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中时报:孩子的未来让我欢喜让我忧 /

加中时报:孩子的未来让我欢喜让我忧

本报上周报导了安省保护儿童法例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如何教育子女的热烈反响。面对着这一看似简浅,但实则深奥无比的大问号,许多华人家长在期盼之中充满着焦虑烦忧,到底在加拿大这个社会如何来管教女子?本报将陆续报导华人家庭教育方面的现况,以期能为读者提供子女教育的各方经验心得。

华人移民舍弃原居地的事业、优越生活,远涉万里移居北美,其中一个很大的考量,就是为了子女未来前程,盼望着子女能有一个更美好的将来。确实不少家庭都心满意足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兼具各种才能,或考上北美名牌大学,父母人前人後也为子女的「争气」而感到光彩,得奖者更是传媒连番报导,风光十足。

然而,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很多华人家长根本找不到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子女的反叛、学业不佳,甚至误入歧途,令父母心碎,整个家庭甚至也被毁,比较传媒不断的杰出才俊的报导,他们可能会悲伤的说一句,“我们移民错了。”

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大议题,如今对华人移民家庭更是困难诸多,除了就业之外,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最迫切的关注焦点,而且议题永远也不可能停息。

青山理工学院院长邵青山就非常担忧这种状况,为此他组织一些有心人,注册成立了一个“加拿大教育协会”,并将很快举办固定的华人家长经验交流活动,使移民家庭的子女教育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

他表示,近年来周围的朋友、社区活动中,大家都在谈论子女教育的问题,希望社会上有一个专门针对华人移民家庭教育的辅导班,教导如何教育的方法,他们的谈论也确实反映出很多家庭问题。对於中国移民而言,分两大类,一类是移民至少5年以上的家庭,从国内带来的孩子在加拿大逐渐长大,升入高中或大学,孩子身在一个自由民主的西式社会环境中,往往与东方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很大的冲突,甚至有些孩子展到与父母根本没有沟通的地步,父母恨不得马上将子女送回国内受教育。子女一声招呼不打,彻夜不归的情况现在也越来越多见。另一类是移民不久的家庭,父母还忙於生计,找寻工作,忽视对子女的管教,孩子任由发展,有些就走上歧途。

邵青山续称,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国内受教育,根深蒂固东方式教育烙印没法改变,“望子成龙”,要求子女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一份专业工作的心态很强,但就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与子女形成冲突,所以就应当组织一些家长定期交流经验活动,让更多人来分享,子女教育永远都会是移民的一个重大议题。

教育是一个繁复的课题,很多华人家长只能以简单化划分东西方不同教育方法,太过强调两者相斥性。但出生於本地、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林小姐认为,两者可以相融,华人并不需要因要适应社会,完全排斥东方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林小姐表示,教育本来就不可能是一种模式方法,华人父母不必要完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应融合一些积极的西方教育方式,华人家庭肯定与西人家庭的观念有别,如华人父母追求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做律师、医生等,给予孩子的压力可能更强些。

西人家庭较注重孩子的喜好,比如像跳舞等艺术类的发展,可能华人家庭就认为将来赚不到钱,不主张子女去发展成终身职业。但这并不代表西人家庭不约束孩子,任由其发展,他们一样也希望孩子考入名牌大学,孩子真的考上大学後,他们也会到处炫耀。家庭教育是否成功,难以下一个定义,但最终是孩子将来不会回悔以往的选择。

在华人家庭教育中,何谓成功教育,实际上涉及一个最大的因素,即是父母的期值望,这种相异性也造成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原本在国内从事教育心理研究的鲁萍表示,以往也曾参加过本地社区的教育辅导课程,学到很多有益的教育方法,但从宏观来看,发觉其中还是较忽略了华人移民家庭特殊文化背景及现实情况,一个根源是父母的期望值不同,也因此造成教育方式的不同。

特别是移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很高,第一代华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出头,期盼着下一代能做出自己的事业,这与数代居住於此的西人家庭的想法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移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重视,这实际上在犹太、意大利裔移民家庭中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以华人家庭的严教并非是孤立而成的,由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形成。教育没有一种既定的不变模式可寻,只有靠经验的分享、细心的观察,加上爱心,才能真正找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每个父母脑中的成功教育概念都不会是一样的,为子女创造一条未来顺心顺意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王迅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