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海南黎寨风情:槟榔树下80老太赛姑娘 /

海南黎寨风情:槟榔树下80老太赛姑娘

黎族歌舞,米酒一样的香浓味道。

扮靓八十老太的“舂米舞”,血脉澎湃;登上大雅之堂的“跳柴舞”,极尽欢乐;吹出浓情蜜意的“鼻箫曲”,传情利器。

黎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在漫山的槟榔树下,在畦畦稻田垄头,在片片番薯地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随风飘浮,就有舞姿伴着欢笑袅绕。

到了黎寨就要好好欣赏下黎族歌舞,经人介绍认识了黎村妇女主任阿莲。阿莲是个40出头,大大咧咧,李铁梅似的村妇女干部,她一口答应组织群众为我表扬两场歌舞。

改天如约来到村委会操场,门前已经等候了10多位黎族妇女,一瞧都是阿婆级的年纪,原来村里年轻女孩都外出上工了,只有阿婆们才能组织得起来。

仔细打量这些阿婆,她们个个精神矍铄,身姿挺拔,尤其背影中的腰身和小腿尽显年轻之态。黎族歌舞大多源于平常的生产劳动,充满了质朴而真切的生活气息。阿莲介绍说今天先让阿婆们为我表演一段《舂米舞》。

黎族妇女的《舂米舞》为第一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项目,是黎族妇女从舂米劳动中演变出来的娱乐性舞蹈,在节日及喜庆活动中,此支舞蹈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阿莲介绍说“舂米舞”一般为6位妇女拿着木杵围着大木臼进行的集体性群舞,看着眼前这些装束鲜艳,身材婀娜的阿婆级舞者腰背挺直,手脚灵巧的摸样,很难想象她们都是6、70岁的老人,其中一位最大年龄的阿婆已经80整了。

舂米舞的特性在于几位舞者同时运用特定的身体韵律和步伐节奏配合着手中的木杵敲击木臼产生出悦耳的撞击声,这或密集或舒缓的声音传入耳膜似原始的使血液澎湃的集结鼓点声,又如母亲日常做饭洗衣与锅碗瓢盆共奏的合鸣声,整支舞蹈集形、声、色于一体,融合了黎族妇女勤劳、善舞的特质,浓缩了黎家妇女对辛苦繁忙劳动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美好富足生活的本性,古朴中传递出洒脱的韵味,欣赏此舞蹈犹如在节日时喝上了一杯香味浓郁的米酒。

海南有两种相似的无枝植物:椰子树与槟榔树。椰子树粗壮,象征着男人;槟榔树纤细,代表了女人。阿莲的村寨就掩映在漫天盖地的槟榔树中,在满山高挑的槟榔树下,阿婆们的舞蹈让我领略到八十岁老太犹如十八岁少女的曼妙感觉。

我爬上大铁桶,趴入草丛中,尽可能更多角度地拍摄阿婆们的激情演绎,阿婆们也似乎受到了精神鼓舞,愈加兴奋地摆动起跨部,抖动起手中的大木杵,口中则嘿嘿哈哈有节奏地和着节拍。

一支舞罢,阿婆们都围拢来看我手中的影像,其中一位健谈的阿婆介绍说她们平时在家下田、买菜、做饭,到村里有活动任务的时候就集中起来排练,已经外出参加过不少次的村镇演出任务了。

随着兴头,应我要求阿莲又带领阿婆们下到附近的水田中为我表演起《捡螺舞》的生活版本。《捡螺歌》这么唱:“拣螺去拣螺嘿咯, 给妹指条路,小妹不去就算了,吃不到田螺哎咯;小妹啊,快快来拣,装满你的腰篓,等下我俩带回家,放在土锅里煮哎咯,跟酒糟一起煮,好吃过酸蟹酱哎咯;蟹酱酸菜没有它好吃,比南瓜叶还要好吃。”

只见阿婆们腰间挎着手工编制的小竹篓,头带斗笠,一路扭动着腰肢,说说笑笑来到水稻田旁,她们驾轻就熟地光着脚丫就跳进水里,随即低头弯腰,动作娴熟地寻摸起小田螺来,不一会儿功夫有的阿婆就装满了半竹篓田螺。阿莲说这些田螺既是餐桌上的鲜美小菜,又是养泥鳅的饲料。

艺术源于生活,黎家妇女在举手投足间已把两者水乳融合了。

午后的愉快时光悄然划过,挥手告别阿婆们,留下了深深的敬意,带上了浓浓的乐观,黎家妇女勤劳豁达的生活状态令我称赞。

有了这次与阿婆们的美丽相约后,我对黎族歌舞愈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地选了一天进槟榔谷黎寨再次欣赏观看。槟榔谷黎族风情园是以真实的黎族寨子作为核心进行集中管理和营业的黎家歌舞长廊。

舞蹈区每隔半个小时一场舞蹈,“竹竿舞”我喜欢的是黎族著名的舞蹈之一,又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每年黎家经过辛勤劳作获得丰收时候,家家户户做新米饭、酿糯米酒,宰鸡杀羊,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大家来到晒谷空地,点燃篝火,欢快地跳起竹竿舞以庆祝丰收的年景,祈祷新年好收成。

只见舞台上有打竹竿的和跳竹竿的两组人员,大家在空地上平行摆开两条圆木作垫架,垫架上排放着数条长竹竿,持竿者面对面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运动双手,让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而跳竿者需要有灵巧的手、足、眼相互配合协调能力,能根据节奏自如地穿梭蹦跳于纵横交错的竹竿林中。

以前看过这类舞蹈,不熟练的参与者经常会被竹竿夹到腿脚,这会引起大家善意的哄笑。据说现在博螯论坛间隙,各国商贾政客最喜欢的健康娱乐活动之一就是与黎族阿妹阿哥共同跳上一段竹竿舞。

黎族的乐器也非常丰富多彩,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记载的黎族乐器种类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我来到舞蹈表演区旁边的乐队表演处,找到了最想拍摄的鼻箫演奏者,是位和善的黎族中年男子。

“鼻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根据史料研究其一千多年前已在海南岛民间流传。清代张庆长著《黎岐纪闻》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从文中所述可知鼻箫是黎族青年表达爱情时常用的乐器,男女都会吹奏,被称作黎家“最能传情的乐器”。

这位乐师应我的要求或站于草屋前,或依于椰树旁,拍摄他时最令我关注的是他的双眼,眼眶微红,眼底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眼神似有些幽怨又有些迷离,聚焦在无限延伸的远处,整个人在演奏时像暂时真空于周围的纷扰世界,沉浸在自己酝酿的外人无法看见不能琢磨的虚拟境界。

随着他的乐声我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镜头,难得静心地享受了一曲人乐合一,世外桃园般的静谧。

听罢鼻箫,又欣赏了黎家多人乐队的合奏,乐器颜色最醒目的是朱红色的“叮咚”,“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打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此乐器发声原始目的是黎民敲打木头发出声响以驱赶破坏庄稼的山猪,后来才发展为娱乐性乐器,叮咚取材于海南五指山地区的红麻树,它的材质能发出不同与普通木材的若干音阶,声音清脆嘹亮。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民族乐器。

椰子是海南取之不尽的特产,“椰胡”就是富有海南及黎族双层特色的乐器,形如板胡,音箱用椰子壳制作,面蒙薄桐木板,音色柔和淳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