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华人移民2代坠网瘾深渊 父母悲恸崩溃 /

华人移民2代坠网瘾深渊 父母悲恸崩溃

“天啊!我要崩溃了!

虽然屋外还下着飘雪,林先生和林太太仍然铁下心来,要将22岁的儿子赶出家门。

“我受够了!已经5年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林太太泪流满脸,悲恸不已,“我儿子小时候非常听话,非常优秀,还获得过加拿大数学竞赛的奖牌……可是现在,大学没有毕业,缀学在家,整天就知道上网打机,经常是饭也不吃,觉也不睡,门也不出……看上去就像温哥华市中心东端的瘾君子一样!”

“网络真是害人!它是把我儿子害成这样的罪魁祸首!”林太太激动地说,“网络就是毒品,千万不要让孩子接触!”

网络成瘾

面对网络成瘾、屡教难改的儿子,林太太悲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资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不过,如何处理好网络发展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却是摆在千千万万家长面前,不能回避、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天之骄子坠落网瘾深渊

与林太太有同样遭遇的家长并不是少数。

英俊帅气的小伙子阿俊(化名),称得上是聪明绝顶,普通人智商在70多,而他智商高达140多。中学时学业成绩优异,以逾95分的平均成绩被卑诗大学录取。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轻轻松松拿到了钢琴教师级和表演级两项证书,小小年纪就已在大温地区带过了很多学钢琴的“徒弟”,而且所有他教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对他喜爱有加。他还是个充满爱心、助人不遗余力的基督徒,各种公益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总之,这是一个老师眼里的模范学生,家长心中的可塑之才,众人一致公认的天之骄子。

网瘾深渊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噩梦,从他上大学之后开始。与中学时班级同学相对固定不同,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均为大班教学,互不相识的二、三百号人,在一个巨大的阶梯教室里上课,课上完了,人也就散了,上课之初素昧平生的一大群人,到了学期末还是彼此陌生。阿俊为此倍感孤独彷徨。

这时,有人向他介绍说,玩电脑游戏是个不错的消遣。于是他就一头扎进去,从此沉迷不已。

阿俊玩的电脑游戏,并不是一般的孩子可以轻易玩得转的,而是需要相当高的智商,常常由上百万人在同一时间玩同一个游戏,纷纭复杂的游戏角色、变幻莫测的情节进程、你死我活全实景式的激烈打斗拼杀环境,恰好给阿俊提供了一个施展其高智商天分的“舞台”。游戏中他的级别不断攀升,地位迅速上窜,发号施令指挥千军万马而挥洒自如甚至游刃有余的电脑屏幕上的这种经历,让阿俊充分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渐渐地,网络成了他的一切,游戏是他的全部世界,他不再看书,不再上课,白天蒙头大睡,夜晚面对电脑昏天黑地地玩,为了打游戏,他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他可以跟所有对他玩电脑稍有阻碍的任何事拼命!终于,在大学2年级时,他选择了退学。

家里在多方劝说无效之下的那种如入深渊的失望和难以挽回的绝望感,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让他转换个环境,父母把他送去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区,希望贫穷无助人们的悲惨生活景象能对他有所触动。

在偏远穷困灾区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里,阿俊确实改变了不少,从小便有爱心的他十分愿意向苦难中的人们尽己所能出手相助,他与人交谈,感受真实的现实世界里的人情冷暖,他在学校教小朋友英语,安抚因地震而受伤的孩子,还主动尝试为灾区翻译医学方面的书籍。阿俊的表现获得各方的一致好评。

大喜过旺的家人,将他接回到北京。然而噩梦再次重临。回到繁华都市,一接触到网络,阿俊再度深陷其中。家里不让上网,他干脆去泡网吧,夜不归宿,几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家里四处找寻未果,只好报警。在警方的协助下,家人在一家网吧里看到了惊心怵目的一幕:阿俊不吃不喝连续在网上奋战已经不知道多久了,他戴着耳机,嘴里念念有词,明显已经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手还在下意识地按动鼠标键盘……

“互联网真是害人的毒品啊!”阿俊的妈妈十分伤心地说道。

使用互联网行为的阶段

著名学者格罗霍尔(John M. Grohol)认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溺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环境;

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

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

他认为,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而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聊天室、新闻组或Web站点等。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网络成瘾是否危言耸听?

网络成瘾的概念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

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等,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很多时间,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些行为称为成瘾。”

学者陈伟伟指出,自从1995 年伊万·戈德堡(Ivan Goldberg)提出“网络成瘾”(IAD)一词以来,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诊断标准以及解决对策就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从负面与病理角度加以讨论,而陈伟伟认为,对“青少年热衷上网”也应有其一定意义上的正面价值的解读。他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从政府到民间的共同努力目标;使用网络也已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日常行为。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将青少年上网视为洪水猛兽?难道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自控力而导致上网过度?”

不过,无论学术界如何争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这一行为已经存在,并严重影响到网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