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洋火来中国之前各地的人们如何取火? /

洋火来中国之前各地的人们如何取火?

新疆农村:我记得1948年至1951年期间,老满城(现二区调汽车队)刘祯粉坊隔壁有一位姓陈的老汉,高大个儿,约五十岁左右,操山西(或呼和浩特)口音,终日肩挑一副柳条筐走街串巷,喊唱“换洋火”……,筐的一头是洋火,另一头是麻绳头子,废马掌、废铁皮之类的废品。

解放前没有国产火柴,老百姓用的全是苏联货,火柴盒商标包装是兰色,有俄文,火柴头有黑、绿、玫瑰红几种。由于老百姓生活紧迫,平常不用火柴,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然使用,一般人家都是自己做好“取灯子”,“取灯子”是用枯芨芨和硫磺做,先把枯芨芨切成约十五厘米长短的段,把硫磺烧化,枯芨芨一头蘸上硫磺,待冷却后即如火柴头,一把一把的捆好放起来待用,夏秋季室内不生火取暖,锅头灶口烧的主要燃料是牛粪块,做完饭后把未燃尽的粪块用灰埋着,晚上点灯时,把灰扒开用“取灯子”一触即发。

海南:海南岛黎族老百姓在解放前还使用的钻木取 火的古老方法: 先折一根山麻木,把它弄成扁平状,再在上面刻下一个浅浅的凹坑。然后再在凹坑边刻上一条很浅的缺槽。弄好后,把它放在地上,再折一根山麻细枝当小棍子。这时候,人坐在地上用两只脚把刻穴的山麻木踩好,用小棍子一端放在凹穴上,双掌用力搓小棍子,棍子急速旋转,末端与凹穴接触处因剧烈摩擦而发热,就会由热而生出小火花。这些火花,把摩擦时落下的一些木屑点燃。然后把木屑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干茅草里一吹,茅草就会着起火焰,这种方法就叫“钻木取火”。海南岛黎族百姓在解放前,还使用过这种古老的方法。

甘肃庆阳:六○年,我们老家那地方很穷,穷得连火柴都没有。那时候,大伙把火柴不叫火柴,叫“洋火”,没有“洋火”,村里人还得烧火做饭,点柴烧炕,给猪煮食,但是村人是智慧的,想了很多获取火种的办法。

办法之一是火镰,与古时候钻木取火差不多,一种月牙形的钢板,一寸多长,配以火石,这火石学名叫燧石,当时商店里有卖的。这火石颜色黑亮,再加上硝纸,一种用棉花作成火绒,很松软的,以火镰击火石冒出火星,落在硝纸上就冒烟,用嘴吹几下,火星就扩大,这时再拿来“ 笨取灯儿”,这笨取灯儿是麻杆蘸硫磺,它一接触硝纸上的火星,“哧”一下就能燃出火苗。

火镰,是1950年以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取火工具。在教科书中,只有讲钻木取火的故事,没有用火镰取火的记载。但在民间用火镰取火却相当普遍。文化革命开始,工厂里停产都去搞“文攻武卫”闹革命,市场上连二分钱一盒的火柴也买不到,人们才又从角落里、废品堆里找到已经丢弃的火镰,应付着日常的用火,渡过了那个没火的时代,而我也学会了使用火镰。后来,装汽油的打火机开始普及,人们才把火镰又重新丢进了废品堆里。

火镰打火,由四件物品构成。一是火镰。二是火石。那时市场上有专门出售的火石,比大枣稍大,颜色微黄褐色,还有些半透明,很坚硬、很细腻,带有较锐的棱角。三是火纸。有用艾叶、蒲绒等做火绒的,也有用火纸做火绒的,即平常清明节上坟时烧的那种草纸。四是捻子。亦称"捻儿"。用纸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多作点燃或引火用。

办法之二是火绳,我们村子地里有一种蒿草,这草的颜色是白的,快长成熟的时候,割下来晒干,拧成草绳。当作火种保留,这白蒿质地很结实,拧的时候用些劲就会拧的很细密,燃烧起来很慢,似着非着,徐徐冒烟,夏秋二季可以挂在屋里薰蚊子。一根火绳五六尺长,能着一天一夜,烧完了再续一根,成为一种不灭的火种。村里人用“笨取灯儿”一点,就能烧火做饭,于是家家秋天割白蒿拧草绳,堆到院子,够用上一年的。办法之三就是借火,到做饭或是烧炕的时候,老远站着看谁家烟囱冒烟,就拿麻杆或黄花菜杆跑着去借火,火借上要快步往家里跑。跑的慢火种就自动灭,还得重新跑回去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