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广州一周新增437例,首现重症,多街镇涉疫 /

广州一周新增437例,首现重症,多街镇涉疫

目前相关部门已采取各种手段做好登革热防控,医疗机构也在全力做好登革热患者的救治工作。

一种经由蚊子传播的疫情,其感染病例数正在广东省不断上升。

据昨日(1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登革热疫情监测信息通报”,10月7日至10月13日,广州市报告新增437例登革热病例,较上一周增加185例,新增重症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

这是近期广州首次报告有登革热重症病例。另据广州疾控发布,截至10月14日,全市11区的143个街镇中有区域正在开展登革热疫情处置,显示近期全市大部分街镇都已涉及登革热疫情。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院长告诉“医学界”,根据深圳疾控数据,深圳今年的登革热病例较去年有所增加,从前期以工地局部聚集为主,转变为多社区多点散发伴偶有暴发,并陆续波及其他重点场所的复杂局面。但尚未有全市暴发情况。

专家提醒,登革热虽然不会发生“人际传播”,但仍需做好防护。

近期首次报告重症病例,应尽早诊疗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传播主要媒介是蚊子,途径包括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有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球每年约有1亿到4亿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急剧上升。

左:白纹伊蚊;右:埃及伊蚊 图源:公众号“华山感染”

上个月,广东多地疾控陆续宣布登革热进入流行季节。10月8日,广东疾控发布了9月下半月“蚊子地图”,全省共监测到26个媒介伊蚊高密度监测点所在镇街,其中广州市最多,有10个;其次为珠海市和汕头市,各有4个。

广州某地级市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告诉“医学界”,他是从今年9月初起明显感觉到患者数有所增加,目前医院感染科、呼吸科、全科病房的床位已收治感染患者,“这两天我也出现了肌肉酸痛的症状,不排除是登革热感染,但还没有其他症状。”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的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流感类似,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从事登革病毒相关研究的陈博士告诉“医学界”。

目前,医疗界暂无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临床主要以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或轻症,适当服用退烧药、居家休息即可,多数在一周内就会逐渐康复。”陈博士说。

卢洪洲院长同样对“医学界”表示,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判断患者是否住院隔离救治,主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症状明显、重症病例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建议住院救治。

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才会发展成重症。“主要高危因素是高龄、有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和地中海贫血等)、肥胖或者营养不良、二次感染者或晚期妊娠女性。”卢洪洲院长说。

昨日,广州在近期首次报告出现了登革热感染重症病例。10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在公众号“华山感染”发表科普文章,称重症登革热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其症状是血浆泄漏、液体积聚、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害。

文章表示,对于重症登革热,医生和护士的医疗护理可以挽救疾病的影响和进展,死亡率从20%以上降低到1%以下,其中维持患者的体液容量对重症登革热护理至关重要。

“本次登革热疫情出现的重症病例与以往无明显不同。整体来说,我国登革热患者预后好,重症患者救治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死亡少见。”卢洪洲院长介绍,重症患者的救治措施包括重要脏器的支持治疗、抗休克治疗、维持患者体液容量……“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卢洪洲院长表示,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各种手段,做好登革热防控,医疗机构也在全力做好登革热患者的救治工作。

感染逐年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往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登革热流行一般始于春夏季,大约从6月份起出现抬头趋势,到10月达到高峰逐渐开始回落。”陈博士告诉“医学界”。

今年直到现在感染人数还在显著上升,一种推测是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另一种可能与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降低有关。”据他介绍,我国是登革病毒的“输入性地区”,传染源大多数来自东南亚地区,“因此疫情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流行态势受到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更新的“全球登革热监测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球共报告的病例数为12388906例,是去年全年的近2倍,与我国临近的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地区都是感染“重灾区”。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2024年8月我国共报告了1801例登革热病例,是7月份(554例)的3.25倍。10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陈博士表示,在“地方性流行区”,登革病毒的风险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但我们此前在广东省的调研发现,感染主要集中在成人,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是‘输入性地区’,社会流动性较大的成人群体,更容易接触感染源。”

“此外还有一种推测是,目前确认有四种类型的登革病毒,而不同型别毒株交叉免疫保护弱和ADE(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效应存在,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可能会比第一次感染症状更重。”据他分析,低龄儿童由于多为首次感染,症状轻不易被诊断。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也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称,历年广东都会有登革热,今年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蚊子(多),也可能是因为登革热早期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发热区别不是特别大,容易被当成一般发热病例治疗,因此积累到了一定规模后才发现。

“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生态环境改变等自然和社会多因素影响,我国登革热呈现本地流行省份逐渐增多的趋势,流行范围从两广地区,沿东南沿海向北扩散至华中乃至黄河以南地区,受威胁人口超过一半。”“华山感染”发文称。

文章指出,随着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登革热的防控压力逐渐增加,受登革热威胁的人口也可能进一步增多。

通常不会“人传人”,但仍需做好防护

为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海关总署近期发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自登革热疫情地区入境的疑似病例人员及时申报检测,对输入的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等进行卫生检疫、清除蚊虫孳生地,监测和控制口岸蚊虫密度等。

“由于登革病毒传播媒介的特殊性,防控具有一定困难。除了严防境外输入,社区层面的卫生清洁工作也至关重要,比如对下水道及时清理,定期杀虫灭蚊等。”陈博士告诉“医学界”,“一些科学家目前也在尝试对蚊子种群进行基因改造,产生病毒抗性以阻止疾病传播,这都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

传播途径/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教授则撰文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蚊虫对常用杀虫剂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增加,这可能会导致疫情反弹。登革热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两种疫苗已在部分国家上市。新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疗的开发也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改变疫情的传播模式。

而对于公众来说,虽然登革病毒不会发生“人际传播”,但确诊后的自我隔离仍将对疾病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登革热发病初期的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较高,此时外出若再被蚊虫叮咬,会导致未携带病毒的蚊子带病,从而间接再传染给其他人。”陈博士表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即便患者症状较轻,仍应考虑尽量减少社交活动。

“而对于暴发流行时,人们在流行季外出活动,可以通过穿戴袖套、喷驱蚊液等方式,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从而染病。”陈博士说。

广州疾控则呼吁,国庆后两周,若居民旅游归来出现发热、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务必尽快到就近的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务人员告知旅居史。同时居家中应使用纱门纱窗做好防蚊措施,及时清除家中及门前屋后的积水,并配合社区做好其他防蚊工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