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下乡插队在习近平精神上留深刻烙印 /

下乡插队在习近平精神上留深刻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尽管有例外,但还有一定道理。

习近平生活中有几个时刻很重要。1962年习仲勋被打成反党分子,撤销一切党内外职务,那时习近平9岁;1966年文化革命爆发,习近平刚满13 岁;1969年初插队,习近平15岁半;1975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上大学,习近平22岁;1978年习仲勋平反,习近平25岁。

从精神源泉而言,习近平成长环境和胡德平多少类似,但险恶得多。一个人因此而迷失毫不奇怪,一个人因此而获得力量也不足为奇。

在推测环境对习近平影响的时候,有几点值得注意:他当时如何看待他父亲,又如何看待毛泽东?进一步,母亲齐心如何教育孩子呢?告诉他习仲勋是对的,总有一天要平反?要习近平和父亲划清界限?什么都不说,让孩子去判断?绝不认罪,大骂康生?这些都是习近平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没有人知道答案。

请注意,习仲勋当时面临几乎是死局,没有翻身的希望。面临其父永远无法翻身的前景,习近平有精神危机合情合理。一个15岁的孩子,又如何挺过自己的“精神危机”?

现在看起来,习近平是个低调的人,没有多少人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从他的背景看,这很合理。一个9岁父亲就变成“反党分子”的孩子,要是天真,嘴上没有把门的,恐怕早就完了。他处境太特别,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志同道合或处境类似的朋友。

从另外一方面,习近平绝不是一个孤僻的人,重亲情,重同学情谊,能和插队老乡打成一片,这也不容易。习近平本来很可能变成一个愤世嫉俗者,一个孤僻者,但在陝北农村,他至少不用处处防人,处处斗心机。如果有人硬说陝北农村朴实风气帮助年轻的习近平度过自己最困难的一段,也言之有理。

习近平在农村入党,1975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上大学,里面不知如何诡异?即使他父母离婚,他毕竟背着一个反党(而且当时在押)父亲,何况从现在透露的情况看,齐心从来没有和习仲勋离婚断绝夫妻关系,也从来没有和习仲勋划清界限。

按当时的定义,习近平一半算干部子弟,另一半应该算可教育好的子弟。以这种身份,如何入党?如何上大学?都值得研究。我的推测,背后有人帮忙。当时肯帮忙的人,自然有点风险,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说到底,如果要理解习近平这个人,理解习近平周边的关系,必须深入习近平青少年的环境。习近平未见得属于“太子党”,也未见得像外表看起来那样无能。

一个9岁就被踢出干部子弟圈子,25岁后才又被允许加入干部子弟圈子的人无论如何无法融入“太子党”圈子吧。在某种意义,太子们的父辈曾对他父亲落井下石。他未见得能忘记这点,对立的太子党也未见得肯忘记这点。从这点讲,习近平太子党有点名不符实。

我没有任何称颂知青上山下乡的意思。但作为一个在农村呆了多年的前知青,我想我多少理解插队下乡对习近平的意义。好了坏了,这是他生活中最宝贵的7年,在他精神上打下极其深刻的烙印,力量在此,局限在此。没有插过队的人恐怕无法理解。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