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朱厚泽留有十多分钟的最后遗言之录音 /

朱厚泽留有十多分钟的最后遗言之录音

仁心厚泽,永留人间。前中宣部长朱厚泽,被称为「三宽部长」(宽厚、宽容、宽松),当年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下台而去职,被批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护伞」。在中共党史上,他是任期最短的中央宣传部长,却在任上提出至今仍为人们掌声如潮的「宽容」文化精神。

五月九日,朱厚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与世长逝。是日,朱厚泽寓所设置的灵堂,摆满了不计其数的花圈,其中有习近平、李源潮、王兆国、尉健行、田纪云等,以及中组部、中宣部和贵州家乡的机构和友人送来的花圈。

在中国,日前一条手机短讯四处流传,是朱夫人熊振群托友人发出给亲友故旧的:「根据其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五月十一日,朱厚泽家人在医院举行朱厚泽遗体告别仪式,限于亲友小范围,不料近千人陆续前来,不得不提前一小时于八点开始。胡启立、李锐、胡德平等一大批在职和退休的高官好友纷纷前来,与朱厚泽遗体告别。

九日中午,在北京的孙长江对亚洲周刊记者电话通报了这一噩耗。七十七岁的孙长江,前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科技日报》副总编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刚从朱厚泽家中回来的孙说,三个月前,他在海南省度假,患病的朱厚泽也从寒冬的北京来暖春的海南疗养,他们见过面,谈兴颇浓。春节前夕,朱厚泽返回北京复查病情,进了医院,就再没有走出医院。他的口腔病被证实是癌症,作了手术,后又肺部感染。八日上午,医院再度发出病危通知,孙长江夫妇赶去医院探望朱厚泽。朱已经没有任何反应,孙长江夫妇按医生的要求,只能远远地默默凝视这位几十年的老友。

据悉,四月三十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随同何方、高占祥等人去医院看望朱厚泽,朱的意识还很清楚,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只是身体虚弱。他们将朱厚泽沙哑而微弱的谈话录了音,长达十多分钟,这成了朱最后遗言。

亚洲周刊记者最后一次见到朱厚泽,是零九年三月,记者造访原毛泽东秘书李锐寓所,席间,朱厚泽突然到访,李锐谈三峡工程,谈政治改革、谈六四事件二十周年,朱厚泽在一旁时有插话。他说,当今中国政治生态中,最缺少的是「宽容的文化精神」。

朱厚泽说,这是他近年反覆思考的问题,「对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与传统的东西有差异的观点,绝对不能急急忙忙作结论。对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要给予支持。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恐怕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他方面要发展也是难以想像的」。

当记者说起他当年提倡的「三宽」时,他回应说:「对于跟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给予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人,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厚一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是不是可以再宽松一点、有弹性一点」,「今天,我仍感到需要建设宽容的文化精神。唯有宽容,才能容许并推动学术探索、科学发现、技术革新、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令人权得到尊重,人性得到发扬,人格得到提升」。

零九年胡耀邦逝世二十周年,北京学者张博树和几位朋友发起编纂《胡耀邦与中国政治改革》一书,获得朱厚泽支持,并参与策划,他写了一篇长文《全面改革的宣言书》,阐述胡耀邦的全面改革思想。朱厚泽还结合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演变的现实,剖析了对未来中国走什么路的看法。据正在台北的张博树说,由于朱厚泽的慎思、严谨,对自己的稿子总觉得不满意,文章最终没能放进《胡耀邦与中国政治改革》一书发表,「现在想来,实属憾事。在他逝世之际公布这份文献,是适时的。它是朱厚泽留给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党内改革者的认知和博大的情怀」。

日前,张博树已将此文在网上发表。朱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对时代的判断要有新尺度、新标准。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这个标准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民主、宪政、人权,这是人类的共同道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