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长江中的世外小岛,还剩几许宁静? /

长江中的世外小岛,还剩几许宁静?


编前语: 重庆是一座两江环抱 的山城,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重庆段,有岛屿数十个,其中,又以广阳坝、珊瑚坝和中坝最为出名。在这些岛上,生活或者曾经生活过的不少居民,他们过着宁静的 生活,世代在岛上居住。面对着时代变迁,他们的神秘和宁静还保留了多少?从本期《重庆地理》开始,我们将陆续关注这些“世外小岛”,揭开他们的面纱。

抵达中坝岛的居民们纷纷下船 本组图片由记者 张永波 摄
抵达中坝岛的居民们纷纷下船 本组图片由记者 张永波 摄
居民在拔萝卜
居民在拔萝卜
最后的抽水工雷田胜
最后的抽水工雷田胜
“海军黄埔军校”遗址

“海军黄埔军校”遗址

岛民林昌贵现在过的是典型的“候鸟生活”,几乎每天都乘船往返于镇与岛之间,白天上岛种菜,晚上回镇上居住。邻居魏女士(音)偶尔还会回来洗衣服,但不 等衣服上的水珠掉尽就要装进背篓,她必须赶在最后一班渡轮收班之前回到镇上;继续留守的雷田胜每天下午都要去江边的小木屋开抽水机,全村几百号人的饮水全 靠他……

这是重庆主城区附近的长江上一个小岛最平常的一个下午,他们都是岛上的岛民。曾经,“种菜换粮”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命运; 如今,“离岛上岸”又成为他们必须的选择。3月28日,记者登上了巴南区木洞镇的中坝岛。

离主城不远 但地图上难觅

中坝岛距重庆主城区只有40公里左右,但你在普通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具体位置,只有在最新版的电子地图中,将“重庆”不断放大,找到巴南区木洞镇,再不 断放大,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五步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心,还有一个形似一叶扁舟的小岛。旁边的文字信息显示:中坝村。

一直以来,岛 上都没有大桥,船是岛民出行的唯一方式。为方便岛上的村民出行,政府每年给船主发放一定工资,每天按时免费载村民渡江,因此岛民习惯称渡船为“义渡”。

虽然岛上不通公路,但岛民的生活方式并不“原始”。岛民王周富说,由于岛上可作为生活燃料的木材有限,岛民们常常会去江边捡从上游冲下来的木材,或是到 镇上买煤炭。30年前,岛上通了电,随后又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到长江边上挑水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岛民们看上了闭路电视。

王 周富说,岛上的空气很好,很安静,生活起来很舒适。

土壤肥沃 岛民种菜换粮食

中午1点半,一艘铁皮船伴随着轰隆隆的 柴油机声音慢慢朝江边靠拢,一群人担着蔬菜从船上下来。“我们这里的人从来不种粮食,都是种了蔬菜担到镇上去卖了之后买米吃。”背着一背篓脏衣服的岛民魏 女士说。

虽然中坝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由于面积不大,分到岛民手中可供耕种的土地很少?魏女士说,岛上几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是选择种 植蔬菜卖钱换粮。如今,岛上仍旧随处可见大棚蔬菜种植,“这里就是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海椒上市的时候,市里还会有菜贩子来镇上集中收购”。

外出打工 岛上居民不到100人

岛民林昌贵说,“虽然岛上的户籍居民共有1000多人,但晚上在岛上居住的实际人数可能连100人都 不到。”

据了解,因为岛上耕地面积少,很多岛民早些年就到潼南、遂宁等地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挣钱,“对于这些天生的种菜好手来说,到 外地种菜是个赚钱的好办法。”王周富说。另一方面,因为中坝岛正面临开发,不少岛民都已选择接受政府补偿搬到镇上居住,这让岛上长期居住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白天,岛上的人气还是有的,因为很多搬到镇上居住的岛民会在黎明之后回到岛上。一部分是向林昌贵一样的岛民,虽然已搬到镇上居住,但仍会来岛上种蔬 菜供自家吃;一部分是像魏女士一样的岛民,虽然没有在岛上种菜,但还是会经常回岛看看那些已经很有些破旧的“老房子”,碰到熟人就迎上前唠唠嗑,或是站在 岛上静静地听着这里浪花拍打江岸的声音,“对这个岛有感情了啊。”

留守小岛 最后的“抽水工”

林昌贵告诉记者,大约 30年前,中坝岛直接从长江取水,并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供村民们免费使用。

1991年,岛民雷田胜开始和其他两个人一起负责为岛上的 居民抽水。但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也许会成为村里最后一个“抽水工”。每天下午3点左右,雷田胜都会沿着江岸一个极陡的水泥路下到江边的一个小木房子里, 开闸抽水。但是3月13日下午,当他像往常一样开启抽水机之后,才发现水泵坏了,“不要紧,最多一个小时就能修好”。

21年里,雷田胜 的工资从每月几十块钱涨到现在700块钱,从最初的三个人搭档到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坚守着抽水房,雷田胜说。“不管还有多少人在岛上住,只要他们需 要用水,我就要来抽。”

“你知道不,我们这里要建成一个游艇基地。”雷田胜说,“如果以后岛上搞开发,需要抽水的话,我还是可以帮他们 抽水。”

岛上海军校 学员曾参加抗战

巴南区木洞镇文化中心主任蒋效伦说,这座面积3000多亩的小道,其历史可追溯 到新石器时代。而第一次上岛的人必须去的地方,就算是“海军黄埔军校”遗址。

“所谓的"海军黄埔军校"遗址,实际上也是一处军械库。” 巴南区木洞镇文化中心主任蒋效伦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海军军官学校迁建至中坝岛,校舍为平房,内刷白墙,外刷泥色,以防敌机轰炸。除海军 学校外,这里还有海军修械所、海军军火库房。

抗战期间,日军飞机对我市实施轰炸,曾数次企图轰炸木洞海军黄埔军校。当时,海军学校的教 官、舰上官兵、海军修械所和海军库房职工及其家属多在木洞街上租房居住,每逢节假日,他们上街宣传抗日,“他们把下江文化带进川中,使木洞经济活跃了一段 时期”。

蒋效伦说,海军学校共培养了三批学员,学员毕业后参加了抗战。但在1947年,海军学校弹药库突然爆炸,幸无人员伤亡。也是在 这次爆炸后,海军学校开始逐步撤离中坝岛。3月28日,记者找到海军学校遗址时,年长的岛民告诉记者,海军学校后来曾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岛上的小学教室。但 如今,要不是墙壁上长长的黑板提醒,你不会将这个养着几只鸡的屋子与教室联系起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