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中山临终前把庆龄托付给了谁?
凤凰卫视1月1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13年新生的中华民国走入第二年,由于发动二次革命失败,遭悬赏通缉的革命党人纷纷流亡,一年多之前还是临时大总统身份的孙中山重新成为一个流亡者。他打算在日本重整旗鼓组建中华革命党,但是建党之初就产生了分裂,他坚持要在党纲当中明确地要求党员必须条件地服从他,很多同志没办法接受,黄兴远走美国,连一些老同盟会的会员都远离了他。
在生命的第47个漫长的夏天里,孙中山的人生和事业似乎都步入了最低谷,当季节转换,秋天到来的时季,一个20岁的姑娘正朝着孙中山的生活渐渐走来。
宋耀如暗地支持革命 宋庆龄从小崇拜孙中山
解说:因为印刷宣传品的需要,1894年的时候孙中山与上海一家印刷厂一位叫宋耀如的老板结识,出身寒微青少年时期在美国度过的宋耀如希望国家现代化,又崇尚民主价值观,在后来很自然地成为这个革命者的朋友和支持者。
属于同龄人的孙中山多次来到宋耀如家里留宿、开会或者躲藏,这是个基督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女主人倪桂珍对孩子的品德和文化教育非常严格,他们的3个女儿后来先后到美国南部的同一所学院留学。
1913年夏天,在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文学系毕业的二女儿宋庆龄已经在回国的途中,但是她意外地收到一封父亲发给她的加急电报。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让她暂缓回国先不要回来,然后这时候她就在加州又作了一段时间的停留。
解说:国内这个时候随着二次革命失败捲起的白色恐怖阴云已经笼罩到支持革命的宋家,所以父亲通知女儿暂缓回国,在美国滞留做了两个月游览后,离家5年多的宋庆龄到达日本,终于在这里与家人团聚了,因为捎来一封孙中山朋友的信,很快她跟随父亲和姐姐见到了孙中山。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她在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给她讲,这个人是为中国革命的,然后从小她就崇拜孙中山。
解说:在美国上学时,宋庆龄十分关注国内时局的变化,那一年辛亥革命骤然胜利之后,她的热情爆发,父亲给她寄来了共和国新国旗,她扯掉墙上挂的清朝龙旗扔到地上踩,兴奋的大喊高举共和国的旗帜。
几个月后,她写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对这场革命给予高度赞颂,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压迫导致了这场奇妙的革命。她还富于想像地写道,革命已经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
宋庆龄决心嫁孙中山 遭宋父反对被深锁高阁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她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也就是说她长大成人以后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
解说:至少当时在家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会面罢了,或许连宋庆龄本人也根本不会意识到,从她踏上日本国土的那一刻起,命运正在将她的人生引向一条未曾设计过的道路上。1914年9月,一个新变故让宋庆龄和孙中山接触的机会发生了改变。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因为她的姐姐要去结婚了,就是宋蔼龄要嫁给孔祥熙,这时候孙中山就没有秘书了。
解说:宋庆龄接替姐姐原先担任的英文秘书职务,开始每天与孙中山一起工作了,全新生活的开始使宋庆龄感到兴奋,她给还在美国读书的妹妹美龄的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情是我从小姑娘的时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忙孙博士,他需要我。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那时候就是连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很多战友,都因为各种原因,也包括孙中山自己有些做法上的原因而离开来孙中山,在那个时候孙中山跟黄兴也分手了。
当然在革命目标的这个问题上他们分手并不等于他们不志同,可能在做法上道不完全合,可能是这样,孙中山很孤立,那时候,二次革命失败以后,那么宋庆龄看到孙中山非常的困难,但是他很忘我,所以逐渐她就被他吸引。
解说:宋庆龄敬仰孙中山坚韧不拔的精神,崇拜他的英雄传奇,对于处在艰辛中的孙中山来说,宋庆龄的朝气让他感到振作与轻松。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她说我最开始对他事实上是英雄崇拜,我很想帮助中国,宋庆龄想帮助中国的这个心愿,在她当大学生的时候在她的文章里面就表述得很清楚,就留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应该起作用。那么她非常愿意帮助中国,她说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就是孙中山,所以我非常想帮助他,因为他能帮助中国。她说这是一种少女的罗曼蒂克,从英雄崇拜到产生一种爱恋,很依恋他,就离不开他了。
解说:但是两个人感情的苗头被宋庆龄的家人有所察觉,并试图将其冷却,当他们把结婚计划提出来时,来自家人的阻力几乎成为一道无法越过的屏障。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因为孙中山也是受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的这么一个人,宋庆龄也是在西方接受教育的,孙中山是不会让宋庆龄处在一种妾的地位,宋庆龄也不可能接受这种妾的地位。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孙中山当时是颠沛流离,流亡到了日本,那么他(宋耀如)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的父母来讲,我想他的出发点可能是要要考虑到将来自己的孩子要过一种非常艰苦的生活,他出于这种希望女儿幸福的想法,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嫁给孙中山。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追随孙中山革命的这些同志大部分都反对,而且反对的很激烈。
解说:从孙中山和宋耀如在1915年7月到10月间通信的史料看,孙中山在这段时间里和老家的发妻办妥了离婚协议。而宋耀如除了不断保证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继续支持外,依然在反复说明不能同意孙宋结婚的理由。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在家人当中宋蔼龄很反对这椿婚事,宋蔼龄希望自己的妹妹嫁一个富家子弟,大概她们三姐妹在上海也是很有名的宋家三朵花了,追求她们的人也会很多的。
解说:1915年暑期,宋庆龄已经被父母从日本叫回到上海,22岁的她显出了无助与倦怠,这个夏天在这个富有而向来和睦的家庭里有过争执与交锋、怒气和眼泪,宋庆龄坚定地宣布,除了孙中山她谁也不嫁,父母难以接受,他们最疼爱的一向温顺的女儿,平生第一次不听他们的话。
陈廷一:实际他们把庆龄已经软禁在上海的二层楼上,阁楼上,由人看管不许外出。
陈晓楠:这个不被看好的爱情故事似乎马上就要进入到一个死胡同里,但是惊人的、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传说的版本中类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阳台加梯子的场景,从未在当事者本人口中得到过证实。能够肯定的是宋庆龄给父母留了一张字条,从家里溜了出来,而且乘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
解说:宋庆龄晚年在给老友爱波斯坦的信中说,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后,就乘一班轮船赶到日本,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去,我母亲哭着,症患肝病的父亲劝着,他甚至跑去向日本政府请求,说我尚未成年是被迫成亲的。当然,日本政府不能干预,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的哭了,但不绝不离开我的丈夫。
宋庆龄这段发自肺腑的话,也令爱波斯坦无限感慨。他说,她写这些话的时候已年过八旬,可以看出这事给她内心的伤痕有多深。
宋庆龄私自出逃 与孙中山在日本秘密成婚
1915年10月24日,宋庆龄回到日本。下午1点半,孙中山去东京火车站迎接她,第二天在日本朋友家里他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婚礼,对于婚礼宋庆龄在给美国最亲密的同学阿莉的信中这样说,婚礼是最简单不过的,因为我们都讨厌铺张的仪式和诸如此类的东西。
在另一封信里她对阿莉说,我感到安定下来,感受到家的气氛,我帮助我的丈夫工作,我非常忙,但希望有一天我所有的劳动和牺牲将得到报答,那就是看到中国从暴君和君主制度下解放出来,作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共和国而站立起来。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然后她又具体的讲到孙中山的知识非常渊博,我跟他在一起就像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在一起,所以结婚以后她应该是非常快乐、幸福,而且她又觉得自己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她很高兴,应该是这样的。
解说:曾经做过孙中山的老师,并且曾经在伦敦救过孙中山一命的康德黎,在这个时候也从学生的来信中得知了他个人生活的新的变化。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我现在过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家庭生活,这样的一种感觉是我过去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孙中山的这种幸福,对家庭的温暖给他的一种,在他革命低潮,在他的事业低潮的时候,宋庆龄给他的慰藉应该是溢于言表的。
解说:宋庆龄的父母不久就接受了这椿婚姻,这从他们送给女儿女婿的结婚礼物能够得到证明。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作为父母我想他们还是对孩子的爱战胜了一切,尊重自己女儿的选择战胜了一切,后来呢,他们又转变了态度,送给他他们昂贵的结婚礼物。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宋嘉树肯定是觉得这个事情心里面斗争了许多了,但是他把事情分的很清楚,他后来是革命继续支持,而且对他们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干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事情里面最值得推崇的,我觉得就是宋爸。
孙中山向宋庆龄赠枪 两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解说:孙中山也给自己的新婚妻子送了一件结婚礼物,这是件非常特别的结婚礼物,一把手枪,还有20发子弹。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孙中山在送给宋庆龄的时候说,其中19颗子弹是留给敌人的,最后一颗留给自己,那从他这件结婚礼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他每一天都在面临着这种颠沛流离和要逃避追杀的这种情况。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他这一生那就是很多很多次(危险),应该每一次都是生命攸关的。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实际上她是抱着一种必死的决心,每一天在进行战斗。
解说:婚后的第7年,在广州宋庆龄与孙中山共同经历了一次蒙难的生死时刻。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他在山上,如果要是他晚走一步,就可能把他炸死。
解说: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公然叛变,凌晨炮轰孙中山住在越秀山的总统府。
李雪英(宋庆龄基金会副研究员):孙中山就叫醒她,让两个人一起来脱离险境,但是宋庆龄说你先走,她说了一句话。
陈廷一:宋庆龄当时说中国没我宋庆龄可以,但是不能没有孙中山,你快走。
解说:在宋庆龄的再三恳求下,孙中山答应先走,但是命令50多名卫兵全部留守,他一人只身离去。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从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公与私她都必须得让孙中山先走,好脱险。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如果他们要再晚走一会,孙中山也就没命了。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等到宋庆龄撤退的时候已经很危急了,炮轰总统府的炮火已经非常的激烈,几乎是很难通过。
解说:宋庆龄在后来写的一章广州蒙难记中,详细记述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危难经历。其余卫兵也劝我逃出,而且答应要留在后方防止敌人追击。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因为他们居住的那个地方和办公的总统府当中是有一条桥,这样连接起来的,因为炮火大概那条桥就是几百米的地方就走了几个小时。
解说:宋庆龄后来回忆道,迎面扫射而来的流弹在鬓边掠过,她也看着身边的卫兵负伤、倒下,在经历了两天的奔波躲避之后,她终于在永丰舰上与孙中山重逢。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按宋庆龄后来的追诉就叫做真如死别重逢,死了一次以后再重逢了。
宋庆龄战火中失去生育能力 孙中山北上赴任
解说:孙中山从事革命以来,有过一次次的失败和九死一生的历险,但是应该说这一次的夫妻共同蒙难是最为惊险的,宋庆龄在千钧一发之际,表现出的镇定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彻底折服了党内曾经反对过他们结合的人。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何香凝曾经这样说过,过去以为宋庆龄很年轻,但是经过这次事变以后,觉得宋庆龄真是非常的坚强。
陈晓楠:这一次历险对于孙中山夫妇还有一个克刻骨铭心的不幸,那时候29岁的宋庆龄正怀有身孕,这是她一生当中唯一一次怀孕,孩子不幸流产了,这件事情给她和她的丈夫的精神上造成的痛苦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医生后来告诉宋庆龄,她再也不可能怀孕了。在这一事件过去两年多之后,这对奔波不歇患难与共的夫妇又将共同面对一次新的经历和考验。
孙中山被诊为肝癌晚期 宋庆龄劝其接受中医
解说:1924年秋,冯玉祥推翻了吴佩孚领导的直系军政府,把退位的清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统一大计。
陈廷一:冯玉祥提出来大家都同意了,把这个信发到广州,孙中山偏偏不放弃一丝的和平统一。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想真正地把这个国家给统一了,因为当时南北割据,就是军阀,军阀混战的时候南北是不统一的,所以他就想真正的把中国给统一了,所以他才北上的。
解说: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由夫人宋庆龄陪同登上永丰舰启程北上,在摄影机前,结婚9年的宋庆龄依然有一种羞涩的神情。在上海停留几日后,他们前往日本,这是一条他们曾经多次往来的航线。
神户是一个美丽的海港城市,他们曾经来这里度过蜜月,这次他们在此停留了将近一周,在神户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宋庆龄发表了她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公众的演讲,主题是妇女解放。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宋庆龄事实上是一个比较腼腆害羞的人,她给朋友的书信当中都讲到她很怕公开去讲话、去演说,她很希望自己在孙中山的身后给他很多帮助,她很希望这样做,但是事业要求她走到前台来的时候,她也是毫不犹豫的觉得有一种责任感。
解说:11月30日,他们离开神户前往天津,航行途中孙中山病痛发作,当时还以为是风寒劳顿导致的,在海轮上他们拍下这张照片,谁也不会想到这张合影成了他们此生的最后合影。
12月4日到达天津,天气更加寒冷,孙中山开始发冷发热,肝部感觉疼痛,急请一位德国医生诊治,原定的入京日期不得不一再延后。1924年的最后一天,在严寒之中孙中山扶病来到北京,下午4点从前门火车站一下车,径直往北京饭店506号房下榻。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安排了一个行馆,就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他已经住不进去了,他就住进咱们北京饭店,因为他当时离前门火车站很紧嘛,就到北京饭店住下了。
解说:多个国家的医生经过几次会诊,诊断结果已从肝脓肿变为肝癌,但是曾经当过医生的孙中山与妻子商量后,都不同意开刀手术。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孙中山自己是学西医的,应该说他更相信西医,最开始采取的治疗手段还是西医的方法镭电照射,事实上今天来说是一种放射治疗。
解说:1月24是农历牛年的大年初一,但是病痛阴霾的盘桓不去,没有谁还有心情去关注这个春节的到来。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宋庆龄照顾孙中山确确实实是不分日夜伺病在旁,用何香凝的话来说,就是衣不解带,就是日夜都陪伴在孙中山的身旁,我想这个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安慰。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1月26号的时候,他的病情就突然的恶化了。
解说:26日,孙中山被送进协和医院,当天就进行了手术。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当打开他的腹腔的时候,就看到他的肝脏已经跟木头一样僵硬了,就觉得他是肝癌晚期,就觉得他不行了。
解说:在进行镭射治疗的同时,从不吃中药的孙中山也同意请中医辅以中药治疗。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在医疗的这个问题上宋庆龄她的态度还是比较科学的,她第一听医生的,第二她听大家的。当大家都劝孙中山试一试中药的时候,宋庆龄也同意,她也劝孙中山用中药。
最开始用了几天中药的时候,中山先生的症状有所减轻,精神好了,腹水少了,脸也没有那么肿,四肢也没有那么肿,感觉到好像还有效,从症状方面缓解了,但是毕竟是病入膏肓,所以用了很短时间的一段中药以后也没有用,就是中药也不起作用,就等于束手无策了。
孙中山将宋庆龄托付何香凝后签下遗嘱辞世
解说:2月24日,已经移住到铁狮子胡同行馆的孙中山又一次病危,这时候应该开始立遗嘱了。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汪精卫就根据中山先生的以往的这些教诲和中山先生的意思,然后起草了这么一份,就是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各起草了一份。
解说:他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赴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政治遗嘱的内容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
孙书文(北京中山堂):起草完了以后就给中山先生念,中山先生点头以后就准备要签字,准备要签字的时候,这会儿宋庆龄在门口就哭起来了,中山先生听见外边宋庆龄在哭,就说我还一时半会还不会死,我先暂时不签了,当时这个确实是,他是为了宋庆龄考虑的,他觉得她太悲伤了,他就没有签这个字。
解说:3月11号,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被先生唤到身旁。
陈廷一:就是悄悄地告诉何香凝,要善视夫人。
胜永华(宋庆龄基金会特约研究员):我觉得中山先生真是好像有点托孤那样,把这交给一直被他尊称为欧巴桑的阿姨,(何香凝)也是中山先生临终之前当着他的面接受了这份委托。
解说:宋庆龄泪如雨下,她托着丈夫的手在遗嘱文件上签字,孙中山已经呼吸艰难,他用断续的力气反复在说:“和平、奋斗、救中国”。
3月12日早上9点10分,孙中山的心跳停止了,59岁的他走完了他竭力奋斗的一生。宋庆龄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哀伤而柔弱,这是她结婚的第十年,从美国毕业到达日本,走进孙中山的事业和生活也仅仅是第12年,她失去了丈夫、领袖和导师。
几十年后,在给好友的信中宋庆龄依然说,一旦我们所爱的人与我们诀别而去,那么互相爱得越深,我们所承受的悲痛也就更深沉,只要我活着,我内心空荡荡的感觉和悲伤将永远不会消失。
陈晓楠:从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算起,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奋斗的生涯走过了30年时间,这期间包括辛亥革命前的16年流亡,二次革命之后3年亡命日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这短暂的30年时间里,孙中山的身边聚拢了一个又一个忧国忧民的热血男儿,也包括宋庆龄这样的刚毅女子,他们的人生都因为对这个国家和对这个国家人民的关注与倾力而改变了原有的轨迹。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孙中山,或许只能被若干个病愈患者记住,而一个为病痛的国家倾洒了毕生心力的孙中山,最终会被这个国家的历史所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