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终于在美国实现了梦想:回归田园
上海的朋友昨天和我聊天,说起她认识的定居波士顿的一位老师,接了母亲过去住了一段时间。
老人本来很不习惯那儿的生活,没想到,通过种菜,老人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她在房前屋后,种下了从红菜苔到茼蒿,从西红杮到四季豆,并大获丰收。
这些蔬菜的产量和味道远胜国内,他们常常请邻居来家里做客,邻居们欣然前往,赞不绝口,或将多出的蔬菜慷慨赠予邻居。
原本闲居异乡的老人,竟由此得到了左邻右舍的尊重与友情,"蔬菜外交"搞得有声有色。
老人的蔬菜大丰收
来美国前,也有朋友告诉我,她一句英语也不会的母亲在德州照顾两个外孙十多年,自从种菜之后,再也没在超市买过菜,南瓜、冬瓜、丝瓜、豇豆这类瓜豆类,果实结得非常多,据说今年菜园里的菜多到必须送人才能解决,小白菜的种子在超市买的,撒下去就能成活,香菜、蒜苗、韭菜更是简单,一年四季都吃不过来。
小白菜的种子在超市买的,撒下去就能成活
这些菜,都是纯纯的有机菜。
去年3月,北卡的一个本地群里,群主分享了种菜的经验。她说:
现在可以种辣椒、茄子、黄瓜、丝瓜、西葫芦、生菜、香菜、青菜、莴笋等等。以我的经验,新手好种的有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莴笋比较难,白菜,萝卜我也没种成功。
红薯叶子超级好种,从超市买的红薯放水里几天就发芽了,然后种下土,长出叶子割叶子吃,一直能吃到秋天。
群主朋友圈,令人羡慕。(侵删)
刚来美国时,超市里的蔬菜价格已经惊到我了,再看到姜蒜这些国内的日常调料品的价格时,就更要惊掉下巴,我记得,小小的两头大蒜,价格赶上一加仑全脂牛奶了。
没多久,在Trader Joe's和Wegmans里,我看到有卖罗勒盆栽,我特别喜欢罗勒的香味,9.9美元买一盆回来放阳台上,隔三岔五浇点淘米水或涮牛奶桶的水,没想到长得飞快,我都掐了几茬儿了。
种菜,似乎是中国人刻在骨头里的基因。
前几年,一群陪读妈妈在耶鲁大学外的一处荒地上开垦、种菜,惊动了学校和媒体。后来学校支持她们,还帮她们堆肥,把种菜事业做得更有规模。
在美国种菜,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为什么呢?
美国东西两岸,都适合种植蔬菜。只是由于气候差异,两个地区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和种植时间会有所不同。
东海岸气候多变,四季分明。适合种植的蔬菜,包括春天的豌豆、生菜、菠菜、萝卜,夏天的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秋天的甘蓝、花椰菜、芥菜以及冬季的羽衣甘蓝、甜菜、胡萝卜。
西海岸气候温和,全年适合种植。比如全年可以种生菜、菠菜、甘蓝、胡萝卜;春夏则适合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秋冬可以种花椰菜、西兰花和豌豆。
只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人人都能在自家后院成功种植各种新鲜蔬菜。
北卡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温带和亚热带蔬菜,来这里生活的华裔,生活安定下来之后,都喜欢种些菜,一方面是打发时间,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蔬菜的自给自足。
北卡的土壤类型,主要分为三种——沿海平原地区主要是砂质土壤,皮德蒙特地区以粘土为主,山区则有酸性的砂质壤土。
而北卡三角区,就位于北卡中部的这片大区域,介于沿海平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分布着许多城市和乡镇,以丘陵地形和红粘土土壤闻名,生态非常好,森林植被极为丰富。
仅以Chapel Hill为例,就能看出这里的政府是多么重视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了。在北卡皮德蒙特地区种植蔬菜,堆肥不是绝对必要的。而且由于树林大量分布,一年四季可以使用树叶、草屑等作为覆盖物,慢慢分解成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为蔬菜提供养分。
以北卡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许多蔬菜都能在这里生长良好。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豆类、南瓜、甜玉米,各种绿叶蔬菜(如生菜、菠菜)和根类蔬菜(如胡萝卜、萝卜),这些也是杂货店和农夫集市上的常见蔬菜品种。
本地种菜指南
如果北卡的居民、农民和园艺爱好者对土壤情况心里没底,可以找北卡州立大学提供土壤测试服务,大多数基础测试是免费的。他们可以获得土壤、植物组织、动物废料、堆肥和溶液的分析服务,包括土壤pH值、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
学校的这些服务,主要是通过其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下属的推广服务部门进行的。在农业研究方面,它处于全美领先地位,尤其在植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农业专业是北卡州立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它最初就是作为一所农业和机械艺术学院成立的,有着深厚的农业教育传统。在多个农业相关专业的全美排名中,这所大学常年位居前列,农业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我在北卡州立大学网站上,找到了丰富的Extension Publications(推广出版物),其中包括了《蔬菜园艺:初学者指南》(Vegetable Gardening: A Beginner's Guide),《如何在北卡罗来纳州皮埃蒙特地区创建可食用植物容器花园》(How to Create a Container Garden for Edibles in the North Carolina Piedmont),这些出版物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在北卡怎么根据土壤和空间条件以及自家需求,来进行蔬菜种植。
北卡州立大学《蔬菜园艺:初学者指南》截图
这样看来,种菜并非中国人或华裔群体的爱好,当地社会也是推崇在家种菜的,毕竟,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拥有宽阔甚至奢侈的土地空间。
不过,根据我在Chapel Hill的"田野调查"(其实就是每天到处跑步、散步,边走边看),美国人种菜的人,总体上并不多。他们宁可精心打造草坪和花园,或者设计成微型园林,或者将门前的树木划出一块儿来,围成休憩的空地,绑上吊床、滑梯、秋千,铺上石子,放几座小雕塑,颇有艺术氛围。比起种菜,这些活儿也不轻松,且更能彰显家庭的"中产品味"。
总之,在美国,通常可以根据后院的样子来判断这里住的是不是华裔,只要后院有木围墙,上面爬了丝瓜、黄瓜、苦瓜或冬瓜等菜蔬的,多数可能是华人的居所。
不过,算一笔账的话,在美国种菜可能也并不便宜。比如说,院子里得挖出一块地,种上菜以后,天天浇水,水费不菲;还得常常去商店买工具和肥料,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要是上班族,确实有点吃力不讨好。
美国人喜欢度假,但凡有时间,要么去徒步、骑车、旅行、游艇、钓鱼,或许没那么着迷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在美国,许多主流和非主流的超市和家居商店都能买到农业工具。
家居零售商Home Depot里,无数的园艺和农业工具,包括铲子、锄头、浇水设备等。还有Lowe's,我家旁边就有一家,里面非常大,有各种园艺工具和设备,适合家庭园艺和小规模农业使用。当然,沃尔玛里也有园艺区域,价格也实惠。其他还有Ace Hardware、Tractor Supply Co.,就更加垂直了,适合农场主和园艺爱好者。
除了这些连锁,本地的苗圃或园艺中心,不仅能买一些基本的农业工具,可能还可以提供给你专业的建议。
硬件工具如此易得,剩下的就是一份耐心和一份体力了。
愿意种菜的中国人,多数是有闲人群。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退休老年人,就是利用现成资源,种种菜打发时间。其实这些老年人未必有种菜经验,不过现在小视频上有无数教你怎么育种、种菜、施肥、除虫害的教学视频,几近傻瓜式的方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再说了,家庭式种菜与工业化规模种植不一样,技术含量不算很高。在视频平台上,刷十来个视频,大概也就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疫情期间和放开之后,中国国内兴起了室内室外、天台种菜、水培菜的风潮,小红书、视频号上,突然冒出好多博主,展示他们成功种菜、蔬菜自由,令人艳羡。
随着时间推移,最近这类视频的热度下去了,毕竟纷纷扰扰的社会新闻热搜,一轮又一轮,世界喧嚣,一波又一波。然而,油管上华人在美国种菜的视频,这几年一直都有。
油管上的华人在美种菜视频
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另一基因,是养殖,尤其是养鸡。
前两天我去一位朋友家。他的房子深藏在一片森林里,一幢白色的House被大片土地和树林围绕着。他除了种菜种花,还搭了一个鸡笼供鸡们睡觉和下蛋,白天,鸡们就自由放养。我们坐在他家的Patio上喝茶聊天时,一白一黑两只鸡正好在草地上踱步,在草里找虫子吃。
最近,他之前养的小鸡被黄鼠狼拖走了,打算再买几只青壮年的鸡。于是上周末,他去了附近一个只有十来个摊位的小市场,一只鸡25~50美元不等,在一个大爷摊位上,他买了分属三个品种的5只鸡,均为4-6个月大,身体健壮,再过几周就可以下蛋了。
还有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干脆到地广人稀的美国郊区买一大片农场,回归自然生存状态。
农场的购买方向,加州是热门地区,尤其是中央谷地;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西北部地区也有不少中国人购买农场,中西部的农业州如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等也有中国买家。
他们要么种植蔬菜水果,尤其是亚洲特色农产品,发展有机农业和畜牧业,有的会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游客。但不是人人都能投资获利,有的就单纯图一个田园生活和安全健康,顺便让子女在美国接受教育机会。
我在北卡本地华人媒体"华e生活"上看到,北卡州立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教授袁文桥博士,买下180多英亩的农场,建设了一个全放养、全草饲的有机原生态农场,他在全职工作的同时,践行绿色可持续农业的梦想,也享受起了自由和创造的过程。
袁文桥博士操作农业机械 来源:华e生活公众号
我想,他们迷恋的是陶渊明那种"归园田居"的感觉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更有意思的一个角度,是我与开篇我的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华人想办法将中国的菜种子带到美国,会不会改变美国植物的品种?
当然不至于如此夸张,可是这让我想起了"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指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东西半球之间发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生物、农作物、人口、文化和疾病等方面的交流。
其中,生物交换最为重要,包括了美洲向欧亚非输出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南瓜等农作物,欧亚非向美洲输入小麦、大米、咖啡、香蕉、马、牛等动植物。新的农作物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也促成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等疾病,对美洲原住民造成巨大伤害。
如同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的"植物猎人",早期是一些士兵、水手、商人、朝圣者和难民在旅途中携带植物,也有征服者如法老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从征服地引入新植物。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运送香料、草药、种子和球茎,以英国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为代表,他多次到中国收集植物,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后来,也有科学家和植物学家为研究目的采集植物标本,随着技术进步,西方使用沃德箱运送大量活体植物,将经济作物如茶树、橡胶树从原产地移植到其他适合种植的地区。
植物猎人的活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植物大迁移,改变了全球植物分布,丰富了各地的园艺和农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的跨大陆、跨大洋的"大交换",近600年来一直在进行着,而且更加广泛,更加不知不觉,以至于人类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些热衷于种菜的华人,就是当下的“植物猎人”。
我那位在奔子栏开酒庄的朋友就告诉我,在19、20世纪,西方的植物猎人向全世界出发,酒庄这一带是他们特别深入的地方之一。直到现在,在奔子栏这个偏僻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雪山下的小镇上,也常常能见到法国人。
从白马雪山老路,遥望雪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