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胡锦涛出生地生众说纷纭,童年经历战乱 /

胡锦涛出生地生众说纷纭,童年经历战乱

由现在向上追溯一百来年,胡锦涛的太祖父、胡氏44代胡允源就走出了绩溪县,来到江苏东台,先在一家杂货铺当伙计,又从专门采购徽州名茶的水客做起,稍有积蓄后与徽州同乡合股开了一丬“裕泰和”茶叶店,自己仍在原店打工。积蓄渐丰后又到季家市独资开了一家“胡允泰”茶叶店。不久“裕泰和”同乡退股,胡允源便开始独资经营。

胡允源的独生子、胡锦涛的曾祖父胡树铭,子承父业,经营黄桥、季家市两家店,生意兴隆,其胡源泰茶号发展成了在三泰地区(泰州、泰兴、姜堰)响当当的字号,又在上海、浙江等地开设了七家分店,还从事茶叶进出口生意。据说兴隆时还聘雇了好几位英语翻译呢。

胡树铭生有四子,长子、三子夭亡,二子胡炳华、四子胡炳衡(胡氏46代)各生有二子:胡增鑫、胡增金,胡增麟、胡增钰(胡氏47代)。比胡锦涛大一岁的堂姐、1948年随母回老家的绩溪县政协委员胡锦霞介绍:“曾祖父名叫胡树铭,我祖父名叫胡炳华,胡锦涛祖父名叫胡炳衡。我父亲是老大,名叫胡增鑫,现居住在上海;胡增麟是二叔,现居住在泰州;锦涛父亲是我三叔,名叫胡增钰,后改名为胡静之;四叔名叫胡增金,现退休也住在上海。二叔三叔是亲兄弟,我父亲和锦涛父亲是堂兄弟。”

龙川胡氏宗祠

胡氏家族凝聚力特别强,从44代胡允源开始直至48代“锦”字辈,数代不分家,几十口人居住一起,叔伯兄弟,视若嫡亲。胡允源祖孙三代去世后均归葬龙川故里,胡锦涛的祖父胡炳衡筑墓龙川对岸三岱。

胡静之(胡增钰)生于1917年,妻子李文瑞,是原来泰县白米镇胡家店村(现腰庄村)人。他们1941年在上海结婚后,就返回泰州,第二年生了独生子,就是胡锦涛。

胡静之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胡锦涛的这两个妹妹,后来并未因为他“一人得道”而“全家升天”。胡锦霞回忆说:“由于我们的父亲、祖父们都忙于做生意,胡锦涛母亲去世早,我们小一辈5个孩子都由胡锦涛的祖母(即胡炳衡的夫人)带着。那时,我哥哥胡锦江(现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二叔的儿子胡锦东(现在芜湖造船厂工作),三叔的儿子胡锦涛及他妹妹锦蓉、锦莱,小时候都生活在一起。锦蓉现在泰县(现姜堰市,下同)房产开发公司工作,锦莱在泰县从事商业工作。原来他们家一直住在泰州,后来锦蓉、锦莱下放在泰县,三叔胡静之也从泰州调到泰县工作。”

胡锦霞还说锦涛小时很文静,大人看书,他也拿上一本书,坐在小凳上入神地看。(11)

关于胡锦涛的少年生活,在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报导急剧增加,但是其中不乏互相矛盾的信息。一个重要原因是,胡锦涛2002年一步登天进入政治局常委前后,北京即派人到泰州取走了有关胡锦涛的所有档案,包括他读小学、中学时的学生鉴定。记者们查不到书面材料,只能采访远亲近邻,而由于年代久远,各人记忆难免有误,以讹传讹。

胡锦涛是在江苏泰州长大的。泰州通常被归入苏中。提到江苏,人们常常脱口而出“鱼米之乡”。实际上,长江使苏南苏北界域分明,苏南才算得上“鱼米之乡”,而苏北历史上多受淮河泛滥之灾,灾民流落江浙上海,出苦力,干粗活,异地生存的需要使他们拉帮结派,这使他们在江南颇受歧视。泰州所处的苏中,经济实力也介乎苏南与苏北之间,泰州的收入水平在江苏省各市中排名第七。

与皖南徽州相比,江苏泰州在历史文化名声上较为逊色,但也是建城2400多年的古城了,泰州人一提起自己的城市,就要说八个大字:“汉唐古郡,淮海名区”。这里是中国著名盐产地,田园葱茏,阡陌纵横,河流和运河密布,富裕程度相当高。

明代大哲学家王艮,师从王守仁(王阳明),后来逐渐自成一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泰州学派。这里的另一个名人,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他虽然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但这里是他的祖籍。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初置泰州,辖境为今天的泰州市、泰县、如皋、泰兴、兴化等地;宋以后辖境缩小,到清代不辖县,1912年泰州改为县。今天的泰州市,是1949年由泰县析置的。

胡锦涛出生之际,正是中华民族的危难最深重之时。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入侵华北、华东,沪、苏、皖等大片国土沦丧,炮火连天。这一带成为敌后,情况尤其复杂,兵荒马乱。日寇与汪精卫政权控制了“点”(城镇)与“线”(重要交通线),但控制不了“面”,新四军、国民党军队和各种旗号的地方武装来来往往。

前中共高级官员、曾任中共地下党泰兴县委书记,参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许家屯先生,曾对笔者回忆说:当时他所领导的这一片三、四个县区域,民间枪支至少有几千条。说胡锦涛出生时的哭声伴随着枪炮声,一点也不是夸张。1940年10月,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以少胜多,打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万多人,中心战场黄桥镇离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开茶叶店的姜堰镇(现为市),不过百里。

胡锦涛六岁、懂事一点的时候,在他家北面不远的淮海平原,国共两方打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台湾称之为“徐蚌会战”)。从1948年11月6日深夜开始,历时66天,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军55万余人,死者盈野,血流成河。虽然泰县一带不是主战场,但是双方将士许多都是本地人,对民众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重大。胡锦涛的母亲当时正病重辞世,国事、家事都发生空前变故,他的小小心灵想必更是紧张。

当解放军大军渡江南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一带才算战火平息,安定了下来。胡锦涛的家庭和他本人在泰州才进入总体来看算得上平静无波的阶段。

《亚洲时报》2006年的一篇报导称,胡锦涛母亲的娘家李家当时在当地也是一大户人家,不但在姜堰有生意而且在泰州城的“善人巷”有一处十分宽敞雄伟的四进三厢明清老式大院,胡锦涛在此生活十多年。

时任香港《大公报》驻京记者马玲、李铭介绍,胡家本来很殷实,到日本侵华才家道中落(12)。而当地一名73岁老农沐春和对新加坡《新明日报》记者讲了另一种故事:他家在四十年代曾租胡家的田,胡家的田屋不少,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一带成为国共两党的争夺地,国军曾征用胡家的房子建据点,结果新四军将胡家的房子烧了。

当地老人介绍,泰州茶业经营者大多为来自徽州等地的茶叶产区的茶商,至清代规模较大的有25家,胡家经营的胡源泰便是其中之一。从胡锦涛的曾祖父、有相当规模的茶叶徽商胡树铭,到胡炳衡,再到胡增玉即胡静之的这一支,家道已经一路衰落下来。据胡锦涛的小学同学姜镇荃说,中共建政之初,胡静之在姜堰镇开茶叶店。按当时中共划分阶级成分的标准,开茶叶店如果不雇人,就划为“小业主”;雇人则根据店铺大小、所雇人手多少,定为“小资本家”或者“资本家”。胡锦涛父亲当时家境并不太好,泰州住所一带也都是中下层居民,他应属“小业主”。

《中国新闻周刊》一篇报导介绍,据90岁的屈极天老先生讲,他和胡静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两个家族都是从安徽到江苏泰州一带做茶叶生意的。到他和胡静之这一辈,彼此都在泰州生活了三代。屈极天和胡静之都是泰州茶叶公会成员,屈老先生说,胡静之在姜堰出生,其家庭一直在姜堰最热闹的坝口开设茶叶店。1945至1946年间,胡静之将胡源泰茶叶店开到了泰州当时最热闹的彩衣街上,生意很旺。

姜堰并不大,但因水道纵横,又有“粮仓”之称,一度比较繁华。坝口广场一直是热闹的商业区,如今仍然保存着许多当年商铺,行人如梭。坝口南街上的姜堰市中心广场雕塑对面的一堵墙,就是胡锦涛父亲胡静之当年经营的胡源泰茶叶店的遗址。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强力推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各地的私营工商业很快转为公私合营。1956年二月,泰州市市商户、摊贩均实行公私合营,市政府举办“万人提灯游行”,庆祝全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胜利”。胡静之别无选择,让胡源泰茶庄并入官方的泰州市供销合作社。他由老板变为小职员,每月拿几十元人民币薪水。

从姜堰坝口的胡源泰茶叶店遗址,往东走约三公里,可见到公路旁的姜堰市公墓。公墓的第三排,苍松翠柏间,有一块并不十分显眼的大理石墓碑,上书‘显考胡静之、显妣李文瑞之墓’,落款是‘儿锦涛、女锦蓉、锦华立’。是胡锦蓉、胡锦华于1997年3月18日所立。公墓管理处主任陈进曾告诉记者,立碑之日,除了胡锦涛,胡家人都来了。

墓碑上的文字显示,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1919年出生,1978年去世,终年仅59岁;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1920年出生,1949年去世,仅29岁。

胡锦涛家住在泰州市区内的多儿巷三号,离父亲的茶叶店竟有22公里之遥。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为人十分谦和,在姜堰打理茶庄时,经常在泰州的家和姜堰的店之间奔波。之所以店铺开在镇上,家却安在市里,显然是因为妻子撇下年幼的一儿两女病逝,自己照顾不了孩子,只好都托给自己的母亲,同时孩子在城里也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在四个堂兄弟中,排行老三的胡静之既没有发财,又中年丧偶。在儿子胡锦涛读小学和中学期间,他在泰州一家土产日杂公司当会计,按他的收入和负担来看,家境不算宽裕。但他没有在中共建政之前发财,倒使他免除了若干麻烦。用中共的阶级观点来看,还不属于要重点打击的敌对阶级范畴。在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一浪又一浪政治运动中,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虽受了点惊骇,但总算平安无事——一般来讲,中共建政以后所搞起的政治运动,越来越针对知识分子,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手,像胡静之这样的人,倒还是可以厕身事外的。

可以作为参照系的是胡锦涛的堂姐,少年时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胡锦霞。她的父亲比三弟胡静之家境要富裕,但是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她正因为这个家庭成份问题而未作考大学的打算,后来下放到瀛州乡。以其地主家庭成份而下放回原籍,有接受群众监督进行思想改造的意味在内,可以想见日子一定不大好过的。到九十年代她一家仍然是农村户口,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人民币,仍列入贫困行列。

胡锦霞回忆说:“解放初期我们家的生活一直都很贫困。大坑口的房子都分给人家了,我和母亲只有半间房。胡锦涛家生活也很清贫,他妹妹的生活主要由我父亲资助。胡锦涛也很刻苦,大学毕业分配后,工资虽然不高,那时每月还给家中寄5元钱,补贴家中生活。”(13)虽然记者报导她的话比较含混,但“解放初期”“大坑口的房子都分给人家了,我和母亲只有半间房”就隐晦地道出了她的家当时被清算的遭遇。

胡锦涛的家族宗祠

胡锦涛的家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绩溪县的龙川村(今瀛洲乡大坑口村),颇具藏龙卧虎之势,整个村落呈船形。这里有一座胡氏宗祠,1988年元月13日——那时胡锦涛正在贵州当省委书记——中国国务院公布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锦涛的家族来历,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敕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游华阳(绩溪县城)、羡龙川,“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遂于咸康三年(337年)举族迁此定居。

龙川村这一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胡富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随后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与其族叔胡富相隔一个甲子考中进士,为明朝抗倭名将、是大破倭寇的戚继光的顶头上司,官至兵部尚书,被称为“奕世尚书”(“奕世”出自《国语?周语》“奕世载德”,意即一代接一代)。胡宗宪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捐资扩建胡氏宗祠,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建成这座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达1564平方米的祠堂。系为求家族昌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修建,后历经修葺,其主体结构、艺术雕饰,仍保留明代风格,由影壁、露台、门楼、庭院等九部分组成,集木、砖、石雕、彩绘为一体。天井、门楼、廊庑、祭堂、寝厅的梁坊、斗拱、柱基、隔扇等建筑构件上木雕千姿百态:前方大梁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锦”,后方大梁雕刻“九龙戏珠满天星”;后进两侧窗门雕刻的数十插花图案,瓶与花无一雷同,全国罕见,被专家们誉为“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宗祠对面的牌坊,为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手书镌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胡锦涛的同族长辈、绩溪县政协委员胡寿民说,胡氏宗祠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支祠,胡锦涛的家族属中祠,也正是胡宗宪这一支,又称为大宗家,现在的大坑口村,全是胡炎后代。从胡炎算起,到明代的胡富是33代,胡宗宪是34代,算是一个鼎盛时期;到今天的胡锦涛是48代,胡锦涛的官当然又比胡富、胡宗宪大多了!

胡锦涛填报籍贯避谈生活了17年的江苏泰州,而强调是安徽绩溪人——这究竟是出于政治上的顾忌,还是出于家庭经历中的隐痛?(《他领导中国:胡锦涛新传》由明镜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