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网友评论:少一点讨论 多一点行动 /

网友评论:少一点讨论 多一点行动

本网注:此文为网友“白桦林”在本站论坛就“我是Loser 我大声说出来”一文的回应。文中认为“今天我们大家凑在一起喋喋不休地讨论着“在加拿大的去留问题”,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并呼吁“在这儿原地盲动的人们,就不要老耿耿于怀了”,少一点讨论 多一点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读网上发表的“去留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言语中流露出愤愤之情的,大多是在找专业工作的概率计算公式中作分母的主儿;而对加拿大的就业市场表示有其合理性的,基本上是做分子的那拨人。这让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当年说的一句话:“经济地位决定政治态度。”

我们在这里的大讨论,都是从我们新移民,也就是外来人的角度来看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而加拿大的当地人又是如何看待新移民的哪?在此我向有兴趣的朋友们推荐一本加拿大人出的专著:Daniel Stoffman,Who Gets In What’s wrong with Canada’s immigration program, and how to fix it, ISBN:1-55199-095-4 。该书在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到。

在加拿大专业工作难找,新移民大都成了廉价劳动力,日子过得挺艰难,心情也就不大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移民政策,经济结构,行业协会的堵截(加拿大每年都让20万的移民入境,其初衷恐怕也不是要赋予这些人以重任和高职,而是让他们来填补基层的),和新移民自身的条件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讨论当然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加拿大的真实面貌。但关键问题还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在此想借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对加拿大已经彻底失望的人,可以马上打道回府。我在网上的二手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就遇到过几位这样的人,他们在静悄悄地行动,变卖了在加拿大置的一切物品,回国了。他们潇洒地说:就当我来加拿大旅游了一趟,放了一次长假,开了一回眼,知道了加拿大是怎么回事儿。这不也挺好,并不枉这一趟行万里路。

对于就这么走了多少有点儿不甘心的人们,不妨在此间的大学里修个洋学位(在这儿上学比找工作还是容易多了)。等学位到手,这移民监也到期了,于是一手捧着洋文凭,一手拿着加拿大护照,回国寻求更大的发展也不迟。既留了学,又换了个身份,岂不一举二得吗。

在这儿原地盲动的人们,就不要老耿耿于怀了。中医学上不是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再说了这打工的人也不是就你一个人,我们大家不都和你做伴儿那吗。从长计议弄个执照,将来当个“高级”蓝领(说来说去还是个蓝领)。就是最不济,还是个只挣7~8块钱的General Labor ,也不是就活不了了。有精明人算过账,一个家庭两个人打工,月收入也可以达到税后2500,在多伦多也可以买房供车,实现“一幢房子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的生活。

今天我们大家凑在一起喋喋不休地讨论着“在加拿大的去留问题”,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二十年前出国的人会有这样的讨论吗?不会。那时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是那么大,在国外刷盘子也比在国内强,闷头好好干吧。现在,中国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之后,已经大大缩小了和世界的差距,在沿海的大中城市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了,而少数高级白领就更上一层楼了。现在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们已经开始对在西方国家生活感到不那么满意了,有了瞻前顾后的两难选择,这实在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标志。当标着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世界奔驰的时候,恐怕就不会再有人有什么“去留问题”了。还有这么拎不清楚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网友来稿。

论坛原帖: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3635#post163635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