认同。其集中表现就是和谐共赢的“和”文化,就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全球经济呈现出来的大方向,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智慧恰好不谋而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