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形势急转直下,还能不能来加拿大? /

形势急转直下,还能不能来加拿大?

先说两个没怎么引起重视的消息。

1.瑞士苏黎世理工拉黑了部分中国理工科大学,申硕博变得几乎不可能。

细看政策里面的条文,更苛刻,中国籍都会受影响。

大白话就是不欢迎中国学生了。

苏黎世理工是爱因斯坦的母校,出了32个诺奖,被誉为诺奖的摇篮。

这个政策在欧洲应该是第一个,紧跟美国。

俄乌,应该是导致瑞士转向的主动力。会不会扩散到欧洲其他大学,还有待观察。

2.加南大安省,昨天宣布,各医学院不再接受国际学生。

这意味着,麦克马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这两个世界著名的医学院,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无缘了。

出国来加拿大读医这条路又变窄了。

这是一个趋势,人才的国际流动在收紧,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针对东方大国的。

一,

说回加拿大,加拿大小土豆政府说,未来三年,要削减移民和留学生20%以上,这个数字很惊人。给人一种加拿大不再欢迎留学移民的感觉,我说下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给大家参考。

首先,削减后的目标仍然很高。

看过去20年的加拿大移民人数,即使削减到一年30多万,依然是2016年后的高峰额度。放在全球视野下,加拿大的移民占人口比例和绝对人数依然是很高的。

其次,说是三年目标,但因为明年要换届选举,小土豆大概率要走人。他说的话不一定算数,真正能兑现的,只有2025年的计划。

所以,如果不幸,刚好卡在2025年办理,受到这个政策的影响。个人建议是无论如何都要熬一熬,熬到选举后,熬到2026.

值得注意的,明年的省提名名额削减地非常狠,一大半砍掉了,这是影响最大的。走各省省提名的要小心,要多一个备选方案。尤其是非硕博通道,雇主担保等,预计是削减的重灾区。

二,

无论怎么变,都是优先已经在加拿大的人。

我们常说,出国这件事,最大的忌讳就是只动嘴不动手。

有人希望两边好处都有,呆在舒适区,迟迟不动身,就会不断错过机会。

过来读书、工作,哪怕是旅行签,也好过纸上谈兵。

中国人最关注的硕博通道,我认为不会有负面影响,即使万一有,也只是细节微调。

这些年,加拿大的硕博一直很稳定,扩招少。很少听到到加拿大读了硕博还留不下来的。学生们要做的,无非是安心读书,找到工作,累计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

另外,有两个加分项,也是读硕士需要努力的方向:1.提高英语成绩,2.找到薪水高的工作。其他就静待花开,不用焦虑。

对未来的留学生,专业选择变得越来越关键。

这几年,硕士以下留学,我们就只建议学生读医护类、STEM、技术工人等紧缺专业。

这次政策变化很大,但医护类的地位岿然不动。

加拿大缺医生护士,加上老龄化,再加上医护专业的护城河很高,每年能培养的人就那么一点。这三个因素叠加,决定了只要能来加拿大读医护,后面基本就稳了。

另外就是STEM和技工专业,但现在也不一定了,要仔细去研究紧缺专业目录,来决定专业选择。

三,

变化,是加拿大留学移民的主基调。

不同于美国的留学移民系统,几年都看不到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加拿大的政策要灵活的多,今年以来每个月甚至每周,都能看到联邦和各省的政策变化。

因为美国的移民政策掌握在国会手上,在两党两极化的背景下,几乎不可能在移民这件事上达成一致。

而加拿大的大部分权限,在联邦行政政府和各省,国会只有在特别重要的法律上才会插手。移民局和各省会不断的根据需要,调整政策。

但放在十年为单位的时间轴上,从1960年代开始,加拿大的政策变化又没有那么大,总的基调是欢迎留学生和移民。

所以,美国的留学生和打工人把加拿大叫做“北美救生艇”,总能在搞不定身份的危急时刻,在加拿大登上救生艇。

操作上,有点像股市。

到加拿大留学移民既要看长线,也要看短线。

长线意味着你入市,进入这个轨道了。

短线,意味着你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的整的变化,审时度势,抓住机会。

收缩移民,总体是好事,因为这几年口子开的太大,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即使是很多新移民,也是反对目前狂飙突进的政策,社会承受不了,需要缓一缓。

但长期看,相比其他国家,还是要容易些。

下一次窗口期会是什么时候?

没人能预测,唯一的建议是,如果有想法,一定早动手准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四,

补充几句,家长们经常问,多大年龄适合出来留学?

这些年,我的答案都是:如果够条件,就不要犹豫,越早越好。因为随着对抗加剧,欧美对移民态度整体变得保守,不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

对出国有兴趣的家庭,加拿大还是不错的选择:国家更平和,背靠美国这棵大树,能通达北美市场和欧洲,国民教育程度高,福利保障到位,能给新移民托底。

适合希望长期安定下来,享受生活,养育后代,打造事业的家庭。

尤其对中国,在发达国家里总体是很友好的,不管政策多激进,都不会看到前面说的瑞士苏黎世大学这么决绝的政策。这也是我经常经常会劝退去欧洲一些小众国家的原因,北美要宽容的多,机会要多得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