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腐败案为什么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性丑闻 /

腐败案为什么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性丑闻

安庆某事业单位科室负责人王某近日因受贿被调查,他的几本日记与移动硬盘被查获,曝其先后与500多名女性发生过性关系,还为受贿与玩弄女性制定了年度计划。相关新闻标题,门户网站都予加粗,特别推荐。

媒体似乎为了新闻分类的目的,把王某的丑闻命名为“科长性爱日记”,与不久前广西烟草系统韩峰的“局长性爱日记”对应,使两个丑闻联系起来。这桩丑闻出来后,颇有人担心事涉个人隐私,如果出于反腐目的,侵犯腐败分子的隐私权,就是混淆了公私界限。

“性爱日记”曝光,也引起人们对社会趣味的担忧。无论举报者是出于扳倒对手的目的,还是一片公心在玉壶,他们把局长、科长们的权与私人的性联系起来了。而媒体与受众津津乐道的,往往不是反腐的严肃主题,而是闺闱私密。社会的“性趣”压倒了对公权的监督,公共空间被私人趣味鸠巢鹊占。

其实,我们必须直面一个事实:人类喜欢窥私,大多数人都对性津津乐道,很少有人能够免俗。英国《太阳报》、美国“太阳报系”、德国《图片报》都以对绯闻的报道为卖点,并成为当地销量最大的报纸,都说明了“性趣”的广泛性,它超越国界。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性爱日记”,是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

“性爱日记”,将有经济问题的主角与性紧密联系,以性丑闻的形式将主角们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看到了性,对手们看到了性爱主角的洋相,看到了其经济问题被查处的可能性。公众对性爱日记的津津乐道,起到了社会聚焦作用,使纪检监察机关无法回避性爱主角的“违纪问题”。性爱,捆绑推销的是性爱主角的腐败。

如果没有性的冲击力,指控一名公务人员的经济问题,效果是很不确定的。写一封举报信,通常情况是石沉大海;有关部门受理了,前提是“真凭实据”。举报人可能听到了行贿者的供述,或者听到了受贿者的自供,但举报人不是专业侦查人员,他很少有可以直接作为法庭证据的铁证。所以一般的举报通常无意义,很多时候是自寻烦恼。

韩峰的“性爱日记”被炒得沸沸扬扬,当初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有关部门不为所动,韩峰先生照常上班。还有当地高官为韩峰抱不平,称赞他是“千里挑一”的领导人才。直到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和工信部部长发话,当地才动手查处。性,保证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增加了腐败分子被查处的可能性。

老实说,目前要媒体专挑官员的经济问题来报道,还不具备相应的政治环境,媒体没有这么干的自信。但一旦与性挂钩,经济丑闻变身为性丑闻,媒体就可以把它放进社会新闻版,或者干脆当成娱乐新闻。丑闻不论如何归类,毕竟是成功曝光了,从业者不乏安全感。

现在天灾人祸隔三岔五,民众有点麻木,媒体也有点麻木。钱权交易不是新闻,钱权交易与性捆绑起来才是新闻。性将政治变成娱乐,使腐败以娱乐的形式走到众目睽睽之下,叫纪检机关无法回避。这样做,举报者不过是认知了新闻传播规律,并且运用了新闻传播规律。

政治与性的纠缠,折射出对权力实施监督的困境。性丑闻,成了反腐的“情趣用品”,它是一种传播学策略。对这个策略的运用,反过来又限制了人们的策略选择,除了将经济与性两种丑闻捆绑起来,人们似乎也越来越没有法子可想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