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泥土的芳香:专访华人长笛演奏家谭蜜子 /

泥土的芳香:专访华人长笛演奏家谭蜜子

华人长笛演奏家谭蜜子老先生从艺60年作品音乐会将于金秋10月在多伦多举行。这些日子来, 谭老的许多音乐家朋友都忙开了,他们纷纷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音乐会紧锣密鼓地排练。人们熟悉的将会登台的音乐人士有小提琴家叶晶和钢琴家许东夫妇、远道从美国旧金山赶来的著名长笛演奏家黄绍江、本地竹笛演奏家王春杰和谭老的学生张秋旸以及扬琴和爵士鼓演奏家王莉等人。由范好登指挥的、汇集了许多音乐专业人才的的节日爱乐乐团,以及薛布指挥的加拿大升韵合唱团,也将在音乐会上演奏和演唱谭老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一台制作并不奢华的个人作品音乐会竟能让如此多的音乐高手「拔刀相助」登台献艺,这在多伦多的华人小区的文艺舞台上还是不多见的,因而也更引发了笔者想更深入地了解谭蜜子音乐成就的兴趣。

华人长笛演奏家谭蜜子

9月初秋的一个下午,笔者敲开了谭老在多伦多士嘉堡的家门。虽然自己对谭蜜子并不陌生,已经在许多公开场合见过他无数次,但是从不喜欢张扬、也不让媒体宣传和吹嘘自己的他,每次在文艺活动中有关他的介绍, 都是来自于主办方的那句百听不厌的话「著名长笛演奏家」 。那天笔者和谭老讲到「著名」 与否?他连忙摆手否认,称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演奏家而已。他说:「在中国、在世界上优秀的的长笛演奏家多的是。」早就听说谭老不仅长笛演奏了得,而且还写了许多出名的乐曲。对此谭老表示,在早年学音乐时,为了准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演奏时更好地把握音乐内涵, 他也学习了作曲,并且写出了许多如「夕阳箫鼓」 「江南好」那样人们熟悉的的音乐作品。尽管谭老所作曲目不少,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作曲家。他觉得既然称为作曲家,就应该会写室内乐。交响乐以及歌剧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所以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够格,最多只不过是一名会作曲的长笛演奏家而已。

听谭老这样评价自己, 很难不为他如此虚怀若谷的风范所感动。的确,在现在这个如此浮躁的年代,有的人会唱几首歌,会演奏几下乐器,就将自己称为了「音乐家」。如果表演有一定的水平,就更成为了「著名音乐家」。再衍伸下去,就变成了「大师」 。像谭老这样既在演奏长笛方面有相当造诣,又有音乐作品存世流传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此平淡实在难得。

出生于1936年的谭蜜子,并非在音乐世家中长大。他的父亲是大学教师,主业与音乐无关 。谭蜜子从小喜欢音乐,当时虽然未经系统正规的音乐学习,但他还是通过自学简谱,学会了许多歌曲。解放以后的抗美援朝期间,他报名参军。由于年仅14岁,谭蜜子没有进入战斗部队,被分配到了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当时的领导见他喜欢文艺,就将他安排到军事学院的文工团。一开始他学习小提琴,后来又成为了专职长笛演奏员。1955年文工团解散,他又进入了华东军区文工团,即后来的前线歌舞团。57年,他为了在音乐上学得更多,就从部队转业, 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从此走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

谭蜜子

听谭老自己介绍,从57年到62年是他在音乐上收获最丰盛的时期。他的演奏水平,对音乐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当时指导他的捷克长笛教育家阿诺斯特•鲍莱克,除了教他主课的演奏技巧之外,还让他知道了许多西方的音乐作品,如之前比较少接触到的法国德彪西的音乐。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那段时间内, 谭蜜子还做了许多将民族音乐用西洋乐器表现的实验性创作工作,合奏曲【江南好】就是当时最出名的作品。

1962年谭蜜子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就发生了文革。当时全国大乱,西洋乐器是封资修的东西,根本不让碰了, 许多音乐人为此相当苦恼。于是不少人在夹缝中求生存,将当时的许多「红歌」 、「红剧」改编为用西洋乐器演奏 。【钢琴伴奏红灯记】就在这一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当时以由小提琴家俞丽拿领衔的女子弦乐四重奏也跃跃欲试,希望用类似的方法来延续音乐事业。她们找到了谭蜜子希望他入伙,创作一些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能接受的中西结合的音乐 。于是谭蜜子和其它人一起,研究创作了【钢琴弦乐五重奏京剧伴唱海港】。后来,于会咏回到上海,听说了这件事,觉得挺有意思,就下令让整班创作人员全部进了海港剧组。自此,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当时国家对样板团的拨款,几乎全部用在了剧组人员身上,没有人敢贪污。此后, 谭蜜子就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担任乐队的长笛首席一直到87年出国。
文革刚结束之,虽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大变化,但是文艺界仍然很乱。人心浮动,大家都忙于走穴挣钱,很少人真正关心音乐。在此环境下, 谭蜜子萌生了出国的念头,他的夫人、竖琴演奏家魏晓曼先到了美国休斯敦的莱斯大学音乐学院做交换学者,随后他也前往该校,1989年3月夫妇二人又移民到了多伦多。

20多年来, 谭老一直在多伦多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张秋旸更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现在成为了活跃在北美的长笛演奏家。目前谭老虽然已经退休,但如果有学生上门,他仍然会尽力施教。他说:「我教学生首先要学生自己喜欢长笛,而非家长喜欢,否则孩子学不好音乐。」

从艺60年的谭老先生,虽自称不是作曲家,可是由他独自创作、与他人合作,或为他人写配器的音乐作品着实不少。著名长笛曲【夕阳箫鼓】就是世界上许多长笛演奏家们喜欢的长笛乐曲,国际长笛界的泰斗皮尔•兰伯(Pierre Rampal)也曾在音乐会中演奏过这首曲目。除了长笛音乐之外,谭老还写了不少诸如小提琴曲、合奏曲、声乐套曲、长笛与竖琴曲等音乐作品。其中,小提琴曲【美丽的僮锦】、【盼】, 合奏曲【江南好】、小号独奏曲【新疆抒情】,竹笛与乐队曲【秦川抒怀】等都是经常在中国和海外不同的音乐会上出现的曲目。

提起作曲,虽然谭老一直不愿称自己是「作曲家」,但是他在作曲上的见解却颇有独到之处。他说:「有人说我是音乐土,我就是土,泥土都有自己的芳香。我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土地,所以音乐中应该有植入于土壤中的根。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家都能写出好的有民族性的东西,那么这音乐花园就一定会很灿烂。有些象牙塔里的音乐,虽然技巧很深,但是听众却不知所云。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整天写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有什么意思呢?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老柴,他们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对于现代的写作手法,我认为它的确丰富的了音乐的表现力,但再现代的手法也不能离开音乐本身的根,我以『泥土的芳香』作为我从艺60周年音乐会的主题,就是要表现我的音乐中的这种中国人的根。」

对谭老作采访的确是件有意思的事,平时少言寡语的他讲起音乐来,竟能滔滔不绝三个小时不停。看得出,这位已年届75岁的老音乐家,内心还始终饱含着对音乐的执着和爱。10月15日,谭老的从艺60周年作品音乐会,将要在大多伦多文化中心举行,相信从这洋溢着「泥土的芳香」 的音乐中听众会更真切地感受到谭蜜子所始终坚持的中华民族之根。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