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回忆肉票与粪票儿:令人摇头的生活巨变 /

回忆肉票与粪票儿:令人摇头的生活巨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粮油、肉蛋等还是按人口定量的。那时的粮食也分粗粮和细粮,也是中国人辨别谁“吃得好”的标准。能总吃到细粮的人家是幸福的家庭,所以,那时的小孩儿天天盼着过年,不是盼“春晚”,而是盼着吃到一年中最好吃的事物--鸡鸭鱼肉和稻米白面等有油性和容易下咽的食物。

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

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们每每忆苦思甜,总会提起那时的艰苦朴素和食品短缺。那时的中国人也非常容易“知足”,因为整个国家的贫穷,人们更能拮据和精打细算细水常流。所以,那时中国人之间的阶级感情确实比今天要真实。

1990之后,居民区里的粮店也逐渐消失了。店铺和市场里的手提秤(秤砣、秤盘和秤杆儿)也不见了。“超市”里的包装食品不再给顾客讨价还价的机会了。

但是,大粪票儿和“尿票”我还是头一回在网上看到,从未在书报或文学作品里读到过,十分惭愧,证明自己对国家的现代史了解甚少。

粪票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年代的茅房(户外厕所),抽水马桶等只有在高级的宾馆和政府机关能看到。小的居民区往往是上百人公用一个公共厕所,排队现象常见。蹲着的和站着的还常常聊天儿、唠家常。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每星期都能闻到大粪车的驾到。在普通中国人住进楼房前,再讲卫生的知识分子和淑女们也不得不使用公共茅房,不论酷暑严寒,在没有门窗的茅房里忍受了今天难以想像的水深火热。

21世纪的网络聊天儿相当于那时的厕所聊天儿。前后排的邻居们往往是在茅房相识的,无论男女老少,厕所和公共澡堂一样,是一个无所顾忌的社交场所,家事国事天下事往往会在臭气熏天的茅房里被争论等变了味道。那时的中国人是没有“隐私”的。所以,那时中国人的“崇洋媚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回想起来难以置信,可那时却是家常便饭似的想像。我见过马拉的大粪车和抽烟袋锅儿的赶马车的老大爷。而赶大粪马车的老大爷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却没有流露出一丝对工作的愤懑和对城里人的怨恨。他不会说:“你们这帮衣冠楚楚的城里人不也是一肚子大粪的造粪机器吗!”相反,在满载而归的大粪车上,老大爷一边抽烟,一边想像着绿油油的稻田和花香。

看到“粪票”才恍然大悟。原来,被大粪车转移的“货物”到了农村就成了“自然”的肥料,每家每户不能随便霸占大粪车里的肥料,需要凭粪票分给! 南美洲有一句话粗理不粗的民谚,“当粪土变成了宝贝,穷人生下来就没了屁眼儿!”

80年代,当人们逐渐搬入新盖的楼房后,人们和邻居间在厕所聊天儿的机会也就随之消失了。人们在防盗门后过起了安逸和卫生的现代生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