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达赖“欧洲行”不受欢迎 英德首脑倍感头痛 /

达赖“欧洲行”不受欢迎 英德首脑倍感头痛

5月16日将到达德国并开始新一轮“欧洲行”的达赖喇嘛这几天接连收到的都是不受欢迎的信息。11日德国媒体报道,继总理默克尔、外长施泰因 迈尔之后,德国总统克勒也表示不会与达赖会面。而12日英国媒体报道,首相布朗将不会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会见达赖,以示这次会面是“非政治性”的。

这些安排与达赖喇嘛之前访英时,在唐宁街10号与时任首相会面,在德国高调与默克尔会面的“最高待遇”相去甚远。

德总理、总统、外长都不见

据德国《世界报》11日报道,在达赖喇嘛16日至19日访德期间,德国总统克勒不会接见他。《周日图片报》也援引克勒发言人的话称:“出于‘日程安排’ 的原因,克勒不能会见达赖喇嘛。”但该报猜测,这只是个借口。7日《世界报》曾报道,联邦政府发言人称,总理默克尔在达赖喇嘛访德期间恰好出访南美,因而 不会与达赖喇嘛见面。8日《焦点》周刊也报道,外长施泰因迈尔明确表示“没时间”和达赖喇嘛见面。他所在的社民党高层也表示出相对“冷淡”的态度。

达赖喇嘛驻欧洲的代表称,德国外交部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听取了不恰当的专家建议,而其驻德国代表则称是“不幸的决定”。《图片报》评论说,去年总理默克 尔会晤达赖后,德中关系曾一度陷入紧张,今年政府高层均不接见达赖喇嘛,是基于经济原因,中国的压力已使德国“屈服”。

据德国媒体报道,达赖计划于19日到访德国首都柏林,并在位于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前举办的大型集会上发表露天演说。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柏林部分华 人已经申请当日举行示威活动,并得到柏林警方的批准,主办者表示,此次示威的目的是:“第一,抗议达赖喇嘛其人,揭穿达赖的真面目;第二,抗议德国政客波 伦茨以德国‘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的身份邀请达赖喇嘛访问;第三,悼念拉萨骚乱中死难的汉藏同胞,讲述一个真实的西藏。”

主办者向全德和邻国的华人发出紧急呼吁:“不管您身在何处,只要有时间,请您参加、并动员您的亲友一起参加!”此外,德国著名华人学者王炜与欧洲最大的 华文媒体《华商报》共同整理了13篇发表在德国主流报刊上的中国问题专家批驳达赖的文章,印刷2万份,准备在达赖演说时发给德国民众。

英国首相“改地方”

英国《泰晤士报》12日首先披露,布朗在达赖喇嘛逗留英国的11天中将不会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会见他,而是选择了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的住地兰 巴斯宫作为会见地,借此表明自己是以参加宗教活动,而不是政治会晤的形式同达赖见面,规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首相府发言人表示,“首相只是和一位宗教领袖 会面”,届时还有其他一些宗教团体领袖也会到场。发言人同时表示,英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同达赖喇嘛的代表早前会晤取得的积极反应。英国媒体称,将在20 日到达英国的达赖喇嘛除了参加宗教团体活动外,还将出席英国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一个听证会。

布朗无论在哪见达赖,都是中方不能接受的,但布朗现在似乎“两头都不讨好”,他的做法受到了一些在所谓西藏问题上持不同看法的英国政客的批评。保守党外 交事务发言人和自民党前党魁都致信布朗,希望他“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被揣测为考虑到中国方面的反应”。不过,英国多数媒体持相反态 度,认为布朗这样做有可能减少中国的愤怒。很显然,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将对英中关系造成冲击,这也让英国政府不得不有所顾忌。

让政客头痛的来访者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学者丁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德国高层政要不接见达赖喇嘛,并不表明他们在西藏问题上转而站到中国政府一边,这是 德政府出于务实的考虑而做出的决定。丁纯说,作为德国最高的行政决策者,默克尔需要权衡国内政党、经济界、民众等多方面的因素,顾及各方利益。去年10 月,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是为了给自己加分,宣扬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赢得选民。今年5月达赖喇嘛再次访德却遭拒绝,是因为同样的招数默克尔没必要使用两 次,加分并不见得很多。而且达赖喇嘛的这次窜访是在“3•14事件”之后,欧洲国家都目睹了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强硬反应,德国不愿意再强出风头,接见达赖 喇嘛的弊远大于利。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 究员王振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英国首相布朗选择换地点会见达赖喇嘛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一方面,布朗用非政治会晤来避免掀起对华不友好的浪潮,制造 外交麻烦;但另一方面,目前他在国内的日子不好过,地方选举失票很多,民间不满的声音强烈,他希望通过坚持会见的姿态减少国内压力。这种言行不一实际上是 为了达到既可向国内交待,又能向中国解释的目的。

王振华最后表示,从此次英德两国首脑对达赖的态度也能看出,他们不能不顾及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不断给这些国家带来外交麻烦的达赖喇嘛也成了让政客头痛的来访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