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国大陆移民社团内忧外困之探究 /

加国大陆移民社团内忧外困之探究

中国大陆移民社团近年新名称冒出很多,但比较其他族群的社区团体、服务机构,除了极少数年资较长的团体外,大多如长不大的“孩子”,本身就处于天资不足、援助匮乏的困境,而羽毛渐丰之始,又会爆出内耗矛盾,内哄、夭折问题不少见。剖析其中,不难发现这是由“病垢”必然所致,内外亏损,虚浮在外,难以长久健康发展。唯以对症下药,加以时间调养,方能有所转机。药方就是必须顺应乡俗,建立规章,成为融入加拿大社会的团体,而绝非满足一小部份人私欲谋利的工具。

目前多伦多大陆移民社团数量并不算少,尤其近几年来新社团成长很快,可惜的是能真正服务社群、新移民的团体少之又少,与移民量完全不成比例。很多社团流于一时之兴的活动,或是根本成了会长等人的个人秀场,谈不上任何社会服务项目,甚至有些冠名口气很大的社团,几次“超大型”活动后就消失无影。更令大陆移民社团口碑受打击的是,一些很有发展前景,且已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团体,内哄不止,终将数年心血付之东流,例如以往的加中企业家协会、北京人协会,到现时的普通话联合会的纷争,都使大陆移民社团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大陆移民社团形态与本地传统移民社团同异互现,包括几大类:最传统的乡亲联谊类,同乡会、校友会等;社区服务类,目前极少数在起步之中,得到政府资助鲜见,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专业、行业类联谊会、俱乐部等。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有别于其他族群的团体近年成长最大,即是以中加经贸合作为目的的团体,有些明打“中加”招牌,有些名称不显,但暗中实做,不少还以经贸营利为追求目标。据一位大陆社团负责人称,有些团体3、4人一凑就成,名称也打得很大,就是为了回中国经商方便交往,也利于与本地的政客打交道。以加拿大一个“协会”会长的名义在中加两地联络商机,往往比一个公司老板名义更让人容易取信,再以个人公司推展生意。在加拿大成立社团很自由,并不会管你打多大口气的中文名称,但弄不清底细的人就会误认为是什么社会大人物。实际上很多人是将社团当公司来经营,他们并不在意对本地移民社区的影响力或公益作用,他们只要个名称,不在于实质内容。

而在多年前,一个筹办同乡会的负责人就是以办会之名,实做个人中加贸易及移民生意,还自己出版一份只有一次的报纸,上面登满了自己参加“加拿大团队”访问中国的照片,最后结局自然是内哄一场,真正想办会的人,谁都不愿成其跑腿。

不过也有人并不排斥社团谋取经济利益或名声的做法,一位活跃于香港社团的人士就表示,经济利益问题很难分清,而个人通过社团扩大影响力,也并不为过,关键是有否为社团、会员谋利,有否付出个人奉献,而非仅为抬高个人社会身价,真正为社团、公益做出贡献者,取得名誉声望是理所当然的事。

自然较小圈子非服务型的社团,对社区整体影响力并不大,很少人会去关心今有明无的社团。重要的是大陆移民族群中如何发展起有服务社区功能的非谋利社团、机构,如何育苗成长,为新移民援助送暖,这才是社区所关注的焦点,但现在确实困境重重。

缺乏热诚人才、政府资源及处事经验

最近一批原不相识的大陆移民,因诉求父母团聚移民而走在一起,联合社团自发组织了的示威活动,也为大陆移民社团开创了争取权益的新局面,其中Kalen Liang、Tiger Chen、William Ho等人都付出了大量精力时间,一点一滴做好各项义工工作,最终才达致共同诉求的目的。

社团本是由志趣相投,或有相同利益追求者自发组成的,以往大陆移民社团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都基于一批热诚义工及负责人的努力才成功,包括普通话联合会近年来的新移民调查、签名运动等。但问题是社团工作是持之以恒的辛苦劳作,需要大量的付出才能团聚人群,这方面热诚的领导人才及义工仍远远不足。

熟识大陆移民社团运作的时安迪认为,现在大陆移民社团中有领导魅力的人才难得一见,而且还要能付出时间及精力,有社团管理经验,短期内很难培养出这种人才,出了纷争的社团需要人才来领导,但现实上人才难得,限制了大陆社团的成长。

大陆移民社团现在属于弱势团体,得到的资助是很少的,所以越易出现问题。华谘处行政总监梅思伟表示,由于华人关心的是自己社区内的事,所以大陆移民社团出现内哄或是闹双包的新闻,大家就觉得很严重。实际上这在加拿大任何族群的社团都可能发生的常事,并非是大陆移民社团独有的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族裔新移民群中易发生。主要是因为得到资助很少,管理经验又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正规社团由董事会决策,再聘人执行各项目,但新团体没有资源,会长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起,或很少钱聘请行政人员做事,人事间矛盾就易出现,有问题也不知如何循规去解决。

近一年来大陆移民团体不断呼吁三级政府增强对大陆新移民服务的援助,目的也是为获得政府正常性的移民服务拨款,增加社团资源,可以向正规化的非谋利社区服务机构发展,更切实帮助新移民解决居住、寻工的困难。现在已有小幅进展,如在多伦多市议员邹至蕙关切下,多伦多市府已关注资助大陆移民团体的情况,多次开会商讨解决方法。多伦多社区与文化中心 、普通话联合会等都得到拨款资助,中国专业人士协会也与其他机构合作获得政府资助,去年成立的加中环境合作理事会,最近也获得市府的专项拨款,推广多伦多的“雨雪水管理25年规划”。但这些拨款多是小数额的一次性的活动项目资助,还未踏入三级政府各设的常规性移民服务拨款计划之中,比如仅联邦移民服务基金拨款就有近3亿元,大陆移民社团根本无法从中获益分毫。

没有政府资源,仅靠为数不多的热诚义工,很难长期维持服务性的社团、机构正常运作。自然诉求政府支持是一方的要求,但另一方政府也在审查大陆移民社团是否具备合格的管理结构、服务质量及审计制度,这方面同样存在很大距离。

规章不严成根本局限

目前一些较大型的大陆移民社团,如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等,维持会务的费用主要是依靠会员费及社会赞助费。慈善筹款是社团发展一个财源,但具备慈善账号的大陆移民社团罕见,有些社团只是属下中文学校或是教育基金会有慈善账号,筹款也较局限。另一方面,在大陆移民圈中慈善捐款的观念不强,推展公益活动也有难度。

在目前状况下,大陆移民社团争取政府资助就成当务之急,问题在于如何达到政府的拨款标准。多伦多社区与文化中心是最早得到政府拨款资助的大陆移民服务机构,行政主任钟新生认为,加拿大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非谋利服务机构的模式、规章,不按此运作就如同价值观的冲突,内部矛盾很多。这方面大陆社团还需要时间来健全,否则提出申请后,政府一检查就会发现管理结构或是审计问题,轻易否决拨款申请。

对此华谘处行政总监梅思伟表示,华谘处有30多年服务经验,也愿意与大陆移民社团分享经验及规章。据梅思伟介绍,注册成为非谋利服务机构,在架构上最高决策单位是董事局(理事会),董事不能受薪,在决策过程中如有利益冲突也应申报,而这最高权力来源于会员大会。董事会负责制订规章(Bylaw),选择负责任的执行成员,在足够资源之下可聘请受薪职员完成项目,董事无须直接参与日常事务,行政总监负责项目执行工作。这点对没有资源的小社团而言,一开始确实较难做到。

梅思伟认为最关键的是社团要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就可以按规章来解决会内的矛盾、冲突,做事程序规范化,另外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职权分明,支出审计严格,每项钱用处都有交待。同时招聘人员透明化,强化社会声誉。会内主要成员如在外有生意往来,应酬交际,这是可以理解的,往往也对会务发展也有好处,只要他能履行职责,不滥用职权。每个社团成长都要经历很长的过程,不断完善,如华谘处现在还一直在修改章程等,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据了解,大陆移民社团普遍存在章程过于简易空泛,审计不严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内哄的情况,就互相揭短,各自解读章程,最后很容易造成各拉一队人马对立的情况。如果当初严格在章程中规范会员大会制度,这种情况就较易避免。另外在管理结构上也很零乱,团体中挂上头衔者人数众多,各种名衔也很多,比如有主席、荣誉主席、会长、理事长等职,另外还有执行董事、基金会主席、荣誉会长、会长、常务副会长、行政主任等职位,有些还下列很多分属职位名衔,一些会员人数很少的社团,吓人名头一大堆,最后搞不清谁是决策者,谁是负责执行项目的人。如此之下,工作难推展,吸引热诚义工更是难事。

大陆移民社团的问题并非独有,是加拿大弱势移民社团成长之中必经之路,唯有依靠有奉献精神的义工,以及严格制度化的规章,才能带领社团走出新的天地。

(文: 王迅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