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19岁的留学生 被“无条件的爱”害死了 /

19岁的留学生 被“无条件的爱”害死了

父母越共情,孩子越得寸进尺。这种“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一种过度溺爱的育儿态度,除了让孩子变得叛逆,还有更大的副作用。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张一得?

2021年9月,这位就读于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留学生,自杀身亡,年仅19岁。

这位英年早逝的男孩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爸爸——“一得他爹”。

不可否认,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这位单亲爸爸倾尽全力。甚至把孩子的每一份考卷、奖状、作文,都装裱起来,建了一个“一得博物馆”。

在自杀前,张一得是如此优秀,一得他爹也引此为傲。但当一得去世后,“真相”浮出水面。人们将张一得的崩溃,归咎于“病态的父爱”。

在一得去世后,“一得他爹”给儿子的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在一得一生的所有决定中,我始终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当然也包括这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张一得生前照片@网络

父母看似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为何把孩子逼上绝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点。

01

无条件的爱=无限度的关爱?

对“无条件的爱”这个词,中国父母应该不陌生。

“你乖我才喜欢你,你不乖我就要扔掉。”比起这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学会了共情、去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

但当“无条件的爱”被滥用、被误用、被过度使用,对孩子却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张一得的悲剧就是一例。

张一得父亲信中提到一件事:12岁的张一得给他写过一封信,要他学会对自己say no。但张一得父亲说:儿子,估计我这一生都学不会这个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自己的态度,满脑子只想着怎么关爱孩子,这样的爱足以让一个年幼的孩子烦恼不已。父亲无底线的“接纳”,也逐渐成为一得肩头无法承受之重。

而我们的生活中,其实经常看到这种包裹在“无条件爱”之下,实则是一种“溺爱”的错误教养方式。

我曾刷到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目睹的一个场面——

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高铁上吵闹,周围乘客不堪其扰。他的妈妈指出了他的问题。

结果孩子并没有收敛,反而恼羞成怒,越发放肆。眼看这个妈妈下不来台,就要发火。没想到她压制住自己的怒气,向孩子道歉:

“对不起,我不该伤害你,不该让你在公共场合下不来台。”

看到妈妈如此应对,这位博主大为震撼。虽说教科书上告诉我们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这显然是溺爱吧!”

父母越共情,孩子越得寸进尺。这种“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一种过度溺爱的育儿态度,除了让孩子变得叛逆,还有更大的副作用。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一组实验结果:父母给与太多关爱的孩子,是校园霸凌的主要受害者。

这个结果让人相当意外,但仔细想想身边也不伐这样的例子。

被父母关爱太多的孩子有一个巨大的缺陷: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对恶意做不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我小时候有一位玩伴,相当有顿感力。有一天我爸开车碰见她放学,招手请她上车载她一程。途中我爸逗她:“还记得我不?”她摇摇头。我爸非常惊讶:“不知道我是谁你还敢上车?不怕我把你拐卖了?”

这位玩伴在班上经常被霸凌。我和她读不同的学校,有一次我去她学校等她放学,发现很多同学都看着她窃窃私语的笑。

我感到非常不自在,问其中一个同学:“有什么好笑的?”这位同学指着远处的玩伴说:“我们在笑她,你不要跟她玩,大家都不跟她玩,她脑子有包。”

很多年后,我听说她父母离婚了,他们多年前感情就破裂了,只是一直在她面前扮演恩爱的样子。

这种“演出来的关爱”让她对虚情假意非常迟钝,分不清别人对她笑,到底是喜欢她,还是讨厌她;搞不懂别人亲近她,到底是想分她的零食,还是想跟她一起玩。

父母给出的过度关爱,让她无条件对所有人都很好,也让她心思更加单纯。但很多孩子早早就接触了人性的复杂,为人处世也非常复杂:弱肉强食,欺软怕硬,从众偏见……

一个活在刻意营造出来的友爱环境里的孩子,面对人性复杂这一面,她毫无招架之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被关爱过度的孩子容易被霸凌。

周围孩子都熟练于应对恶意,知道谁都不好惹;唯独她反应慢半拍,因此显得“好欺负”。

虽然父母竭力在给她无条件的爱,但这种爱并不真实,导致她也无法在真实的世界里安全立足。

02

无条件的爱,

本质是有态度的爱

那什么样爱,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的“无条件的爱”?

有一种爱的模式,对孩子帮助更大,父母也更容易给,就是“温和而坚定的爱

一位清华毕业生育儿博主建议:可以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情绪,但不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言行。

比如,孩子要新手机,父母不想买,就温和地对孩子表明态度:“我能理解你特别想要新手机,但现在不是买新手机的时候。你可以哭,可以怪我,我都接受,但我不能给你买。”

这种爱的表达式,给与了孩子被爱的体验,也给与了孩子自己的态度。在心理学上,这种爱能起到“态度接种”的作用:让孩子被关爱的同时,也不断接触、交锋相反论点,激发内在抗体。

“温和而坚定的爱”重点在于坚定,父母也有情绪,难免有不温和的时候,“不温和的坚定”同样能教孩子一些东西

我小时候有一次想要一部动画影碟,非要拉着妈妈去柜台,妈妈甩开我的手说:“我很生气,因为我现在要去烫头发,时间也预约好了,你拉着我,我也不会给你买。”

我第一次见到妈妈如此直白的表达愤怒,愣住了。妈妈反问我:“你现在是不是应该说,等妈妈弄完头发出来再买?还是你不想要了?”

我赶紧说:“那等你弄完头发再买。”

实验证明,经历过“态度接种”的孩子抗压力更强。我越来越少愣住,妈妈虽然会直白表达情绪,但也允许我顶嘴和反驳。

她再冲我发火,我会顶住压力问:“你为什么生气?跟我有关吗?你不说清楚我怎么知道?”

很多父母都拥有这样一种表达爱的能力:情绪稳定时,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情绪不稳定时,坚定自己的态度。但相对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态度。

比如,孩子发脾气,父母表达清楚:“发脾气可以,但不能打人,我的态度是不打孩子,但也不允许孩子打别人。”

或者,孩子提要求但父母达不成,说清态度:“我能理解你想要的心情,但我现在不能满足你。我知道你肯定很难过,如果你想要点别的什么,我能力范围内可以满足的,我会尽量满足你。”

再者,孩子和父母心情都不好:“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你保持安静,如果你想让我为你做点什么,等我消气了再说。”

很多父母理想中无条件的爱,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但现实中无条件的爱,更多是小吵小闹、感情不散。

因为现实中爱孩子的父母,都是无条件但有态度的:能爱孩子,能接纳孩子,不接纳时,也能拿出坚定态度。

真实的爱,能帮助孩子完成“态度接种。无论父母温和还是不温和,孩子都会感到自己被好好爱着,因为父母的爱,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了这个世界,未来去到社会上,也会感到自己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自控、更强大。

03

父母要做孩子的“违章处理员”

可能有父母想问:我要怎么坚定地爱孩子呢?虽然我愿意为孩子付出很多,但有时候真的没法做到无条件爱孩子。

其实,真正好的爱,是父母做孩子的“违章处理员”:态度公正,但赏罚坚定。

态度公正,体现在情绪稳定时,口吻温和、友善;情绪不稳定时,保持理性、中立。

如果不知道怎么表达理性、中立,可以参考“态度接种”的三步骤:

首先,告诉孩子即将要被惩罚,“因为刚刚你骂了一句脏话,你的零花钱可能会被扣掉。”

然后,允许孩子流露不满、发脾气,并给与轻度攻击,“我知道你很生气,但这件事你错了就是错了,我的态度不会改。”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坚定,意识到哭闹、发脾气没法改变父母的态度,就会冷静下来,更全面地思考自己犯的错。

最后,给与孩子反击机会,“你可以跟我解释一下,刚刚为什么骂脏话,如果你的道理站得住脚,我可以酌情让步。”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公正,体现在孩子“违章”时开出“罚单”,但允许孩子申诉。

而父母的赏罚坚定,就体现在坚守“罚单”。就像违章的司机无论怎么发脾气,交警都不可能撤回罚单;孩子无论怎么哭闹,父母都不可能撤回惩罚。

但同样的,父母承诺过的奖赏也一定会给,确保惩罚和奖赏都遵守规范,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可靠、可信的。

总之,为人父母不必拘泥于“无条件的爱”。

就像心理学温尼科特说。有时关爱孩子,有时也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父母40%的时间与孩子的态度发生碰撞,60%的时间关爱孩子,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已经给出足够好的爱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