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京的年轻人,决定在都市重养自己一次 /

北京的年轻人,决定在都市重养自己一次

独立生活的年轻人逐渐与父母保持了距离,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然而,物质上的独立并未弥补成长中的情感缺憾,反而让那些被忽视的情绪与渴望悄然浮现。

这种对自我关注的觉醒在北京尤为显著,因为这里的年轻人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在被高压环境下不断追问自我价值。

“重养”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上的再成长”,它不仅是自我疗愈,更是对自我需求的重视。对于许多人来说,成长过程中因为环境、家庭或社会压力,许多真实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甚至被忽视。在长大后通过独立生活、精神追求等方式来弥补这些缺憾,便是“重养”的过程。

在北京这样高节奏、高压力的城市,年轻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与职场压力,同时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城市生活,许多人必须压抑自我需求,专注于谋生与晋升。

豆瓣“从今天开始重新养自己”小组

截至2024年10月4日,已有两万多人加入

然而,随着生活逐步独立、物质条件相对宽裕,越来越多的北京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内心情感的缺失,渴望通过“重养”来修复自己,找回内心的平衡。

我们找到了几个处在不同阶段的年轻人,聊聊他们关于重养自己的事儿,或许在他们的故事里,也能找到你的影子。

舞台下的尖叫声

也是我血肉疯长的声音

@豆包

26岁,北京某国企财务

在耳机里“追星”,是少年时的她,除学习之外唯一能做的事情。像许多在严肃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样,豆包的父母并不能接受她喜欢偶像的行为,更不用提“追星”这种热烈的表达方式了。所有的热情与关注都只能在私下里悄悄进行,不敢轻易展露。

“当年只有8个G的学习机,被我偷偷的装满了MV和喜欢的歌儿,在被我妈发现之后,连卡带学习机一起被没收了。”从那以后,挣钱去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成为了她人生清单里的第一位。

豆包回忆道:“我以为自己会像旁边的姐姐一样,一边跟着唱一边泪流满面,可事实上我并没有哭出来,但那种得偿所愿的感觉,还是让我鼻酸。那一刻舞台下的尖叫声,也是我血肉疯长的声音。

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线下演出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童年幻想的兑现。

随着经济独立,许多人将自己的第一笔收入用于回报父母,但同样有很多的人像豆包一样,选择用它去看那场期待已久的演出。

北京大大小小的演出场馆,是无数年轻人“重养自己”的第一站,见证了他们从青涩走向独立的旅程。

走进健身房和皮肤管理中心

是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

@小尘埃

31岁,影视民工

“小时候生活在四线城市的小镇上,学校要求穿校服扎马尾,父母也总是教导我要‘朴素大方’,这种观念不限于穿衣打扮,他们甚至觉得在形象上投入就是在‘乱花钱’和‘琢磨没用的’。”小尘埃从小就在这样的观念中成长,对自己的形象也渐渐习惯性地忽略。

然而,和大多数并非天生丽质的普通人一样,“不拘小节”的她置身于时尚前沿的北京影视行业,身边不乏帅哥美女。在这种无形的对比之下,“容貌焦虑”似乎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尽管如此,小尘埃依然习惯性地将这些行为归结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认为这是对于“病态审美”的妥协,是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

小尘埃说:“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我真的不在乎,而是这种‘朴素’的观念限制了我,让我不去在乎,可我又做不到真不在乎。

在与朋友的一次长谈后,小尘埃开始意识到,“不能在坏情绪中恶性循环,必须自我拯救”,而关注形象并不意味着妥协于社会的审美,而是一种健康的自我关爱。

小尘埃坚持健身一周年

于是,小尘埃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一边在晚上下班不论加班到几点,都雷打不动地去公司楼下的健身房挥汗如雨,一边在忙碌工作的夹缝中规划自己的一日三餐。

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她的体态有了明显变化,气色愈加充盈,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而在不断的训练与尝试中,她还发现了自己的一些运动天赋。

她意识到,形象的改变并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更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可度的提升——这份自信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评价,而是对自身需求的重视

“即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体重反弹,那段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不再为此而焦虑。哪怕再次成为胖子,也会是个心态良好、自信满满的胖子”,小尘埃说。

小尘埃在朋友圈记录自己变化的过程

随着身体上肉眼可见的变化,小尘埃也开始去尝试医美项目,治疗困扰自己多年的痘痘问题,皮肤状态也因此好了起来。

“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小尘埃坦言,就连走在马路上都感觉更自信了。

如同小尘埃所体会到的,许多年轻人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形象的重建并非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一种对自我尊重的选择。

重新回归课堂

掌握无用之事

@Jill

34岁,北京某外企金融公司中台

Jill说:“工作快10年了,我爸还会打电话提醒我多学习、多考证,少出去玩。”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她都会感到心情低落,焦虑感随之而来。

这种充满压迫感的沟通使她和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即便与家相隔不到5公里,Jill回家的频率也不会超过一个月一次。

图源:电影《瞬息全宇宙》

看似“小有成就”的工作,早已让她在生活和经济上实现独立,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仍旧让她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想结婚,也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她坦言:“现阶段,我只想先重新养好我自己。”

在实现经济独立后,许多像Jill一样的年轻人,将高消费视作“自我关爱”的一种补偿——打卡高档餐厅、进行报复性购物,试图通过物质满足来缓解内心的疲惫。

花钱享受“高质量生活”似乎成了“重养自己一遍”的默认路径,但对他们而言,这份“自我关爱”背后的空虚也越来越明显。

精神病学家Pooja Lakshmin在“假性自我关怀”概念中指出,这些看似关爱的行为往往只是表面舒适,并未真正触及内心需求,反而可能加剧焦虑。

Jill曾是这样深陷“打卡生活”的一员。国贸哪里开了新餐厅,三里屯又开了什么快闪,亮马河的“中产”们又有了什么新玩法,同事们最近又在什么平台学哪一门外语,她一定第一时间加入其中。

Jill的朋友圈

然而,逐渐地,她开始发现盲目地追求标签化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极其短暂。反倒是消费后的空虚让她倍感焦虑,内心的疲惫并未得到真正的缓解。

终于,Jill决定尝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去年搬家时,她把那些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和从来没翻过的“成功学”,留在了旧家的垃圾站,反倒是购入了许多“闲书”。

上周末Jill给自己做的早午餐

通过这些“闲书”,Jill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生活中的小细节,尝试满足那些细微而真实的需求。她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曾被视为“无用”的小事上,重新感受日常生活的简单乐趣,逐渐找到了真正的满足感。

她不忙时常去小区里的咖啡厅当学徒,将探店从“打卡”变成了真正的兴趣探索,周末的早上,亲手冲一杯咖啡、泡一壶热茶,细细品味,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Jill给自己置办的手冲工具

她还因“蹦迪时动作僵硬”而尝试学习街舞,虽然到现在也就学了短短几个月,但肢体协调性得到了极大改善,她打趣道:“现在蹦迪都更有自信了!”

“每次蹦迪完和朋友们去纯K,我都是在角落默默吃卤肉饭。等学完了这阶段的街舞,我准备再去上几节声乐课,让我的大白嗓也进化一下”,当上课只为了兴趣之时,学习也变得“上瘾”起来。

图源:电视剧《机智的医生生活》

“想了解什么就去学什么,不再是为追求某种‘高级生活’。”Jill分享道,“关爱自己并不是追逐表面的华丽,而是找到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

在咨询椅上

我的内在小孩开始长大

@强强

29岁,北京某教培机构老师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带着心理上的负担长大,这些负担来自于小时候经历的批评、忽视或蔑视。

强强是家族中的长女,从小在“你必须优秀”的压力中长大,她毫不意外的成为了一个胜负欲极强、给自己背上了“重大责任”的人。

图源: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随着不断地成长,她“好好地”将这些负面情绪隐藏,而那些来自于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却被潜移默化地沿袭下来,演变为她苛责自己的方式。

“双减”政策推行后,强强每天看着部门规模不断缩小,教培行业动荡不安,逐渐增加的工作压力和长期以来的“责任感”,让她开始反向PUA自己。这种危机感和焦虑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图源:电视剧《她和她的她》

直到去年焦虑症发展到严重的躯体化,一边发抖一边呼吸困难的在床上整整的跪了一晚上,“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压力,而是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情绪积压。

每次50分钟700元的心理咨询费,一月8次便会花掉她近半的工资,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五个月。即便有些吃力,但她清楚地知道,如果放任不管,情况只会更糟。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强强逐渐找回了对自我的理解。“不记得从哪次开始,我的内在小孩终于得到安抚,开始成长”,她逐渐学着放下对自己的苛责。

图源: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今年3月开始,强强加入了1个互助小组,参与了十余次交流会,试图将自己获得的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在劝慰别人的过程中,努力说服自己。

如何重养自己?不过是弥补成长缺憾的一种过程和方式,因人而异,并无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模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