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51周报:聊聊六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

51周报:聊聊六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今年是我在香港喇沙书院毕业的五十周年。十一月,61年的同学在母校聚会,当年同届有约150人,同班三十六人,有一半以上都到美加留学,并且长期居留。

那时香港很穷,以小型工厂和家庭式商业为经济骨干,故此并不须聘用受过教育的年青人。幸好正值越战,美国政府支出大量军费,美加经济蓬勃,外国学生可以半工读,自供自给。我们在香港前途淼茫,不得不万里飘蓬,隻身孤影往外国,寻求出路。

出门时,我们都要筹措一笔钱,作为路费和生活费。通常身上带一千美元,这已足够第一年的学杂和生活费了。而研究生有奖学金,故此只带五十到一百元。这笔钱通常都要向亲友筹借。着名英文书院的大学预科毕业生,可以在私立中学教初中,很多人就在中学教一年书来筹措这笔钱。

北美的大学宿舍,往往优先给外国学生,所以很多人来到就能住进宿舍。那时此地的烹饪,少用香料,澹而无味,真是「口中澹出鸟来」,而且每晚六时就吃饭,晚晚捱饿。但是我们并不把这样的生活,当作苦难,反而当作一个难得的晋身机会。有同学说:「我们在这裡读书,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备,这样的师资,实在是一种享受。」我们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一定要学好,每天苦读十四小时,每周七天。读书是我们最大的紧张,但也是最大的热情,真如孔子所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因此,我们书都读得很好,有不少更是名列前茅。不能毕业的,百中无一,多是英语太差,或是求学时谈恋爱。中国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一谈恋爱,情绪就控制不住,而影响到学业。曾有两位同学读书不成,但一个开了二间餐馆和一间地产公司。另一个开了三间礼品店,事业并不比其他人差。

我们课馀都去打工,暑假是五月一直到八月,所赚已足够一年学杂和生活费用,有些同学还有馀钱寄给父母,大家笑称为「私人美援」。我们通常在中餐馆做「企枱」,流行一句话:「没有做过企枱不能回香港。」餐馆的东主,多为台山人,我们是北美洲第一代专业华人。台山人对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功不可灭。但当然台山人也不是只会开餐馆,也出了不少人才,例如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等。很多同学,后来都做了台山人的女婿、媳妇。有一同学,暑假在一台山人开的餐馆打工。老闆叫他第二年仍回来。第二年老闆对他说:「你跟我的女儿结婚吧。我把两间餐馆都给你。」可说这是奇遇。

当年,同学家境富裕的不多,但他们都无纨绔子弟的风气,衣食起居,都和其他人一样,保持朴素作风,不贪图奢华,课馀和暑假一样去打工。对家贫的同学,不但没有看不起,而且帮助,显示出真诚的友情。这是人间无价之宝,比任何财富都可贵。

我们读书的态度,是宁精勿杂,宁专勿多,所以学成之后,都有专门的知识,都找到工作。我们进入一个机构,都是第一个中国人,所以互相勉励,说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否则以后他们不再聘用中国人了。我们第一份工作,通常都在农村或小镇。工作几年之后,又再回到城市。但有些做医生、牙医、护士、教师的,在农村留下来。我们对北美改善农村的生活,拉近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有过很大的贡献。

有个女同学,读社会福利。她找到一份工作,隻身去了一个近北极圈的地方。另有一牙医同学,回香港和旧日女友结婚,把太太带到加拿大转小飞机去他工作的地方。太太下飞机一看,怎麽这麽多中国人呀?原来是爱斯基摩人。

半工半读的经历,使我们养成简朴的生活,勤奋的习惯,能够忍受艰难困苦。我们现在都已接近退休年龄,大部份都达到中级的职位。北美洲的职场,有相当的种族歧视,一个中级的职位,能够站得稳,已是成就。但若在自己的社会,就可做到高级职员,不过也有些特别努力,际遇特别的好的,成为大机构的副总裁、厅长、大使、公使、参赞和议员,也非绝无仅有。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少而学,老有能」。今日欢聚一堂,怀念少年的友谊,回忆一生的拼博,每人都有几十年的奋斗,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是一篇史诗。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教导和期望。当我说半工读使我从贫穷的泥潭中脱身出来,这并不表示别人没有他们的奋斗。当别人说及他们的成就,这并不表示我没有可以值得自豪之处。我们都抬起头来,互祝一句「成功!」。让我们永远怀念往昔在喇沙的美好日子,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