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中时报:中加重卡严加防范假劣食品 /

加中时报:中加重卡严加防范假劣食品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惊闻不断,从毒水果、病猪肉,到假茶叶、假鸡蛋等等,五花八门,足可以编撰成怪闻大全,而最近又由於纸馅包事件,美国禁止进口一些中国养殖海产,以及西方国家藉中国牙膏问题,不断攻击中国产品健康安全问题,使事态有了更大的轰动性。

如 今随着中国移民消费力的不断成长,中国食品在本地消费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消费者同样也常会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同的疑虑。不过出口海外的中国食品,传 统上就有较高的信誉,以往“中国好东西都出口赚外汇”的历史,也很大保障了中国食品的质量环节,长期未出现过重大健康安全问题。

更重要的 是,目前监检制度也极大限制了假劣食品流入加国的途径,最近就出现了一些更严格检查的迹象,加拿大食品检验部门明显加大对中国进口食品检验的强度,检查频 繁,抽查严格。本地从事中国食品进口业的业主大多认为,如果了解中国食品贸易的程序,大可消除心理疑虑,中加两国都对食品检验设有重卡,假劣食品偷混过关 的机率是很小的。

本报曾於2005年9月胡锦涛访加时刊发一篇反映本地华人建言心声的文章,其中即提到了“中国假毒食品为何屡禁不止?” 的问题,时至今日这种疑惑仍然存在,事与愿违的是国内假毒食品的恶风并没有收敛,甚至有些新变招,令人防不胜防,比如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自备油上餐馆 的情况,主因是担心餐馆以劣质油,或是用高级餐馆弃用的废食用油再炒菜,甚至更恶劣的是有不法商家抽取阴沟中的大餐馆弃油做菜,这在国内也激起民愤,但消 费者能做到的只有是自保。最近“纸皮箱做包馅”的新闻,已被中宣部高调严处,但即使是这种造假新闻也透露出,能作假的脑筋是越来越“神奇”,连传媒也能奇 出高招,足可比拼世界一流食品“创意”大赛。

身处加国的华人消费者,普遍对家乡食品有一种偏爱,不仅是口味相投,更是一种是寄情怀旧,面 对频频而出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担忧自不可少,但根据食品进口业者的介绍,加拿大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大可放心。中华老字号的路明光从1998开始就从 事中国食品进口生意,如今品牌食品种类达到近两千种,他表示,加拿大食检部门最近明显加强中国食品的检查,特别是强调清晰的英法文食品成份标识,这使假毒 中国食品更难流入加国。

路明光认为在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中,食品进口业的自律性还是很强的,他表示,现在中国食品进口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 的,本地至少也有百馀家公司,有些食品价格基本上与国内价相同,虽说竞争中很难保证百分之百食品完全没有问题,但按照目前的中加食品检验程序,伪劣食品进 入加国市场可能性很小。一方面中国食品出口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国家商检局严格要求生产厂家按国际食品标准生产食品,食品是国际认证标准,而且很多食品厂已 是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出口许可的审批也是较严格的;在加拿大方面,一直有严格的检验程序,最近更频繁检验进口中国食品,不仅派员不断检查仓货、超市食品, 而且以往很少开柜检查,现在次数大量增加,每次开柜检查,进口商都需额外花费一千元,一年下来几百个货柜检查,费用相当可观。现在加拿大食检局要求较多的 是,进口食品需要有清晰的产品标识,包括英法语的说明,有时会封货要求业者重新贴标识才进入市场。

路明光坚持进口中国名优特产、品牌产品 是质量最佳的保证,他称,这些年来名优产品不断增加,如康师傅、虎王、王致和、六必居、稻香村、十八街麻花、利民、怡达、露露、冠生园、光明、咸亨、绍兴 花雕酒、西湖龙井茶、蜀香川味调料、陈麻婆豆腐、郫县豆瓣、北大荒、梅林等名牌食品,而且现在更有一种趋势是,生产厂家直接参与本地的促销活动,大大增强 了产品的质量信誉。

同样也从事了十多年中国食品贸易生意、代理近两千种中国食品的李倩认为,消费者应对本地中国食品的质量有信心,主要还 是中加两地的食品检验关卡很严,中国食品的安全标准完全需要符合欧美食检严格要求,才能在正常程序下进出口。对於是否可能出现漏网之鱼的情况,李倩认为可 能性不大,他称,伪劣、冒牌食品只有通过走私闯关方式进口,这风险性很大,也不是长期可做的生意。

对於消费者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李倩 认为,消费者应重视品牌,中国名优食品的质量很高,另外注意有无本地代理公司的标识,一般有本地代理公司的名号,产品造假仿冒的情况也不大容易发生。现在 进口食品量增加很多,中国食品过期问题很少发生,大多是超市商家未及时检查货架上长期置放食品日期所造成的,消费者购买时可以注意食用有效期,如购买了过 期货应向商家提出更换。

在本地中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严重,加拿大卫生部对於查处的有害食品,也会及时发出警示,以往较多的是针对一些 中国药品、健康食品等,主要是涉及其中一些有害成份的情况。但在消费市场中,长久以来食品过期情况较为突出,以往曾发生过九十年代移民可在本地买到八十年 代已过期的酱料、罐头食品等,但现在在大量中国食品进口的环境下,这种过份的事很难发生,可是商家故意隐瞒食品有效期,或是将价格条码盖在有效食用日期上 的情况仍有发生,这其中有一客观因素是,现在食品代理商需要足够的贸易量才能得到名优产品的代理权,大量进货有可能面临积压的问题,据行内人称,对於一些 不易坏的乾货等,不在出产地打上过期日期,直接在到货点,根据销售情况再打上不同的食品有效期,万一有些积压货过了有效期,商家可能以隐盖、改动期限方式 蒙混上架。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是近期的热点,坏事可转为好事,中加两地共同关注,可杜绝伪劣食品流入本地市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