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开幕式越来越不体育 简约温馨拒烧钱 /

开幕式越来越不体育 简约温馨拒烧钱

伦敦奥运会大幕将启,大家的首选话题自然是开幕式,本报几位赴伦敦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就此还展开了一番交流。

一直有种说法,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怎样算成功,无非两大评判标准。一是仪式、表演是否引人入胜,这是显性标准,全球观众都是裁判员。二是组织运行是否顺畅,这是隐性标准,现场观众以及伦敦市民更有发言权。已经看过预演的人们打出了相当高的分数。相信莎士比亚的后代们完全有能力讲述一个激情荡漾、充满戏剧张力的体育故事和英国故事。

从团体操到大型文艺演出

奥运开幕式越来越“不体育”

许立群:北京时间与伦敦时间相差7小时,估计不会有太多中国观众凌晨4点守着电视机,观看伦敦奥运会的现场直播。好在网络提供了全天候的观看环境,找个空闲时间,泡上一杯好茶,轻松点击一下鼠标,细细观赏开幕式盛况,哪怕只是浏览一下女王宣布开幕、中国代表团出场、主火炬点燃等激动人心的章节片段,也会有难得的体验和感受。

就现场来说,开幕式的组织也是整个奥运会运行中一个难点。从傍晚到凌晨,8万现场观众能否安全、有序、快捷地进场、退场,全城交通管理能否科学人性,让所有人都能顺利登上最后一班地铁,这对组委会的组织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汪大昭: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总是令人期盼的。过去,开幕式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以团体操为基本形式,40多年前郭兰英那一嗓子“麦浪滚滚”,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模式不再是主流,大型文艺演出逐渐时兴,好处是有利于表现历史和文化,缺点是体育的味道和色彩趋淡,越来越跟大赛本体没有直接关联。二者如何兼顾和融汇,雅典夏季奥运会和都灵冬奥会设计得不错。

薛原:东道主总会竭力将自己的风土人情融入开幕式之中。悉尼奥运会是以奔腾的骏马开场,高潮部分则是原住民女选手弗里曼自水中点起圣火;雅典奥运会展示了光怪陆离的希腊神话,而水中升起的巨大五环让人印象深刻;北京奥运会的千人击缶气势雄浑,那个铺在地上的LED大屏幕制造出的“画卷”别出心裁。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大的思路变不到哪儿去,也是一部对本国历史诗意加高科技的表达。从莎士比亚到甲壳虫乐队,从田园时代到工业革命,英国人有的是素材,难的是怎样取舍。

从华丽铺张到简约温馨

伦敦奥运会拒绝“烧钱”

汪大昭:形式服从于内容,服务于内容,但与形式相关的是成本。还说当初中国的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公演十几场,公开售票,满足了很多人的观赏需求,也因此而广为流传。现在的开幕式演出,连电视重播都很少,是不是太亏了?

陈晨曦:不知从何时开始,运动会开幕式成了“烧钱”的仪式,尤其在奥运会这样的顶级盛会上,要不花上个几亿、十几亿美元,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英国人不信这个邪,根据英国奥委会的数据,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花销大概在2700万英镑(约合4200万美元)。这笔花销甚至还不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1/4。相比之下,英国人有些过于小气了。仔细想来,这应该与英国人节俭的传统密切相关,注重实用而不尚新,买东西精打细算,上至女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节俭环保为荣。尽管反对者认为如此拮据的开幕式,肯定会缺少看点、精彩欠奉,更多人还是与伦敦奥组委结成了统一阵线,高度褒扬了这种做法。

如果奥运会开幕式能从目眩神迷变为简约而不失温情,从华丽铺张走向平和而充满意境,反而愈发回归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所以,有必要为英国人的节俭而鼓掌,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与诉求,为全世界呈现奥运开幕式的别样风景。

汪大昭:不光是内容和题材,表现手法也很重要,甚至很容易引起争议。毕竟众口难调,创编人员的个人好恶乃至名望都在起作用。

薛原:开幕式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自然烙印其中。艺术总监丹尼·博伊尔和执行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两位英国名导都是讲故事的高手,看看博伊尔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戴德利执导的《朗读者》,再对比一下开幕式的艺术特色,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好故事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过要想在体育场里讲一个好的故事,任何时候都是种挑战。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印象,想必也是见仁见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