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枪声敲响多市宜居警钟 /

枪声敲响多市宜居警钟 治本不够先治标

上期(见下文)才发表了《多伦多尚可居》,本周就连续发生三宗枪击恶性事件,这似是有力地驳斥了我的观点。多伦多接连爆发恶性枪击案,已令全社会更加瞩目治安问题,尽管市长福特一再强调,多伦多仍旧是适合安居的城市,但治安情况恶劣这个问题不容忽略,福特在接受本地一家传媒访问中透露,当他到枪击案现场视察时,内心阵阵震动。“那就像撕心裂肺的感觉。我在想,这不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我不只感到心烦意乱,我简直要发疯了。我说够了,一切都够了,我不要干坐着等,我要主动出击。”

据闻,福特已经要求总理哈珀研究如何加重枪械罪行的刑期,并且向省长麦坚迪寻求更多拨款,支持多伦多反暴力介入战略小组(The Toronto Anti-Violence Intervention Strategy,简称TAVIS)打击社区罪案。

老实说,投入更多的资金予反暴力介入战略小组,打击社区罪案固然重要,但这仅是治标的作法。现在参与讨论多市治安问题的民众一部分接受警力不足是导致多伦多治安状况恶化的根源,另一部分认为警察没有善用资源,导致人浮于事,这些争论似乎都说明了一些问题,但以我认为,这不是解决多伦多治安环境的好思路。譬如说,假设我请警察总长贝理尔回答,要投入多少警力才叫够呢?如果政府予以百分百的支持,警察部门是否就可以做到有效防范罪案呢?我相信贝理尔一定不会回答我的问题。

此次恶性枪击事件发生后,现场有二百多人,但没有人出来指证犯罪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民众对政府灭罪的信心不足,这与警力是否足够无关。就像约克大学的犯罪学家Margaret Beare所说的,派驻更多警力进入社区,并不是让目击者站出来作证的最佳做法。因为“在社区内派满多伦多反暴力干预策略组(Toronto Anti-Violence Intervention)的成员并不能赢取民心。如果你无法赢取民心,民众就不会站出来。”

对于如何评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城市的治安状况,本地媒体曾就多伦多治安问题发表了一张相关的地图,我相信读者心里都很清楚,那些案件高发区,大都是廉租屋和低收入区,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治安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我们比较理论的思路是,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一方面帮助低收入家庭找到一份好工以摆脱经济困境,另方面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协助这些生活在这些家庭里的年青人,感受社会的关注,通过知识更新实现人生理想,这当然是提高社会质素的一条正确道路。

但问题是这条路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在一年半载政府难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解决社会难题,既然治本的力量不够,那么就应该先对症下药地治标。

我认为目前快速解决多伦多治安环境的治标做法是,首先是如市议员马模尼提(Giorgio Mammoliti)所建议的,恢复2010年曾经对16岁以下青年实施宵禁的做法,禁止16岁以下的青年于午夜至清晨六时独自出街,除非他们有父母或监护人陪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年青人远离帮派和恶势力,减少滋生恶性案件发生的潜在因素;

其次,是在案发高危区设立警亭,增加巡警,打击区内犯罪行为;

第三,对帮派活动实施严厉打击,严格限制有帮派背景人士的假释,对犯罪者予以重刑,恢复民众对司法的信心,才能有效打击罪案。

我们必须承认,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罪案。今日多伦多的社会架构,依旧是健康和强有力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个城市有枪声,就对我们的政府失去信心,多伦多是一个美丽和适宜安居的城市,这是无疑的,因为我们深爱这块土地。

全球宜居城市 多伦多尙可居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辖下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本周公报的报吿获知,在原来的“全球宜居城市指数”(Global City Liveability Index)排名方法中,新增加了七项与空间等有关的标准,包括緑色空间、城市扩张、自然及文化资产、污染、孤立程度等,取名为“经空间调整后的城市宜居指数”(Spatially Adjusted Liveability Index)后,多伦多在这项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八,北美第一,前三位分别是香港、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及大阪,而去年排在“全球宜居城市指数”上第三位的温哥华却跌出十位以外。

老实说,我对这个调查报吿不以为然,因为无论从哪个标准看,我都无法算出香港高居世界各大城市“宜居”之首。尽管《经济学人》解释香港虽然居住空间有限,而且交通挤塞,加上邻近珠三角工厰排污严重,受污染的空气吹向香港,令蓝天白云的日子愈来愈少,但香港的緑色空间也不少,郊野公园近在咫呎,因此,反而取得高分,评判又解释香港因为坐落于亚热带的岛屿之上,可供开发的平地不多,所以计算其可使用空间后,超越其他城市。这个理由或许是事实,但评选结果与“宜居”两字实在相差太远。

不过,我依然相信多伦多确实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有很宽松的居住环境,出门能看到蓝天白云,道路两旁緑荫入目,作为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各种文化交流融汇促进。在治安方面,尽管近日因为发生多宗枪击事件,我也不认为多伦多变成了“战区”(War Zone),与我们伟大的邻居美国相比,多伦多要安全得多。情况就如多伦多警察总长贝理尔(Bill Blair)上月的警委会会议上所表示的,美国芝加哥市人口数量略超过多伦多,但芝市去年发生433宗谋杀案,其中有361人死在枪下,多伦多去年共发生了45起杀人案,创下了25年来的最低记録,为1986年(那年发生谋杀案37宗)以来最低。这个数据是最有力的答案,非经济学人在办公室统计出来。

讲到枪击案频发,下周四多伦多市议会将就市议员魏德方(Adam Vaughan)所提的是否立法禁子弹的议案进行投票,该议案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在多市全面禁子弹,无论是出售、藏有或使用,均列为违法,并促使联邦政府立例禁枪。

魏德方的提案毫无创意、劳民伤财,这大概是多伦多市议员的通病。就以禁子弹为例,假设议案获得通过,多伦多禁子弹,不禁拥有猎枪,不禁狩猎,按照魏德方的解释,如果某人要去狩猎,必须先驾驶汽车到多伦多以外去购买子弹,并且不管是否成功猎获,都要在回程之前将子弹消耗掉,这是不是很徒劳、很荒谬的附例?

笔者以为,尽管反禁枪团体经常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枪不杀人,人杀人”(Gun Don't Kill,People Kill)的名言,达到反对禁枪的目的,但一个城市所制定的法律,前提当然是保护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的利益,但如果无法顾及,只能在大部分人与少部分人中取舍,则需要比较利害。

2008年,多伦多前任市长苗大伟(David Miller)曾率全体市政府向联邦政府提出禁枪的要求,这是从保护多伦多乃至加拿大民众安危出发,这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其实早在2005年,其时的联邦自由党政府在总理马田(Paul Martin)的推动下,就曾提出禁枪令,主要包括收紧城市枪械管制、完全禁止公众拥有手枪,以及对涉枪罪犯严惩不贷,包括扩大枪械巡查力度,扼杀黑枪的供应来源,令短枪远离街头,这个方案后来在2006年大选时遭到保守党的反对。保守党人认为,全面禁枪对其他守法登记领有枪械者不公,只有致力于打击犯罪,加重刑罚,提高保释条件,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的情形是,保守党哈珀政府上台至今,在打击犯罪方面刑罚不断加重,但枪击案并没有被压下去。窃以为,旣然保守党人不禁枪,那么还是多伦多先禁枪为好,因为一个安全的多伦多,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