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郑月秋:多彩的“喜儿”,绚丽的人生 /

郑月秋:多彩的“喜儿”,绚丽的人生

2007年春节前后,多伦多华人社区兴高彩烈欢庆佳节好戏连台,其中,湖南同乡会主办的那场新年晚会最为引人瞩目。我注意到,在众多熟识的演员阵容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孔。她一身雪白的长裙,飘柔且略带栗黄的长发,甜美高亢的歌声,一曲《大地飞歌》为那场晚会增添了清亮的色彩。从节目单中得知,她就是初次在多伦多登台的青年歌唱家郑月秋女士。

在此之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郑月秋又先后参加了《春之声》音乐会,《中外名家名曲音乐会》,《激情的夏夜》音乐会和《迎国庆音乐会》等几场重大演出。郑月秋如同一只不倦的百灵活跃在多伦多的艺术舞台上,她的名字渐渐被众多华人新老移民所熟悉。

得知郑月秋是继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之后第二位为芭蕾舞剧《白毛女》配唱的人之后,做为一个“样板戏迷”,很想同这一位“喜儿”谈谈。于是,经过几次电话约见,在今年夏末的一天,终于有机会采访了她,聆听她讲述自己的音乐人生。

同许多音乐人士成长的历程相似,父母的兴趣爱好对其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郑月秋的爸爸虽然担任报社编辑但兴趣广泛,不仅喜爱各种乐器,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无所不会,而且参加球类,滑冰,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妈妈是小学教师,喜爱唱歌。因此,郑月秋从小喜欢唱歌和阅读,刚上小学时就能通读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了,购书和看书成了她最大的人生爱好。至今,她的书房里还收藏着上千册各种书籍,从中她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从小学到中学,她的作文成绩优秀,梦想着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作家,而妈妈却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名戏曲演员。

当郑月秋刚刚四岁时,妈妈就把她抱到台上学唱样板戏了。从小学到中学,她参加了无数次演出,在学校内外小有名气。13岁那年,兰州军区歌舞团选中了她,军装都送到了家里。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能戴上领章帽徽成为一名文艺兵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啊!可做教师的妈妈认为那个年龄的孩子读书更重要。

八十年代中,王昆的弟子程琳,朱逢博的学生朱晓琳等新一代歌星蜚声舞台,成为中国歌坛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著名歌唱家王玉珍也来到上海挑选学生。当她听了郑月秋的演唱之后,邀请她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那年,郑月秋才17岁。

中国音乐学院是培养歌唱家的摇篮,能够进入那里深造的人都是中国音乐界的白天鹅,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祖海等一个个歌唱名家先后在那里诞生。郑月秋在著名歌唱家王玉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接受了科学,严格和系统的训练,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大学还没毕业,上海文化录影中心就录制了她的第一张唱片-《有个女孩等着你》,那是该录音中心继朱逢博和沈小岑之后发行的第三张个人唱片。

1988年,她初次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上海赛区二等奖,1990年参加《上海青年卡拉OK歌手大奖赛》获一等奖,1991年获《上海健牌歌曲大奖赛》一等奖,全国十大城市优秀歌手大赛金奖,1992年为上海芭蕾舞团重排《白毛女》担任了主唱。

说到这里,插一段有趣的故事:

被称为二十世纪红色经典之一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曾担任过该剧的主唱。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永远记得:“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那一支支动听的歌,朱逢博从而被称为演唱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第一代喜儿”。

一九九二年夏,上海芭蕾舞剧团恢复公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于已经过去了十六年,当时的主要演员已经不在了,主要角色都由获得世界芭蕾舞比赛大奖的更优秀的年青一代担纲,而朱逢博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担任该剧的主唱了。

为了原汁原味地再现《白毛女》当年的风采,上海芭蕾舞剧团决定在上海的各大文艺团体中挑选主唱演员。事实求实地说,上海一些歌唱演员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可上海芭蕾舞剧团的标准似乎更严格,眼光更苛刻,他们需要的是一位嗓音和演唱技巧类似或贴近朱逢博风格的演员,这样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经过筛选,青年歌唱家郑月秋力挫群芳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继朱逢博后演唱芭蕾舞剧的“第二代喜儿”。

经过紧张的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上海美琪大剧院隆重上演了。著名舞蹈家汪齐凤,辛丽丽分别扮演喜儿和白毛女,杨新华演大春,著名指挥家娄有辙现场指挥35人的大型管弦乐队,杨白劳的原唱著名歌唱家简永和及郑月秋分别演唱杨白劳和喜儿。上海观众以极大的热情期盼着《白毛女》的回归,甚至有许多外地的观众特地赶到上海看演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都热烈鼓掌,久久不肯离去。上海芭蕾舞团以精湛的表演及两位歌唱家倾情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的确,《白毛女》不是一部普通的芭蕾舞剧,它体现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太多的喜怒哀乐。

为了介绍郑月秋的艺术成就,1994年12月,上海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为她举办了独唱音乐会。那次音乐会的十几首歌曲中包含了民族歌曲, 京戏, 黄梅戏选段和通俗歌曲等内容。专家评论郑月秋演唱的民歌清婉,滴翠,细腻,音色纯正,她还能以三种音色演唱戏曲,显示出她坚实的音乐基础。她演唱的通俗歌曲,真切自然,朴实情真,令人回味无穷。

在上海歌舞团工作期间,郑月秋作为主要演员随本团和上海广播乐团等多次在全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全国,深受各地观众喜爱。中国唱片社,广州唱片社,上海音像公司,齐鲁音像公司先后为她出版了《野妹子》等五张个人演唱专辑。如今打开互联网,敲入“郑月秋”三个字,即可以搜寻找到许多她当年演唱的歌曲录音。

她是唱民歌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通俗歌曲唱片呢?这里有她一段让人叹息的经历:

八十年代是一个通俗歌曲狂热的年月,来自港台的流行歌曲风靡大陆城乡。郑月秋进入上海歌舞团后不久参加了一次演出,演出在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举行。不巧的是在她前面出场的歌手是唱通俗歌曲的,他的吉它弹唱让全场疯狂,连唱了三首观众还不罢休。当郑月秋上场欲演唱民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时,台下一片嘘声。好不容易坚持唱完了两首,一些观众就不耐烦地高喊:“下去吧!”, 郑月秋几乎是含着眼泪退场的,那可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啊,太受打击了!

其实也不止初出茅庐的郑月秋,当时大陆的许多民歌演员都受到很大冲击,就连朱逢博等著名演员也曾有被观众“嘘”下舞台的悲惨经历。

面对这种不正常的的通俗歌曲狂飙,著名的上海《解放日报》曾有这样的评论:都说香港是“艺术沙漠”,而香港的流行歌曲却正冲击着对大陆的艺术市场。难道上海也要变成“艺术沙漠”吗?

抱怨归抱怨,作为艺术人士,观众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上海歌舞团慎重研究了观众的需求,适当地调整了节目内容和演出次序,以新的姿态再次公演。那次,郑月秋首先演唱的是邓丽君的歌曲《原乡人》。当音乐起来时,她站在幕后刚刚唱出第一句:“我张开,一双翅膀......”,台下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演唱了《酒干尚卖无》,《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郑月秋优美的嗓音和灵活的演唱风格得到了观众的欢呼和认可。

从那以后,郑月秋的名字红遍上海飞向大江南北。在“走穴”成风的年月,她随着大小团体到过许多省市演出。她同李谷一一起到河南“走穴”,曾有一天连演五场的经历,她在长沙容纳几千人的体育馆演出,曾有连唱13首歌的记录。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鲜花,掌声,欢呼。可是,马不停蹄的演出带来了滚滚收入,也带来了无限烦恼。因为,她的梦想毕竟是当歌唱家,而不是成为“走红歌星”。

曾几何时,郑月秋暂时离开了舞台,应上海教育电视台之邀,做一档爵士音乐节目。再后来,结婚,生孩子,她几乎成了一位家庭主妇,连她的女儿都不知自己的妈妈曾是一位歌唱家。两年前,她移民加拿大。今年年初经一位同学的再三推荐,出现在湖南同乡会春晚舞台上,屈指算来已经离开舞台12年了。

回顾过去,郑月秋无限感慨,她依然深爱着自己的艺术事业。目前,除了教唱歌和教琴外她还经常参加各类社团演出活动。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不远的将来再次举行个人演唱会并把自己优秀的学生介绍给大家。我们说,她的这个愿望不会太遥远。更希望郑月秋女士永葆艺术青春,在海外舞台上展现她特有的风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