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当大学教授,工资有多高?我来坦白一个
去年4月回国,见了不少老朋友。
大家同是上有老下有小无论生活在哪儿都难免负重前行的中年人们,聊起天来,三句话离不开老公可恨小娃难养钱难挣。
一番吐槽寒暄之后,不止一个朋友忍不住好奇冒昧地问我:你在荷兰当教授,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这一冒昧的结果就是,他们听了我坦荡的回答之后,感慨了一句,那你也太不容易了。
然后就悲天悯人地默默地把单买了。
我今年36岁,实力和狗屎运兼备地在荷兰一所大学里评上了正教授。
往好了说,我这就是人中龙凤年纪轻轻地就取得了人家奋斗半辈子还不一定能做到的成就。
往坏了说,那就是人生的巅峰太早到来,此后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尤其在荷兰,这就意味着,我本来就也不怎么高的收入,基本没什么上升的空间了。
很多人会觉得,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的教授,收入应该相当高了。
但你也知道,发达国家有很多国,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真的就有辣么大。
而荷兰就属于薪资偏低贫富差距也低的国家之一。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心里肯定痒得不行。
说呀,你倒是说你挣多少钱呀。
别急,我这就告诉你。
倒不是我有多大方自爆隐私。
而是在荷兰,教授的收入是公开信息,上网一查就知道了。
荷兰教职员工月薪一览表(欧元)
这个表怎么看呢?
简单点说,每一列代表一个职位的工资等级。
比方说,正教授分两级,低一点的级别是H2,也就是我现在薪资的级别。
再高一级就是H1。
同一列,工资领哪一行,主要看工龄而不是业绩表现。
你每在这个职位上干一年,工资级别就自动就往下蹿一行,涨100多欧(税后还不到100欧)。
我现在的薪资是H2最低的那档6648欧元(合人民币51850元)。
这是税前工资。
在荷兰这种高福利国家,挣越多,税交得越多。七七八八扣一扣,到手就剩4119欧元(合人民币32128元)。
我的税前和税后工资
6673欧元其中25欧元是网费补助
我知道,3万出头一个月的收入,其实不低了。(我自己其实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但和我国内年薪早就过百万的朋友们比起来,那确实显得我“生活尤其不容易”。
那我的这个收入水平,在荷兰是个什么水平呢?
下面这张图是荷兰家庭收入的分布图。
荷兰家庭可支配收入(约等于税后收入)柱状图
假设队友不失业,我俩都挣钱的情况下,我们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能超过90%左右的荷兰人。
也就是说,我的工资在国内的朋友面前说起来稍显寒酸,在荷兰却是“人尖”了。
但近两年来荷兰物价飞涨。
去年圣诞节前去中超随便买了点吃的,两小袋东西一结账140欧。。。
连超市自由都没实现。
更别说“想买啥买啥想去哪去哪,睡觉睡到自然醒点钱点到手抽筋”的财富自由了。
反正在荷兰,靠“好好工作”就想财富自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好在,财富自由和“灵魂自由”之间的关系,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许多财富自由的人,灵魂并不自由。
比如最近“被迫”接手亿万家业的王*聪,最后的倔强是出席老一辈正式场合不穿西服。
王先生被迫接受家业最后的倔强:不穿西服
相反,许多财富不自由的人,灵魂却可以很自由。
比如数次给我启迪的当代艺术大师杜尚。
说起当代艺术,就不可能不说杜尚。
声名在外享誉全球的他,一生却过得清贫而又单纯。
但事实上他曾经也遇到过好几次挣大钱的机会。
1913年,《下楼的裸女》在纽约画展中脱颖而出。不久之后,他就名震海内外。
蒙娜丽萨的胡子
下楼的裸女
1915年,美国华商找他签约:
每年给他1万美元,随便他画什么都行。
唯一的条件就是,他画的所有东西都归画商所有。
1万美元听上去并不多,但在1915年却不是个小数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万美元,折人民币接近200万元)。
重点是,这工作“钱多事少在家就能干还没有KPI”,清清闲闲随心所欲就能把钱给挣了,这么天大的一个诱惑谁能轻易say no?
杜尚可以。
他后来对别人解释:
我已经29岁了,知道怎么保护我自己。
他知道,不管条件多么宽松,一旦签约,这份合约便会为他的心灵带来束缚。
他可能会身不由己地为了“钱”而创作,而不是仅仅是出于自由的内心。
他宁可在需要钱的时候去做一点点事,让生活过得去就可以了,也不愿意花力气去挣多余的钱。
他甚至说,有了多余的钱,还要拿出时间和精力去管理,是生命与自由的负担。
杜尚的一生都在践行“自由”,用最少的努力,去过最自由最恣意的生活。
熟悉他的人都说,杜尚一生最了不起的艺术品,是他自由恣意的人生。
然而,在如今的消费社会里,已经很少人能拥有一份清贫而自由,简单而自得其乐的小生活了。
消费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渠道,不断向我们散布这样的信息:
钱越来越万能了,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以及它能买来的商品和服务,似乎成了许多人心中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并且把自己当下的不快乐不幸福不如意归结于自己“不够有钱”。
公号后台经常有读者因为我是经济学教授,跑来问我世界经济发展走势,股票该买哪一支,能不能分享些提升自己财商搞钱的方法。
面对这些发问,我也会因为说不出太多一二三四大道理来,而深表惭愧和歉意。
然而,一个月挣3万多块死工资,没什么存款也没有什么投资的大学教授,即便说出来一二三四五六七来,也没啥说服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开始慢慢地明白:
财商,并不局限于挣钱、投资和理财的能力。
更核心地,财商描述的其实是我们和金钱(广义来讲是欲望)的关系。
一个财商高的人,钱不一定多,但可以做金钱的主人。
一个财商低的人,钱可能很多,却仍然只是金钱以及物欲的奴隶。
我不是杜尚,也不如他那么洒脱和人间清醒。
但步入中年的我,也开始学着厘清自己和金钱以及欲望的关系。
人生在世,难免会因由着本能的欲望,忍不住去积累财富、才干、技能、经历,以及一切可以累积的事物。
不避讳地说,我是个贪婪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有对物质、享乐、精神体验的贪欲。
以前,我总觉得不快乐,是因为不知足。
总想说服自己:现在已经够好了,你该知足。
但渐渐地,我发现,问题并不出在贪欲本身。
有的人对知识贪婪,所以热爱学习。
有的人贪恋成就感,所以热爱工作。
有的人对新的体验贪婪,所以热爱旅行。
“贪婪”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认为这个好那个坏”的分别心和“非此不可”的执念。
我第一次看杜尚的人生故事时,觉得他好酷呀。
也曾因为想活得如他一样清贫自由却不能,而苦恼。
但我却无法全然放下自己对物质,对情感,对体验的欲念,去追求全然自由的解脱。
再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对“包”治百病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包包的人感到不屑。
心想,一个人得空虚贫乏成什么样子,才会把快乐寄托在包包上呢。
但现在的我慢慢懂得,杜尚对自由的追求,也是一种贪欲。
因由着这样的贪欲,他自然会放下对其它事物的追求,譬如名利,譬如金钱。
而那些爱买包的人,和爱买书的我,在本质上也没有区别。
驱使我们去追求去积累的都是贪欲,没有谁比谁更高雅或是高尚。
可分别心却往往要把贪欲分出个高雅和低俗来,其直接后果便是让很多人,难以诚实地面对自己与生俱来的贪欲。
无法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只好半心半意地活着。
所以,我发现,人生幸福的重点,可能既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减法,而是做选择。
按自己本来的样子,去诚实地认可自己本来的欲望,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去满足自己向往的,舍弃自己不看重的。
管它是“高雅”还是“低俗”。
肯定有人会说,
我承认我就是想搞钱。但我搞不到钱,所以我很不快乐。
这种想法便是问题的第二个面向:非此不可的执着。
这个执着有一个假设,就是你的头脑告诉你:
你只有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发大财,才会快乐。
这种结果导向的假设,会让你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总想着习得某种“只赚不赔”的特异功能才开始行动。
但其实,让人快乐的,往往是全情投入地去朝着自己的向往而前进的过程。
以及每一个当下,向着自己心里的向往所尝试着迈出的每一个小步伐。
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可能势如破竹也可能荆棘密布。
但当你全情投入不论成败毫无恐惧地直面时,人便处在了平和放松淡然恣意畅快且自由的当下。
压抑欲望,不会让我们清心寡欲。
而承认它面对它尽力满足它,才会让我们释然。
人到负重前行的中年,如果没有“想做就做”的勇气,真的很容易会被这样那样的事情和想法困住,离自己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远。
新的一年,我要对自己更加坦诚,放下分别心和执着,看着自己的欲望,坚定地愉快地像孩童一样又跑又跳毫无恐惧地走向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