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多维社:枪手赵承熙留下的“最后宣言” /

多维社:枪手赵承熙留下的“最后宣言”

2007年4月16日晨7时至9时,赵承熙在第一起枪击案后赶到邮局,把装有照片和录像视频的包裹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4月18日下午,NBC公开了赵承熙留下的照片和视频片段。

在NBC最新公开的视频中,23岁的赵承熙用严厉的单调说,“你们有亿万个机会和方法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一切。但是你们决定让我流出鲜血,你们把我逼上了死路,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的选择。现在,你们已沾满鲜血的双手将永远无法洗净。”

NBC报导说,在赵承熙寄给NBC的一个很大的包裹中,包括一些照片和视频,以及他所“宣言”的“当时间来临时,我就会完成它,我不得不这样做”。NBC说,赵承熙在视频中所发泄的愤怒,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某个人,只是提到了“享乐主义”和“基督教”,最后谈到了他对富人的憎恨。

NBC透露说,赵承熙的包裹装着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而且也不连贯,包括有1800字的视频宣言,还有43张照片,其中11张照片是手拿武器的。NBC有关人士说:“该邮件内容很长,没有头绪,好像是一份声明,赵承熙说话很难了解,没条没理,而且他非常生气。”

该电视台还表示,他的邮件中没有开枪的场面,但是赵某说,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以模糊暗示这次血案。NBC表示,赵承熙的邮件中共有23个视频,他在摄像机镜头前说话,并利用很长时间谈了他对富人的憎恨。在“最后宣言”中,赵承熙不断暗示,他别无选择,否则身受伤害。赵承熙说:“你们已经肆意伤害我的心,强奸我的灵魂,点燃我的良心。”

赵承熙在视频中说:“我没有必要做这种行动。我可以离开,也可以逃跑。但是我没有这样做了。我不能继续跑。这不是为我的,而是为我的孩子们、兄弟姐妹们,是为他们做的。”


(图为赵承熙的最新照片。)

赵承熙赵承熙寄给NBC的包裹也解开了调查人员迟迟没有找到的谜底--在制造第一起枪击案和第二起枪击案期间的两个多小时时间内,赵承熙都做了些什么都去了哪里。

从小就随同父母移民美国,父母一直在华盛顿郊区开家干洗店的赵承熙在其自拍的视频中,还对富人发泄的愤恨,“你们这些小人,你们有奔驰车还不够,你们有金链子也不够,你们有信托基金也足够。你们有沃特加和白兰地也不够么。你们所有人都沉醉于酒色还不足够。所有这些都无法满足你们所需要的享乐。你们拥有着一切。”

在赵承熙寄给NBC的照片中,除了11张手持武器的照片外,还有一些他面带微笑的照片,还有紧皱眉头的照片。在他手拿武器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头戴黑色帽子,双手戴着黑色手套,手持双枪的照片,身上穿着黑色T恤,外面套一件浅色的工作茄克,里面好象装着子弹夹,腰中还带有一把匕首还说:“当时间到了,我才这样做了。我应该做这个行动了。”接着他还表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孩子,弟兄姐妹们”而做的。

从NBC播出的视频画面上不难看出,赵承熙是低着头按照写好的草稿来宣读他的“最后宣誓”的。“你们认为这个可怜孩子的一生正在消失。但是,由于你们,我死得就象基督耶稣那样,去鼓舞软弱的一人和那些没有防备能力的人。”

在赵承熙制造了这起震惊世界的美国最大枪击案的两天后,NBC收到了这个邮寄的包裹。邮件上的日期显示为4月16日上午9时01分,地点是弗吉尼亚的一家邮局。这个时间也就是赵承熙在制造第一起枪击案的1个小时45分钟后。

NBC强调说,在赵承熙寄来的材料中,没有包括他在4月16日血洗校园的镜头,但却模糊地提到了校园枪击案。赵承熙在他的“最后宣言”中还提到了要象“烈士Eric和Dylan那样”,这两个人就是制造了科罗拉多州科伦拜高中血案的少年杀手。两名少年杀手枪杀了12名同学和1名老师,最后自杀。

总部设在纽约的NBC官方18日晚透露说,赵承熙的包裹是17日夜间快递过来的,但NBC直到18日上午才收到它,其耽误的原因是赵承熙在写地址时,把NBC的邮编写错了。

NBC解释说,当天一名负责邮递的雇员,在看到这个包裹的寄出地址后便警觉起来,因为上面的地址写着弗吉尼亚的布莱克堡,也就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所在地,邮寄人的名字是Ismail Ax,而这个名字曾出现在枪击案凶手赵承熙的胳膊上。

NBC负责人称,大约在18日中午收到这个邮件后,他们就通知了联邦调查局,FBI要求NBC先不要进行报导,这样他们可以派人先进行检查。NBC答应了,在FBI检查后,于4时30分宣布收到了凶手的包裹。NBC强调称,从视频的画面看,这段视频是赵承熙自己拍摄的,因为画面上曾出现他试图关掉摄像机的镜头。

在NBC公布赵承熙的视频后,弗吉尼亚州警察当局表示,由于警方还没有看到这些录像带,所以现在还无法断定这些视频是在什么时候拍摄的。但这个包裹,可能是赵承熙在两起枪击案中间的两个小时内寄出的。

(记者 纪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