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记者体验南极:比北京暖和白昼19小时 /

记者体验南极:比北京暖和白昼19小时

南极时间1月23日(北京时间1月24日),搜狐特派记者随南极探秘考察队抵达长城站,自30日返回智利,在南极整整生活了一周的时间,亲身体验了南极长城站站区及周边的环境、科考队员的日常生活,并有幸与科考队员们一起过了个特殊的春节。今日起,记者将通过自己的视野,从天气写起,记录长城站的方方面面。

南极体验之天气:比北京暖和 白昼19小时

整个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严格地说,如果你要问南极冷不冷,是很不专业的,这就好比你问中国冷不冷一样,不具体到某个地区很难回答。

南极洲看上去就像一顶帽子,中间高,最高处海拔4000多米,我们刚刚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内陆站昆仑站就建在最高点,这里今年夏天最低温度在-40度以下;南极洲的四周低,被大海所包围,边缘有无数岛屿,其中一个叫南极半岛,队员们形象的将其比作炒锅的把,而南极探秘队所在的长城站就在南极半岛的边上,这个岛名叫乔治王岛,距离智利最近。

自12月22日冬至起,南极进入夏天,1月份是南极最“暖和”的时候。长城站的气象预报员李明说,自他12月5日到南极起,长城站的最高温度为6度(最高气温历史记录是11度),而我们所待的一周里,白天气温均在0度以上,最高温度5度,比北京还暖和,当然这是拿南极的夏天和北京的冬天来进行不对等的比较。

虽然比北京温度高,但是穿衣必须跟北京一样甚至还要更厚些,因为这里每天至少都是4-5级的大风。负责安全保障的小松较我们早到20多天,据他讲,来了一个多月只见过一个晴天。而我们一周里只遇到一次时长1小时的“晴天”,记者还清晰的记得,29日下午大家还在睡觉,我模模糊糊地听到外面有人喊“太阳出来了,走,去拍照”,和我同屋的摄影师姜平,一个趔趄从床上爬起,阳光早已透过窗户印在桌面上,近处的企鹅岛,岸边的海水波光粼粼,远处柯林斯冰帽、纳尔逊冰帽成刀切状的蓝色冰面,像水立方一样在闪着光。完全可以讲,罕见的阳光,几乎“调动”了整个探秘队队员,其调动效率甚至不亚于队上的集合令。不过后来气象预报员说,这天不能算晴天,毕竟时间太短了。

农村的人曾常说种庄稼是看天吃饭,在南极待过的人最深有体会的是,“看天工作”。过去的一周,探秘队的队员几乎和科考队员一样,每天上下楼都要看贴在楼梯口的天气预报,而站上是否安排次日出海科考,探秘队是否计划登冰帽,均取决于此。负责科考队员心理追踪的闫巩固老师讲,一次负责天气预报的队员,因为资料出错的原因预报出现了偏差,原本是大好天气预报为恶劣天气,全站科考人员只好在站上待了一天。事后,预报天气的队员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全站的工作,很是内疚、自责,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最后在闫老师的开导下心情才慢慢变好。

测绘队的韩惠军则给记者讲,1月5日前往纳尔逊测点时遇到了风暴,站上原本计划用橡皮艇接他们回家,但是由于风太大只好放弃,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巴西的避难所熬了一夜,第二天下午风小了,才被接回家。

“南极的天气变化太快了,最好相信24小时的天气预报,48小时预报变数有些大”气象预报员李明每天晚上8点公布未来两天的预报,“准确率能达到85%吧”。

除了天气变化快,“极昼”肯定会被称作南极夏天的另一大特色。其实,在南极除了极点有完全意义上的极昼外,这里并不是真正的极昼,只能算作是漫长的白昼。记者所待的一周里,大致从晚上10点左右天黑,到凌晨3点左右天开始亮,每天十八九个小时的白天,彻底搅乱了记者的生物钟,因为夜里赶稿要到凌晨两三点,每天的睡觉都像白天午休一样,这也算极地的一大特色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