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温哥华市民在政府楼前建2010个菜园 /

温哥华市民在政府楼前建2010个菜园

新京报6月27日报道 在温哥华57号大街,有几片狭长的土地,它们被均匀地分割成小块,菠菜、苤蓝、青豆、向日葵和一些花草在这里蓬勃生长。这里并不是农村,而是一条城市的主要街区。2008年,这块狭长的空间被开辟为社区菜园,供市民在这里种菜种花。如今,两千多个社区菜园形成温哥华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这道风景,由温哥华市民、民间组织和政府一起协作,共同打造,它以最美丽、动感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市民参与绿色城市建设的成果。

建园忙 2010年2010个菜园

二战胜利花园启发温哥华

卡伦。斯特里特从小就在温哥华生活,他说,这里的人一直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公共空间,这并不仅仅是指公园或广场,而是距离自己更近,更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地方。如今,两千多个社区菜园让越来越多的温哥华人实现了这个理想。

温哥华市民政府楼前种地收菜

社区菜园将城中公共或私有的空地,以认领种植的方式租给愿意耕种的市民。

据斯特里特所知,社区菜园的最初想法脱胎于二战中产生的“胜利花园”。

194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和妻子埃莉诺向所有西方人发出呼吁,要他们在自家开辟后花园,种菜自给自足,争取战争胜利。此后“胜利花园”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兴起。

二战后,整个西方世界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人们的喜好也从安稳的庭园式生活过渡到了高楼大厦的公寓生活。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又开始怀念 “胜利花园”式的生活,温哥华也不例外,特别是1986年世博会在温哥华举办之后,这里的城市建设变得更加以人为本。

“市民们在网络自发组织,获得别人的闲置土地来打理。”斯特里特介绍说,“随后,非政府组织开始参与其中,帮助人们创造条件。”

想得菜园必须先排队

最终让社区菜园得以立项并且推广的是议会。2006年,议员彼得。兰德尔提出议案,希望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之际,让温哥华变得更加绿色和富有生气,其中的一项方案就是市民呼吁的社区菜园。

“2010年冬奥会时,要建设2010个社区菜园。”兰德尔的这项动议获得了议员们的全票支持。

顾名思义,“社区菜园”就是开垦城市的街角、空地、垃圾场边和铁道旁等闲置的公共土地,或者私人的闲置土地,用类似认领种植的方式,租给愿意在此处耕种的市民,并且鼓励民众种植无公害的蔬菜瓜果、或者花草。

冬奥会已经成功举办,而社区菜园的建设也达到了目标。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登记注册的社区菜园一共有2029个。

一个名为“城市农民”的组织在当地做过调查,有44%的温哥华人在过去3年多内,曾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了社区菜园的建设中。如今,想申请菜园的民众只能在网上填表排队等候了。

“人们的热情让我们吃惊,但却非常欣慰,”议员兰德尔说,“这计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温哥华更绿色、更有活力。”

政府门前果树飘香

在社区菜园建设正式进入第3个年头的时候,除了非政府组织,温哥华市政府也作出了更加积极的举动。

2009年3月4日,温哥华市市长格雷戈尔。罗伯逊宣布,市政府门前的一块草坪将用于建设社区菜园。

这块菜园位于市政府北草坪,被分成10个片区,每区的面积有20平方米左右。

当年夏天投入使用,不到一个月就被分配一空。如今,温哥华官网上将市政府门前的菜园设立为温哥华2010年大力推广社区菜园建设的“标志”。

但也有人说,菜园会影响政府形象,在温哥华政府公共事务部工作的李光耀则不以为然:“这不会成为问题,从人们争抢市政府前这块菜园的热情就能看出, 大家不认为菜园太多,相反,觉得菜园太少。”

政府“宽容大度”,民众们也不客气,很快,市政府门前的菜园便种满了果蔬。

“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有耕作乐趣,打发空闲时间,还能和不同的人共享劳动乐趣。我喜欢它,它棒极了!”市民简。卡雷去年得到市政府门前一块菜园,在这片小天地里,简已经收获了苤蓝和莴苣,如今正在照料几株向日葵。

申请菜园不限国籍

社区菜园实际上是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市政府鼓励人们闲暇时走出家门,这不仅打破城市里居民间的隔阂,而且也有利于不同族群的融合。”李先生介绍说。

温哥华是一座多元的城市,有很多外来移民,其中华人数量众多。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华人社区不同,温哥华的华人并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居住区域,但他们早已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所以李先生特别介绍,社区菜园的申请,不限于拥有加拿大国籍的人。只要你住在温哥华,有自己种花种菜愿望,都可以申请。

不过,社区菜园如今很抢手,获得菜园必须申请、轮候。即使是公务员,如果想获得一片菜园,也得和普通民众一起加入到排队等候的名单中。

温哥华市政府官网还设立专门网页,随时更新菜园空缺的情况以及菜园的位置、大小、适宜种植的花草蔬菜种类。

“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给民众提供一个平台,需要菜园的人可以登录到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园,或者距离自己最近的菜园,之后通过网页上留下的联系方式互相交流。”李先生说。

种菜乐 在城里当农民不孤独

菜园种啥自己做主

在温哥华市的大卫和波拉德地区,社区菜园发展得比较早、数量也较多。这一地区距离铁路和市中心比较近,2007年前,社区空地很多,而如今,鳞次栉比的社区菜园让这里看起来动感十足。

克里斯。巴伯就住在这里,她在2008年申请了一个菜园,每次回家路过当地,看到以前的空地长出许多植物的时候,巴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们让这里焕然一新。”

巴伯说,这里社区菜园由“城市农民”和其他志愿者组织实施,他们负责制定当地菜园的发展规则,并且召开必要的会议。希望得到菜园的人和社区居民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下一步发展计划。

巴伯种下了西葫芦和生菜,虽说菜园也就有20平米大,但她说自己很享受呆在这片绿地的时光。

菜园建成伊始,“几乎无时无刻都有路人来和我打招呼,他们停下脚步问我怎么获得这片菜园,如何管理,他们对能在市中心发现菜园感到兴奋。还有人干脆坐下来,看着我劳动。”

巴伯还说,种菜还可以体验交流的乐趣。“否则在大城市里,你不会有很多机会和陌生人亲切地打招呼,这里让你摆脱大城市的孤独感。”

自给自足健康又减排

在一个名叫纳马依默的社区,当地政策将社区菜园和社会福利结合在一起 允许一些没有自己住房的租房客申请当地的社区菜园。

因为社区曾做过调查,大部分租房客都希望有个菜园,所以政策制定者听从民意,实施了这一计划。

温哥华媒体报道称,这些租房客可以在社区提供的菜园里种植蔬菜,生产绿色食品,除了供应自己餐桌之外,多余的蔬菜还送到敬老院等公立社会服务机构, 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做也更环保,因为自己生产了一部分蔬菜,就减少了购买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蔬菜从农田到城市的运输频率,间接实现了少开车的环保目标,也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创造了条件。”

珍妮。拉赛拉是温哥华食品体系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她一直关注农业城市化的概念,在珍妮看来,目前要解决城市的食品供应和安全的问题,社区菜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纳马依默的社区菜园是一个名叫“温哥华岛展示”的非政府组织操作的。卡伦。斯特里特是这个组织的主席,他说,这里的社区菜园已经形成规模,不仅仅是一个菜园的集合,而是汇集了种植、教育、交流、游玩和残疾人扶助与老年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实验区。

“我们计划2011年前在当地开辟40个菜园,其中8个给残疾人使用,一个野餐区还正在积极筹备中。”

正如斯特里特所言,社区菜园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一个创新的阶段。此前人们主要是种菜,体验城市农民的乐趣,但现在很多人申请菜园,在里面种上花草, 还有人将其作为一个小型的露天活动场。这些都得到了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城市孩子接上“地气”

2009年,56岁的市民萨维亚。霍兰德在快乐山社区成功申请了一片菜园,大约10米长6米宽。在这里,她参加了“绿色街道”的项目。她的社区菜园没有种菜,而是种上了一片绿草地,并在旁边种下许多漂亮的花,让这里看起来更像一个小花园。

“绿色街道”是温哥华推动社区菜园建设的十几个民间组织中的一个,它主要着眼于在温哥华的街道、交通线和十字路口附近“见缝插针”地实施绿化工程。但实施这项工程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市民。

霍兰德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社区菜园附近玩耍,安静地说,现在很多住在市区的家庭都没有自己的绿色空间,孩子们也没有花园可以做游戏,她的园子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它把孩子们和自然联系起来。”

“社区菜园对老人和孩子们来说,是最有好处的。”

温哥华市市长格雷戈尔。罗宾逊是个“绿色积极分子”。

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社区菜园里的和谐场景,让他感触颇深:“很多家庭成员一起到菜园里劳动,长辈们教孩子们认识蔬菜、怎么种植蔬菜,而孩子们在认真地聆听,就好像在等待完成一件艺术品。”

民间组织

“好工程不是用来看的”

温哥华市一名官员在向记者介绍城市菜园计划时说,建设这些菜园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推动市民参与的意识,“市民是城市公共设施的最终使用者,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当初,温哥华市政府决定将政府大楼前草地开辟为菜园,正是这种市民参与的典型示范。

大人物组成小组织

2009年初,城市菜园已经在市民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逐渐铺开。为了进一步发展,一个名为“常青城市行动小组”的组织和市政府接洽,希望获得支持。

“常青城市行动小组”的成立就体现了民众与政府的和谐互动。

从该小组的成员中就能看出这一点。组织的主席是市长格雷戈尔。罗宾逊和著名的环境律师、作家大卫。勃伊德,19名成员包括前任和现任政府官员、议员、非政府组织成员、作家、绿色企业负责人、民众环保积极分子等。

顶尖智库来自民间

温哥华市议员安德鲁 雷米尔说,这个小组集思广益,民众在这里与议员和政府官员分享他们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经验和想法。“这是温哥华城市发展的顶尖智库。”

在这个“民间智库”的推动下,市政府门前的菜园也就应运而生。

“这不是形象工程,”政府官员李光耀先生说,“好的计划和工程不是用来看的,而是大家都可以参与和利用的。”

于是2009年的夏天,在市政府门前路过的市民们时不时地能看到,一些人脱下上班时的西装,换上工作服,开始在草坪里翻土、浇水,他们都是“常青城市行动小组”的成员。

温哥华模式

官民搭档干活不累

绿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上衣,把温哥华市政府公共事务部官员李光耀先生“打扮”得活力十足。在人流不断的上海世博会温哥华馆,他用具体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温哥华是如何打造绿色、和谐城市的。

主办世博会改变温哥华

“1986年世博会是温哥华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上个世纪70年代就在温哥华读书的李先生对世博会给当地带来的变化记忆犹新。

据他介绍,温哥华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展示了不同于传统西方城市发展模式的生活方式 “温哥华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将住宅区、超市、学校、影院都建设在一个社区里,摆脱了传统西方人住在一个地方,购物再到很远地方的分离的生活模式。

这样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更合理地安排生活时间,也有利于社区内部成员的交流。“

李先生说,现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25年前的“温哥华模式”

影响到了后来西方城市的发展,社区的集群开始出现。“冬奥会我们也利用了这同一个模式,对场馆进行了保护处理,最大可能地利用既有资源,同时让城市更宜居和舒适。”

政府对市民有话好好说

“温哥华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智慧。”李先生说,“政府和市民的良好互动,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去年温哥华市政府推行一个自行车出行计划,以减少碳排放。

于是政府准备将市中心布拉德的大桥的机动车道减少一条,改为自行车道。虽然环保主义者称赞,但因为担心给出行带来不便,不少市民反对这一计划。

李先生介绍:“我们和市民解释,可以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出现问题和不便,就取消这个计划。市民接受了这个建议。”去年8月起开辟的自行车道,一直使用至今,也得到了民众的理解,随后市政府还专门制定规划,在全城推广自行车出行。如今每年的6月15日温哥华就会开展“自行车上班周”。

市民扫街政府发工具另一个成为政府和民众良性互动的典范是“精彩温哥华”运动。

1996年温哥华的1500名市民志愿者发起了该运动,他们希望整个城市的人都行动起来,每周或者每月拿出自己的空余时间,到街道清理垃圾,让城市保持美好的状态。有一个数字统计,活动开展15年来,志愿行动共清扫数十吨垃圾。

李先生说,政府非常支持这项运动,不仅把每年的5月定为“精彩温哥华”主题月,而且呼吁政府官员、议员等政治家加入到活动中来,同时还专门拨款,给市民免费发放打扫和清理用具,鼓励市民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的活动吸引了来自139个组织的15700名市民和政治家参与。

用李先生的话说,“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与政府的互动,让温哥华变成了一座和谐城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