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揭开中国空军神秘部队 一年露面一次 /

揭开中国空军神秘部队 一年露面一次

穿山谷,掠沙丘,远航千里……

国庆节前的一天,一架轰炸机从秦岭太白山下起飞,冲破“敌”地面火力网的重重拦截,把藏于深山密林中的靶标炸了个粉碎!

这是空军航空兵某师参加复杂条件下体系对抗演练的一幕。

这次演练,让人们对这支部队的印象幡然一新。在讲评中,一位空军领导说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评价——

“以往,他们像西北的骆驼,脖子底下挂着铃铛,当啷、当啷慢慢走路。后来,这只骆驼小步快跑起来。这样下去,这只骆驼要飞起来了!”

反思“骆驼美德”——

脚下迈不开,是因为脑袋生了锈

这个师,在空军序列中曾经不显山、不露水,只有每年春天凌汛黄河炸冰,他们才有“露脸”的机会。

总是吃苦耐劳,从不咋咋呼呼,这是“骆驼”的美德,也是这个师的传统。“慢慢悠悠,稳稳当当,太太平平。一条航线两个弹,天天围着靶场转。”该师政委赵东旭如此反思以往的训练。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国产轰-6H轰炸机。

谁料想,“踏实的骆驼”摔了一大跤。那年春季,一架飞机训练返场着陆时,发生严重事故!

沉痛的教训震惊了全师!

“那天天气良好,装备状态良好,偏偏小河沟里翻了船!”时任某团飞行员的丁德余,至今还在扼腕叹息。

“速度那么快,为什么勉强着陆?”问号如剑,直指“骆驼”的软肋:“当时训练是塔台指挥员包揽一切,连简单的复飞、放伞都由塔台说了算,飞行员就像初学乍练的演员,导演说怎样演就怎样演……”丁德余回忆说。

骆驼沙海跋涉,靠的是缰绳的牵引。战机被“保姆式”指挥样式的缰绳捆住翅膀,还能打仗吗?

痛定思痛,一次全新的训练开始了。这天,该师一架飞机飞出海岸几十公里,飞行员丁德余面前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裂纹像蜘蛛网一样瞬间炸开!

“怎么办?”丁德余习惯性地请示上级。谁知,千里之外的师指挥所静默无声。“生死关头,我不得不自作主张!”丁德余果断跟当地指挥所联系,在异地机场安全着陆。

这一“出格”举动,催生了一项大的改革。

自主!全新的训练模式由此开启。自主准备、自主起降、自主突防突击、自主应对风险……反思过去曾经引以为荣的“骆驼美德”,这个师的飞行员们终于发现:脚下迈不开,是因为脑袋生了锈。要让这匹“西北骆驼”跑起来、飞起来,就要让飞行员真正成为飞行的主人、训练的主人。

又是一次飞向大海。该师3个机组自主决策,驾驶轰炸机下降、下降……超低空持续飞向远海深处,创造了该师海上飞行最低高度、最长时间、最远距离的纪录。

让“骆驼”穿过针眼——

借力信息化,闯过最难跨越的荒漠

这是一次中外联合军演。该师轰炸机往返飞行数千公里,国内起飞境外突击,准确摧毁目标。

这样的战绩,在10年前难以想象。曾几何时,战术对抗训练只要飞到预定目标上空,把弹投下就万事大吉。

“如果真的打仗,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对方天上有歼击机、地上有导弹、目标有伪装,哪会让我们轻易炸到?”议训会上,人声鼎沸——用实战的尺子衡量,传统训法经不住实战检验!

然而,在传统训练模式下,战场如同笼罩着一层迷雾,实战化训练之难,好比硬要让“骆驼”穿过针眼。

出路在哪里?这匹“西北骆驼”,犹如走进一片最难跨越的荒漠。

“这个难题现在解决了!”如今,某团副团长蒙强向记者演示该师自主研发的飞行信息指控系统。记者看到,整个战场已经被信息网络覆盖——诸多作战单元清晰呈现,参谋人员鼠标轻点,十指飞键,一条条指令快速发出、瞬间回馈。

这样一幕更精彩:远在千里之外飞行的轰炸机,航迹在三维电子投影地图上清晰显示,战机时而钻进山谷,时而超低空飞行,灵巧地躲过“敌”雷达侦察,向轰炸目标步步接近!

战机返场后,一名信息采集员手持便携式“黑匣子”,几分钟就导出了此次演练战机数据信息。“你们看,投弹时受气流影响,3架飞机投弹都往一个方向偏……”评估室里,师领导指着大屏幕上回放的视频,点评训练得失。

透明飞行,可视指挥,战斗有监控,评估有依据……借助先进训练手段,指挥员纵然没有飞临靶场,却对打击效果一清二楚。

荧屏闪烁,昭示一个规律: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出路,在于信息化!

置身信息奔涌的演练场,一系列变革成果比战机轰鸣声还令人震撼——

飞行保障室里,值班员张建宏点开飞机维修质量监控系统介绍说:如今保障12架飞机,同样的工作量,所需时间减少20%,人力减少40%。

这意味着,该师战机随时出动能力成倍增强,等于在不扩编的前提下,增加了几倍的战机!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中国轰-6H能携带两枚KD-63。

“骆驼”为何能凌云——

思想的飞扬,是最矫健的翅膀

“西北的骆驼”飞起来,人们在欣赏它漂亮的身姿——

这年演习,该师数个机组远翔高原,准时到达目标区,全部精确命中目标,创造空军轰炸航空兵攻击距离最远、打击目标最准等多项纪录。

“飞驼”凌云,是因为飞行员的“翅膀”很矫健——

如今,该师有不少机组对夜间云中实弹投掷、海上超低空、高原作战、复杂电磁环境下突防突击等高难度课目,都能从容应对。

如今,全师机长能力按“ABCD排序”,实现了执行不同的任务选派不同的机长。同时,新飞行员培养周期缩短半年,战斗力成长周期缩短3-4年。

变化令人欣喜,但师长钱世平说:“信息化的万里长征,我们刚迈出第一步。作为空军战略性兵种,轰炸机飞行员的眼里要装得下五湖四海。”

钱世平的思绪,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们飞行员都爱看好莱坞战争片,但很少有人相信那些作战样式真的存在。30年后的今天,观察现在的空战,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年银幕上展示的景象,几乎就是今天的战场!”

“换脑筋的重要性,不亚于换装备。”说起该师研发的某信息系统,钱世平坦言,最初灵感源于一款网络游戏。他如此感慨:“别看是小孩玩的游戏,里面的战场设置和战法运用,超过很多专业人士的想象!”

思想趴着,就永远不要指望飞翔。然而,让思想飞扬,仅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机长范高杰回忆说:“4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新改装的战机,一下懵了。以前,座舱里都是机械化仪表和罗盘指针,更新换代后变成数字化电脑屏,海量信息集中显示,实时更新,让人眼花缭乱。”

“我骤然明白,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其实是要把欠了几十年的旧账一起还清!”范高杰说,“当时压力大着呢,说梦话都在背数据。”

“现代空战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对抗,歼击机、对空导弹、雷达、电子对抗,天上地下许多眼睛虎视眈眈,你不研究对手,只有死路一条。”正在学习其他兵种作战知识的某团团长冯浩如是说。

今年初该师一场晚会上,飞行员们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天空的记忆》轰动全师:“每次崛起,是你的双手给我力量……”

这双手,是空军飞行员的责任,更是祖国的嘱托!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轰-6H头部特写。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轰-6H尾部特写。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这是3月22日在空中拍摄的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区。 []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装载在轰-6上的重磅炸弹。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一架战机正飞赴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区执行炸冰任务。 []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战机飞抵黄河冰凌区上空。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炸弹直扑冰凌堆积区。 []

中国空军神秘部队一年露面一次 曾出国参加军演(组图)

资料图:目标区浓烟滚滚,冰花四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