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京广沪三地调查:本地人为何排斥外地人 /

京广沪三地调查:本地人为何排斥外地人

提要:如果你是一个从外地到大城市来生活的人,你感受到京广沪这些大城市的排外么?如果你是大城市的“本地土著”,你在心里面有没有瞧不起外地人?为什么外地人会感觉受到城里人的歧视?为什么本地“土著”排斥外地人?在这种心理状态背后有什么现实的东西?

京广沪三地调查——外地人怎么看本地人的排斥

本地人排斥不如自己的人;文化差异使外人感到排斥;八旗后裔为了满足虚荣心

排外或纳外,利字在中间;他们在乎自己城市的传统 ;一切只因竞争不过外地人;

京广沪三地调查——本地人为何有排外情绪

老北京都给轰到郊区去了;受到挤兑就会有不满情绪;外地人来了,房价涨了

外地人敏感自卑也是原因;不习惯跟外地人生活;常被外省人吹口哨骚扰

外来人忘记主客关系;都市人觉得外地人老土


腾讯新闻与南都周刊联合调查八成人认为受到排外情绪

1,你在自己的地方是否有某种排外情绪?

是 57.90%

否 42.10%

2,你在外地有没有感受过排外的情绪?

有 81.27%

没有 18.73%

《南都周刊》记者 许十文 实习生 洪鹄

今 年8月,香港报特首智囊正式建议让深圳报人自由出入香港,就在深港合作似乎要掀起高潮的时候。香港媒体的调查却显示,超过八成的港人不赞成深圳人自由赴 港。一场关于港人狭隘排外的争论再度被掀起。或是因为固有的优越,或是因为既有的利益,又或是因着生物的本性以及文化意义上的群体认同,无论香港还是内 地,都市土著的排外情绪一直存在。

但这一切,是 否还因为外人带来的治安问题;是否还有争夺工作机会等现实的社会因素。如今,我们遭遇排外情绪的时候,往往以着包容和开放的名义批判甚或谩骂。却很少有人 愿意静静倾听土著们的声音,快速扩容的城市,迅猛增加的移民,带给他们的是不是也有诸多的无奈,排外情绪背后是不是也有很多的委屈。

香港人的隐忧

今 年8月,香港智经研究中心,特首曾荫权的智囊作出正式建议,向深圳户籍居民推出智能卡式香港通行证,这使200多万深圳户籍居民有可能实现无限次自助通关 ——自由出入香港,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出入境理想,一直被深圳人乃至内地人所期望,《南方都市报》的调查发现,超过九成深圳人支持这个建议。

但 一盘冷水紧接着泼来。8月下旬,香港《明报》公布在当地进行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84%的香港人明确反对深圳人自由赴港。除了这份调查,在香港媒体或网络 上,不欢迎深圳人的言论也随处可见。香港民众最担心的便是治安问题,每月到深圳一次的黄仁婷小姐接受采访时说,她通常一个人来深圳时,只敢在罗湖商业城逛 逛,压根不敢出来,因为总是听朋友说,在深圳被抢劫,尤其是一些香港的明星都有在深圳被劫的经历,令人很不放心。

而香港IT公司职员刘弘梁说,“这会给我们这个行业的就业有一些冲击,我们香港也想发展IT业,深圳有很多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可能比香港人更有竞争力,如果可以放开他们来香港的话,很多香港人可能在IT行业里更难揾工。”

基于港人的这些声音,在内地的网络上,原本热情的民意立刻转为愤慨,有人骂香港人狭隘排外,也有两地网民之间的口水战,争论谁更是对方“领地”的治安隐患。

内地网民认为香港应该开放,它不是香港人的香港,而是全中国的香港。在部分转载该调查结果的内地网站上,网友的跟帖根本就是一片谩骂声。

又是一场土著(在城市较早定居的族群)与外地人的争论。多年来,从不满到纠纷再到言语对抗,敌意在循环中升级,每一次中国的大都市出现“排外”的话题,类似的民间口水战从未停止。

更多的口水仗

莫 戴维是今年春节期间的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网络名人。他发出帖子,形容广州在春节期间空前舒适,“车少人少贼少”,又怀念20年前的广州, 然后提出,没有工作、无所事事长期滞留的“盲流”就应该遣返。虽然他已打上标签说“非种族歧视”,争议依然迎面扑来。这番感慨,又激发了一场广州人与外地 人的大争论。

“没有这些外来人口,哪有广州今天 的繁荣昌盛?不要对外来人口来抢饭碗而不满,要放开心胸去接纳他们。”一来一往,话题由“广州交通堵塞、治安之乱谁之过”的讨论,进入“广州人是尚不够宽 容,还是宽容过度”的纷争。有人借“维记”之帖认为“号称宽容的广州也排外”,有人则提出“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广州已经过分宽容了,有些社会问题实际上因 此而来”。

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城市容量的问题下,讨论得也无可厚非,毕竟广州的各种设施也是有限的。但要是放在宽容、接纳、流动等语境下,这些言论多少还是让人感到了排斥外来人口的情绪。

在中国的都市,外来人员被套以“盲流”、“低素质人员”的提法,不仅出现在普通市民的词汇里,也常常以官方口吻出现。生活在本地数十年的土著们,经历了“门不闭户”的年代,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治安情况,也往往跟着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外来的“治安问题群体”。

正如香港那位IT人士的言论,都市土著的安全感忧虑,其实并不只限于治安,还在于就业。最被土著们引用的逻辑是:城市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增人口的速度,就业的压力每年都是有增无减。

危害治安+低素质,一直是中国大都市土著,乃至除香港以外的中国大都市政府排斥新移民或外地人的头条理由,或者“有罪推定”。相伴而来的,是新移民或外地人对大都市土著的另一番固定的“原罪”:狭隘+城市生存竞争的失败者。

土著的焦虑

虽然,在《明报》的调查里,香港人的主要理由是担心社会治安转坏。但调查的另一方面也显示,他们也敏感于内地人的大量进入,会影响到香港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其实是中国大都市土著们在排外中的共同心结。

去年底,香港某个建筑地盘错摆了一个简体字标志牌,立刻就引起了当地人的一轮恐慌,电视、报章争相报道,最后工地换上繁体字标志牌才了却风波。今年初,网上有广州人发帖抗议“忽悠”等北方方言在本地报纸上出现,回帖一呼百应,六成人支持其观点,又是惹来一场大论战。

无论繁体字或者粤语,无论香港或者京沪穗,土著们担心的核心是地方市民文化的非自然消失,这是贯穿在“安全”理由之下的另一段“排外”心结。

同 对语言的担忧一样,在中国一轮轮城市改造运动中,土著们在被动的迁移中,既有的生活形态也正在被撕裂。在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这个大工地, 1990年代以来不断拆迁,不断城市改造,曾经的城市中心已经不再是土著们专有的地盘,以至于大量搬离旧城区的上海土著都戏称自己成了“乡下人”。广州是 另一番景象,城市发展的资源一度集中于快速向外拓展新区,于是曾经繁华的老城区,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商业发展都不复往昔,留在市中心的土著们 “连喝茶都找不到地方”,只能苦笑一句自己住在“老城中村”。

转 移进城的人越来越多,普通话与各地的饮食生活文化也越见主流……在生活传统加速消失的危机与失落之下,“都市深圳化(趋向无本土特色)”使土著们忧心忡 忡。很多土著,尤其出身市井的本地人,如果寻求本土市民文化的自救,也会简单地诉诸排外:在这故乡的都市里,“喧宾夺主”已成事实,如果“各美其美”都没 有空间,那他们只能选择排斥和对抗。

城市新移民:没有永恒排外只有永恒利益

南都周刊记者 周南焱 杭晓琳 许十文

本地人排斥不如自己的人

李炜(北京)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北 京排外的主要是底层的老居民,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计划经济下城乡人口不流动,北京人有着中心区域的优越感。北京自古是首都,是首善之区,不是封闭的区域, 外地进京的人很多,对外来人口并不十分排斥。计划经济下的城乡差距越大,越是中心越有优越感,中心城市对乡村人的排斥感就越强。本地人总是排斥不如自己的 人,不会去排斥外国人。改革开放后,情况更加复杂,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而资源有限,导致外地人和本地人抢资源。一个地区希望提升地区人才竞争力,就会设立门 槛限制人员的流动。这从道义上讲不公平,但也有城市发展自身的原因。

文化差异使外人感到排斥

荆永鸣 (北京) 《北京候鸟》作者

前 几年北京人排斥、歧视外来打工人员,警察经常查暂住证,我也被查过。北京市民很反感外地人,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感情上慢慢接受外地人。到春节期间,外 地民工回家时,北京市民连蔬菜都没地方买,垃圾也没人收拾。市民离不开外地人,我觉得北京开始逐渐适应外地人的冲击。但在精神上,外地民工很难融入这个城 市,即使学会了几句骂人的北京话,还是不地道。

北 京的传统文化很封闭,四合院就是典型,连窗子都不往外开。这个城市正好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带,为了自我保护,修建城墙城门,把自己围起来。我 去过很多城市,发现北京是世界上城墙和围墙最多的城市。老北京传统文化基本上是铁板一块,非常顽固,甚至把外地人都同化掉。我觉得文化差异是北京人和外地 人,特别是民工有不融洽的地方。主要是生活细节上的问题,比如上车拥挤,对环境卫生不注意,这些细节上东西让外来打工人员感觉难以融入这个城市。

八旗后裔为了满足虚荣心

刘洪波 (北京) 公务员

有 些北京人是排外的,这些人大都是老北京。尤其是那些八旗后裔,家族没落了,没什么可炫耀的了。只有北京人的虚名还可以炫耀一下,满足一下虚荣心。在他们眼 里,只要你是外地人,不管你多有钱,就是看不起你,但这些都是少数。大部分北京人不是这样的,坦率地讲,外地人和北京人刚接触的时候,都感觉有被排斥的心 理。但接触时间长了,只要你的人品过硬,北京人会尊重你的。我个人觉得北京人并不排外,有些外地人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

排外或纳外,利字在中间

曹林(北京) 《中国青年报》编辑

北 京排外不是心理情绪层面,更多是一种制度性的排外,主要通过就业、子女上学、户籍等方面,通过提高入京门槛来排外。我发现北京排外主义会周期性发作。众所 周知,在首都傲慢、资源焦虑、城管压力和认知狭隘下,北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排外主义情结,但这种排外不是整天挂在地方官嘴上和表现在城市面孔上的,而是有 一定的发作周期。因为在资源上得依赖其他地区,所以不仅会排外,有时为了现实利益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爱外、纳外主义,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学生毕业就业的 时期是排外的,“就业许可制”、“高学历才能入京”、“北京特别需求的人才才能留京”等排外观点此起彼伏。但在急需外地水电煤支援的时期是纳外的,在旅游 黄金周期间也是纳外的。北京没有永恒的排外,只有永恒的北京利益,排外与纳外的姿态,一切以利益为核心。

他们在乎自己城市的传统

周勇(广州)影视公司总监

我扎根在广州十几年了,开始时心里对本地人的言行也比较敏感,但住得久了,便慢慢能理解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知道他们很坚持自己的文化,于是我跟大家一起喝茶,吃肠粉,广东人有些性情是好的,譬如务实,不讲人家闲话,我都会学。现在我不主动提起,没有同事知道我是湖南人。

外地人到大城市,往往也跟本地人一样,用方言和地域组织圈子,但广东人似乎更在乎、甚至是过分敏感地保护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乃至于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在坚持。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这个城市的传统,不像我们,退一步可以回家乡去寻根。

一切只因竞争不过外地人

傅玉安(广州) 通讯企业工程师

很多城市都是移民城市,譬如乌鲁木齐,或者大庆,但为什么几个大城市的排外话题永远都没有停止过?

我 很鄙视鄙视外地人的人。按我看来,大部分在大城市作奸犯科的外地人,和那些本地好吃懒做的人都是一类,他们都该赶出城市,尤其后者,很多都是井底之蛙,只 知道广东话怎么好,广东人的性格怎么好,似乎广东的经济好了,广东的一切都是好的,其它地方的人和文化就是低人一等——其实就是他们跟外地人竞争不过来, 拿着这个城市的成就和自己的原籍做最后的台阶而已。

都市人觉得外地人老土

Rocy (上海) 业务员

我觉得上海人有点排外。我来的时间还不长,感觉是部分人排外,而且是比较年长的上海人。上海人觉得外地人老土,他们很注重外在形象,靠表面来主观评价。好像他们内心在说,我们是上海人,我比你们外地人时尚。上海人很实际,看不起比自己层次低的人。

如果要例举一些现象,可以说服务意识不强。除了以外表评价外,这里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去买东西时,常常以外地人的衣着来判断人,服务很差劲。许多女孩子更愿意攀结老外,应该也算一种排外现象吧。不过这个是排内地,而不是老外。


都市土著:境况不好就容易抱怨

南都周刊记者 周南焱 杭晓琳 许十文

老北京都给轰到郊区去了

郭仁寿(北京) 71岁,手工艺人

我家是世代住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敢说。就说咱住的这胡同吧,可是前门外有名的胡同,现在都拆成什么样子了。有外地游客来前门,我便热情介绍哪里好玩,咱是老北京是主人,不能让客人说咱首都不好,我欢迎人们来看北京,来看我的家。可以后要是搬走了,还能像以前一样吗?前门是我的家,北京是我热爱的家啊!外地人对老北京没有我们这么深的感情,一些外地来的政府官员就知道扩建马路、盖高楼,不懂得保护老北京文化。原来这周围的胡同都挺干净,老字号也很多,现在被外来的民工、小商贩弄得又脏又乱。不是我排外,是这些不良现象让人看到就心里难受。当官的也大多是外地人,不给老北京人说话。就说这胡同拆迁吧,老北京人都给轰到通州、河北廊坊去了。住在三环里面的净是一些有钱的外地人,他们买好房好车。很多老北京人没办法,原来好几代人都住在二环里边,现在都搬到郊区去了。心里能没意见吗,觉得挺委屈,私下发几句牢骚还行,实际上不顶事。

受到挤兑就会有不满情绪

李凡(北京)40多岁 著名作曲家

我也算是老北京人。在北京外地人现在多于老北京人,我倒是感觉老北京人挺受挤兑的。在高层,在受教育高的人群中,北京人没有优势。很多老北京人觉得自己挺委屈,几代人住在二环里面,一拆迁给搬到郊区去了。不少老北京人觉得受挤兑,因此也增加了对外地人的不满情绪。其实本地人都对外地人不满,越是自己情况不好越容易抱怨。现在老百姓都买不起房子了。但大家都有两只手,不做事只会抱怨,这就是北京人。八旗子弟的恶习老北京人身上最多。

外地人来了,房价涨了

韦岚(北京)37岁 白领

我家也是世代住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当外地人说北京人排外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北京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到任何一个地方,排外都是正常的。外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来到北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同是中国人,去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应该是正当的,从事理上讲,外地人本身没有任何错误。这只能说明 我们的国家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责任在国家不在个人。但是你站在北京人立场上想一想:外地人来了,找工作的人多了,工作不好找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涨了。人都是一样,不只是北京人而已,容易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坏处,却很难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好。一般的北京人,最常看到的是外地人的到来带给北京的不便,当 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排外。

外地人敏感自卑也是原因

钱先生 (上海) 32岁 记者

如果以上海户籍人口来算的话,我觉得是部分上海人排外,主要是中年人群体吧。因为这些人的成长时代是中国户籍制度严格管理、中国人严重缺乏迁徙自由的时代, 既然身边接触的都是同质化群体,同时又存在大都市的优越感,导致他们在成长时期,很自然地既不了解、又相对歧视其他地方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群体又成为改革成本最直接的承受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同学,下岗失业了,而同时,大量城市的新移民涌入,在这座城市工作,被城市新移民剥夺工作机会的感受一定会出现。

我一直觉得,排外在更多时候是外地人自己的心理作用。一部分外地人敏感,或是自卑,所以在上海遇到一点事就觉得是受到歧视,比如说买东西是店员态度不好,就认为是歧视外地人,但其实我们上海人去买东西时,他们态度也是一样的,这是店员的职业素养差,和排外没有关系。

不习惯跟外地人生活

袁婆婆(上海)78岁 退休工人

我嫁到婆家时就住在这个弄堂里,几十年了。以前弄堂里也没有门卫,来个生人大家都看得出,因为住在弄堂里的人互相都认识。我们这里是老石库门,一扇门里头住 几户人家,以前都不锁门的,几十年邻居早就像亲戚了。现在不行了,到楼下乘凉都要把门锁掉,因为有些邻居搬走了,住过来的是外地人,他们也不和我说话,我 也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只好防着他们。我也不是讨厌他们。但总觉得从前好,住得放心,上海人么生活习惯都一样,也都讲卫生。现在和外地人住在一起,总是 不太习惯。

常被外省人吹口哨骚扰

谢嘉欣(广州) 高二学生

我非常不喜欢外省人。我夜晚自修回家,经常被一些外省人吹口哨骚扰;我上QQ,经常被外省的男人用文字骚扰,他们的素质太差了。我也知道应该有高素质的外省 人,但自己没有接触过什么好的,爸爸工厂里的工人都是脏兮兮的,还随地吐痰,恶心死了。很多同学跟我都跟我一样的看法,不看新闻联播,不看北方的电视台, 不听上面的歌,因为我觉得它们做得都很土,跟香港和台湾的差很远。还有,我在网上只用广东话发言,这样外省人就插不上嘴了。

外来人忘记主客关系

何叔权(广州)退休个体户

广州是谁的城市?首先是广州人的。我打开门,外来人到这里打工,赚钱没问题,但不要忘记了主客关系,不能认为这个城市就是他们的,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混不下去就走,别拿排外说事。

广东人实实在在,白话说就是“唔好阻人发达”,你别对我指手划脚,相安无事。国际化大都市跟我没什么关系,拆了老房子,还要人家说普通话,是不是下一步不准放粤曲了?怎么不见禁止北京话?乱搞。

河伯:都市土著受挫后拿外来者当替罪羊

一个闯荡西洋与南洋多年的北京土著跟我抱怨说,现在回京,总觉得受到排斥。对这个操一口纯正京腔的朋友,我很惊异于他的感受,不过他的解释更令人称奇,原来他觉得太多的外地人进京之后,反客为主,不把北京人当人,“开出租不认路,还挺横!”

土著们的被排斥感,正表现了排外心理的双重性。我们常常认为排外是土著民的一种狭隘心理,可他们作为“主人”,确实率先感到了压迫与排斥。

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愈演愈烈的今日,排外确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但在下意识的指责、拒斥之前,或许我们首先应该理解排外心理这种社会病本身,它的病源分析与流行病分析。

血脉中的排外因子

我们总以为,在夜路上突遇一个陌生人时的过激,相比砸抢烧外国人的商店,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从行为分类上来说,这确实可以分别归入下意识行为与蓄谋行为,但是从行为的起源上看呢?

人 类学家和动物学家观察到,在所有的物种当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集合群体中雄性成员对其他群体落单的成员进行暴力袭击的行为,这种暴力行为毫无直接的益处, 但很残忍,看起来,这跟情绪宣泄、群体认同以及随后出现的祭祀行为有关,或许,也可以将之归纳为智力发展后的文化行为。

总之,单纯的将排外行为与文化挂钩,以为种族、民族、宗教、文化这些要素决定了群体间的区隔与对立,这是眼见为实的一种归纳法。不过有最新的研究表明,哪怕 是最微小的个体差别,都会迅速在一群人当中造成群体的形成与群体间的戒备,或许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排外就像恐高或者阑尾一样,虽然给我们造成困扰,但又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们自己的问题。

排异反应和炎症是生物体为了区分个体而必备的一种特性,同样,人要区分群体,没有社会性的人,也就不称其为人了。

排外的社会功能

我们既然已经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人生存,就必须面对排外的特征。即便离群索居,难道我们不会害怕深夜里渐行渐近的脚步声吗?难道丽江最初的隐士们不会厌倦纷至沓来的游客吗?

排外,当然首先源于生物性的关于“生存空间”与“异己”的戒备,但从形态上看,他们只是一种情绪与态度而已,作为社会问题的排外,是有一系列文化包装与改造的。

回顾历史,大规模群体排外都有明里暗里的推动力量,因为政治家们先于学者发现,适度的群体外紧张是建立群体内团结的有效方式,更毋宁提各类制度性排外了。反之,如果我们不认为全球化是一场骗局的话,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排外的建立与推倒的进程。

一般来看,排外的情绪显露,总是源于生活的刺激,这可能是一次偶然事件,如丢了钱包,抑或是一连串必然趋势,如收入的下降与择业压力的增加。总之,面对挫折 遭遇与生活轨迹的改变,人总要寻求一种解释,寻求一个情绪宣泄的对象,积极的方面看,这种 “社会安全阀”宣泄了不良情绪,从长远看有利于社会心理健康,但这种寻求宣泄的方式往往走向消极面,无权无势、形迹可疑的“外人”往往成为替罪羊。

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社会流动带来的新行为方式与文化理念,短期内造成的常规不稳是必然的,广州的“禁摩”确实令抢夺发案率下降,犯罪率的上升对土著们形成了实质的威胁。但对于北京人、上海人这样因为历史、政策与社会的原因,享有很多无形与有形的身份福利的人群来说,不必有什么尖锐的利益冲突,就会对社会流 动的增加持一种戒备与质疑的心态。我们要认识到,这种高人一头的身份感固然与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有关(比如巴黎人之于外省人),但更与户口制度和全国一盘棋 政策紧密相关,城市垄断了太多独特资源,怎能不引发大规模社会流动?城市在低流动情况下形成的治安与城管体系,如何能从容应对突然到来的高流动性状况?剪刀差政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妄自尊大的城市民众心理,怎能通过说教得以扭转?

排外本性的多元化教育

对于排外,我们发明了宽容的态度与博爱的精神,这就像学习屙屎拉尿吃饭男女种种礼仪规范一样,是人类社会对生物本性的疏导与规范。但作为执行者的政府机构与 媒体,到底进行了什么样的工作呢?是煞有介事的教育工程还是“当场枪毙”的大幅标语?抑或,又是谁将民工与动辄跳楼、服毒讨薪联系起来?

举例来说,其实政府在解决排外问题上,也有排外心理在作祟,譬如对于沿街商贩的问题,西部某市就专门成立了各类小型市场以解决商贩的经营场所问题,而一些大 型城市,就是城管出动,一禁了之,差别在哪儿呢?因为,西部城市的商贩多为本地居民,人性化考虑似乎自然而然,而大城市中的商贩以外地人居多,即便是本地 居民,因为过度繁殖的城市,也早已成为不同社会与国度中的人了。

对于人性的因子来说,到底什么样的政策可以一劳永逸?因为,就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北京、上海取得成功、并为城市创造财富与便利的时候,关于外地人的种种歧视并没有显著减少。

单纯将社会流动带来的益处种种算总账的方式,并不能解决每个个体的心理问题,我想,至少,更多的经验与理解,是多元宽容的前提。

最近的一次经历令我对多元化的益处更进一步理解,虽然身为广东籍贯,但北京土生土长,这让我对“蛮人鸟语”一贯不屑,最厌烦“南蛮”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可此次来穗,突然觉得粤语在海风椰树间,是最恰当的传音达意方式,更体会到,只有广州人在知道你不会本地语言后,会努力而真诚地说起普通话。所以,不同的语境以及多元的经验,确实是解开群体歧视与盲目排外的一剂良药。

所以说,对于治疗排外这道社会发展的阻碍来说,相比“大同”的普世理念来说,社会排外的治疗更像是一个精细复杂的内科手术。

南都周刊-腾讯联合调查—— 七成受访者承认土著有委屈

本报联合腾讯网调查显示,无论是自己在排斥外人还是被人排斥,绝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的城市存在排外情绪。虽然有七成受访者对都市土著的排外情绪多少表示理 解,但还是有近三成受访者认为,面对其他的人排外情绪的第一反应是骂了再说。谈到城市新移民对原有土著所带来的问题时,工作机会和治安问题排在前两位。

调查时间:2007年8约28日-8月29日

受访者:1835人次

1,你在自己的地方是否有某种排外情绪?

是 57.90%

否 42.10%

2,你在外地有没有感受过排外的情绪?

有 81.27%

没有 18.73%

3,你认为目前国内城市的排外现象是否严重?

严重 42.55%

一般 44.75%

不严重 9.95%

不了解 2.75%

4,你对他者排外情绪的反应是:

◎#…¥%※,骂了再说 29.08%

想了解他们为何会这样 37.83%

想弄清自己哪里不对了 13.54%

其它 19.55%

5,你认为新移民对都市土著的冲击如何?

很大 842 46.39%

一般 603 33.22%

没什么 329 18.13%

不了解 41 2.26%

6,你认为新移民带给土著最不好的影响是:

工作机会问题 38.21%

治安问题 28.88%

群体认同问题 28.11%

其它 4.80%

7,你认为今日都市土著面对冲击是否挺委屈?

很大委屈 15.86%

应该有点 59.59%

没有 24.55%

8,你能否理解都市土著排外情绪:

部分理解 49.04%

非常理解 22.84%

这是一个伪问题,只要排外就是不对,无需讨论 18.84%

完全不理解 9.28%

(林斌)

数据

广州

2006年末广州市外来暂住人口约为391万人,占总人口的34%。

犯罪:广州市社科院10多位学者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近80%为外来人口。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的犯罪占比由1979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85%。

就业:在穗外来人员超过500万,本地人就业压力增大,6万老广处于失业状态。

教育医疗:外来人口出生量超过本地人,教育、医疗、就业等城市成本压力增加。去年外来人口出生量首次超过广州市常住户籍人口,今年流动人口分娩量为全市总分娩量的50%,已跟户籍人口完全持平。

北京

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其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62.9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29.8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2%。

记者从北京公安局了解到,2005年1月至10月份,抓获犯罪嫌疑人36029人,其中外来犯罪嫌疑人24916人,占69.2%。

上海

2005年数据显示,上海的外来人员总量达581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

《新民晚报》报道,1995年以来,外来人口在上海生育孩子的数量增长了约20倍,目前上海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外来人口生育已近50%,并有逐年上升之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