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拿大“打恐”:一个未完成的任务 /

加拿大“打恐”:一个未完成的任务

这一个礼拜,全球的眼光都盯住了加拿大:这个平静的国家从来没有让新闻媒体追得如此烫手。表面的焦点来自上周五加拿大执行的一个针对恐怖活动的逮捕事件,与其说媒体关注的是加拿大也有了实质恐怖威胁的感叹,不如说关注的真正焦点是这些犯事的人不但是土生加拿大人,是移民后代,尤其是被媒体打上有“恐怖基因”标签的穆斯林的一些移民后代。

同时,全世界还在关注加拿大将会如何审判本国生长的“恐怖分子”,这一事件将会如何影响到加拿大的传统移民政策,将会如何影响到加拿大的传统多元文化政策。预计在国家的移民、多元文化政策上,国会、媒体、社区也必将引来更多的辩论。

传言Vs事实

上周五,也就是5月2日,加拿大包括皇家骑警、加国情报部门在内的多个组织合作,出动500警力,在大多区连续出击,逮捕17名被控预谋恐怖袭击的土生加拿大人,其中12名成年人,最小19岁,最大43岁,以及5名未满18岁的少年,而他们都是穆斯林。在现场,并缴获用来制造炸弹的3吨硝酸铵原料,不过这些原料不是真的,而是原来假扮商人的警察送来的无害白色粉末。

这起抓捕行动仅仅在加国情报部门警告之后不久,可见,加国对这些人的活动早已了如指掌。最引人注目的指控是这些人被指企图斩首加拿大政府总理,袭击加拿大政治、经济、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如国会山的和平塔、多伦多股市、CN塔等,还要占领电视台,如CBC,而这些人活动进行侦察的情报局办公室也被列入“袭击目标”。

总理和多伦多市长一开始对抓捕行动大加赞扬。之后,关于加拿大不再是安全天堂、将遭受恐怖袭击的传言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说某某地方也都是他们的目标,似乎加国特别是多伦多已经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特别是第二天多市的一个清真寺遭人为损坏,玻璃被砸,器物受损,就是楼下的汽车也未能幸免,此一事件更是突出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似乎要爆发。

6月7日,加拿大红十字协会发布诸如发生“恐怖袭击”这样的紧急事件该如何处理的方法,教民众如何逃生等,虽说是未雨绸缪,但是还真让人觉得似乎针对加拿大的恐怖就要袭来。

概念Vs事实

但是,随后发生的清真寺被砸事件引起穆斯林的不满和关注。第二天,多市警长布莱尔与本地穆斯林组织领袖就抓捕事件等举行新闻会。布莱尔说:“很明显,这些年轻人受到了煽动仇恨以及恐怖主义思想的刺激,并且计划可能导致我们社会有大规模伤害的行动。”本地穆斯林组织对有可能面临象美国911之后所说受到的不公正遭遇表示担心。Muhammad Alam说他不得不保护他们的宗教,并担心潜在的复仇攻击事件再度发生。

由于发生了清真寺被毁的事件,加上被告们的律师抱怨总理对皇家骑警以及加拿大情报部门行动的表扬走得太远,已经给嫌犯定了调子。6日,总理讲话明显变得谨慎,他在进入国会山之前对记者说:“这些问题将会在法庭听到,我不打算评论他们。”由于担心被人落下先入为主的定调,总理讲话已经低调很多。相反,总理很清醒的将政府的基调从表扬迅速将嫌犯拿下,转到要发起一场公关大战,努力避免不让美国媒体把加拿大描绘成一个恐怖分子藏身的天堂。他在国会讲话中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担心。这是总理的明智之处,如果一场打恐战争在加拿大也无可避免,那么,保住加拿大的旅游业、振兴加拿大经济才是要务,目前,旅游业在加拿大年产值超过610亿元,已成为全国经济成长和繁荣的主要动力。但是如遭恐怖威胁而游客不敢光临,加国旅游业将有灭顶之灾。

这些所谓的“恐怖分子”在出庭的时候,从各个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尽管引来全球关注,并且所有新闻媒体无一例外的将之定性为恐怖活动的预谋被催以及本土恐怖主义的危害,但是被告的律师们纷纷抱怨来自法庭的指控文件非常含糊不清,而且还说无法和他们直接沟通,只能通过塑胶玻璃窗户讲话。

而人们又是怎样想这些人的呢?这些天来,媒体说话已经代替了民众的说话权。尽管法庭还在审理,但是人们的心中早已将这些人的罪行定了调。审理似乎已经不再重要。而实际的表现就是媒体早就使用了“homegrown terrorists”(本土恐怖分子)这样一个词汇,这样一来,媒体似乎比法庭了解更多,一些媒体的评论、观点只是旨在匆匆忙忙让民众形成一个概念,而不是为这些指控去寻找证据。8日,The Concerned Citizens’ Group关心公民组织就再多伦多发出了这样的担心。

疑问Vs事实

虽然之前有报道说这些人准备在“明天”就将发动袭击,但是,明眼人一看就不可能,因为他们制造炸弹的原料明明是假的,就算这些原料是真的,他们也并没有将这些原料真的用来制造炸弹。所以,对这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涉恐逮捕” ,他们的真实危害性,或者危害的程度,实在值得怀疑。

这些人之中,只有一人(Stephen Chand,25岁)有过军队的经历(实际上只是一个后备军人,军队发言人称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合格),但是从来没有被真正掌握过大型武器的操作经验,而且他已经很长时间没穿军服了;只有一人已经报名参加百年学院的飞行训练,但是并没有开始他的课程;声称他们在安省某地进行所谓“恐怖训练”,从各个电视不断重复的几个画面中,可以看出只有寥寥几个可以数得清的弹孔,想凭着这些步枪、手枪就能摆平CN塔,或者就想炸掉和平塔,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有人说在安省某个地方看见他们穿着防伪服装穿梭树林,并且听到“几声”枪声,值得怀疑的是:为什么当时没有人报警?(这么多人神出鬼没,还有不同寻常的枪声啊!)他们的“恐怖”训练不但不能与媒体曝光的本拉登的恐怖训练营相提并论,而且实在差别太大,多伦多的这些人没有重型武器可以训练,没有厉害的“教练”,仅有的一个也是只玩过配发的枪支,而且还经常缺席军队的训练,所以,一句话就是小巫见大巫。

还有,难道这些“恐怖分子”想打森林战吗?他们到底是想在大城市造成大规模破坏,还是想在加国无人的森林打一场游击战?从法庭指控的他们的企图心看,少年的想象力远超乎实际,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达成这些目的。他们想要袭击的目标是如此之多而显得极为不现实,看起来倒像一出Drama。

8日,此间消息预料将有更多逮捕行动,因为凭着这些人的目前状况还审不出多大深度。

但是,就像媒体所说的,如此一来,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至少可以让安省特别是多伦多得以加强保安工作。笔者想,这样一来,让多伦多市长、市民都头疼的枪案或许还因此可以降低不少。至少,逮捕事件之后,多伦多市长苗大为就打电话给纽约市长,向他请教如何加强城市的安全问题。

未来影响大于目前

就在审判这些“涉恐分子”之际,加拿大各个媒体都上街随机访问游客以及本国居民:是否觉得有不安全感?笔者看到,鲜有人说加拿大不安全的,特别是游客更是一致认为加拿大很安全。而有一些本国人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从现在起要注意公共地方的安全问题了。这让笔者想起社会心理学上有“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的理论,认为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是难以从民众的思维或者记忆中抹去的。目前,加国人正是处在“晕轮效应”的前端,会否将恐怖威胁定势为刻板印象,就像美国人一样最终“谈恐色变”,整个社会的进步被一个“恐怖主义的现实以及潜在危害”而拖住脚步?这还值得观察。但是,逮捕以及审判事件的发生,还是给加国人带来很大的不安,而可叹的是,政府和公共关系机构并没有为之做好针对各个社区的公共关系工作,或许,加国不想炒作,但是已经被全世界掀翻了天,“恐怖危害”的毒瓶一旦被开启,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掀翻,接下来,要考验政府以及各个相关组织能力的时候到了。

不仅是考验政府的智慧,而且,这个事件会走多远,不妨再发挥点想象力:
既然已经发现端倪并且暗中观察数月,为什么自由党时期没有采取令人瞩目的积极举措?是自由党政府的失察吗?会不会发展到要求清算前政府的责任?就像在美国911后那样。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在这个事件之后出台了,移民人数较自由党的计划降低了6万多人,也比去年实际报到人数减少7000人,而且移民部长多次说要优先解决积案,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候出台移民人数,大概不会引起人的怀疑和强烈不满,更不会引来相关组织的示威。一是大家被“恐怖”吸引,一是大家的思维被局势左右,“你看,因为移民太多,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啊”。

据说根据一份恐怖活动的名单,加拿大是最后一个没有被恐怖分子袭击的国家,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潜在的危害,或者本身就是荒唐——难道一定要袭击一下才可放心睡大觉?加拿大长期以来都是在国际上充当维和大使,正是其恰当的维护和平的形象,正是其长执行多元文化的国家政策,正是其温和的移民共处的mosaic 移民国家形象,加拿大才赢得国际尊重,才赢得和平的局面,才能“幸免”于“恐怖袭击”。如果今番要打破这样一个格局,而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民众又没有预先为之做好准备,恐怕这才是真的威胁,真的会让民众觉得“恐怖”。(记者杰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