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工作,不要当真? 我们的能力总是有限 /

工作,不要当真? 我们的能力总是有限

我任教的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我就被学生的肤色下了一大跳。放眼看去尽是黑人和阿拉伯裔人学生。只有几个亚洲面孔点缀其中。当我拼命向这几个亚裔学生友善微笑时,他们也只是愣愣地看着我。原来那几个仅有的亚洲学生都是随父母从越南逃出来的难民子弟。在这个大约有450学生的学校里几乎看不到白人小孩。这里也看不到中国家庭的子弟。那些重视教育的亚洲移民都选择住在北部的好学区里。

加拿大特有的都市教育着重于多重文化和教育平等的原则。它考量各族裔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活动范围,因此重新调整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它也顾虑各族裔的行为模态和学习习性,进而作出因应之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为女儿择校时,坚持不选择在某独一民族群居而占绝大多数的区域就读。

记得在大学学习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时,就经常有不少理论争议,如考试制度和能力分班的不平等。传统考试充满了中产阶级白人意识,出发点就已经不利于都市里的少数族裔学童。能力分班一开始就以偏概念把少数民族和双语学童列为低能班。同时教育理论也谈及到了各族裔的学习倾向,不外于白种人和亚洲人属于竞争型的学习者,喜欢独立思考,单独作业,在传统的纸笔演算上占上风。相反的,非洲裔学生属于合作型学习者,不喜欢竞争,传统的考试制度使他们吃尽苦头。因为在学业上喜欢互相帮助,不了解的老师总是误以为他们在作弊。等等。

尽管都市教育已经是多伦多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也积极招聘少数民族教员,然而受限于市场供需的差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仍然是传统师资来源的白人。我任教的这所中学学校二十多位老师大部分是白人,除我之外还有一位中国老师,她是香港第二代移民的后代。另外有一位印度裔老师和一位黑人体育老师。

我走进学校,一路上见到的大多是年轻的白人先生女士,他们见面时只例行寒暄,又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没有一点开学的喜悦。我感到这是一个气氛诡异的学校。走廊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位亚裔年轻女老师。我心中一热,像是看到亲人一般。她自我介绍说她姓林,7年级的科学老师。她是多伦多土生土长的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多伦多大学科学系毕业,在此校任教也才一年。这是我最早认识的同事,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她在简短的寒暄里给我的忠告,语带玄机,“欢迎你加入我们,不要忘记了这只是一个工作,做你所能做的,回家之后就把一切忘了”看她年龄不过二十五,六岁,这样世故的话语似乎隐藏了许多的沧桑。然后又遇见了神采奕奕的白人老师汤姆先生,他是8年级的英文老师,又是学校教师工会的代表。汤姆也说了类似的话,大意是“希望你工作愉快,但是记住,凡事不要太当真”。并且告诉我如果有任何为难之处,我可以随时找他,工会会帮助我。我们的孔老夫子一定不会同意他们的心态。但是现在回想,再看看学生 的素质,教学环境和学校里里外外的政治风暴,才能了解他们只是以过来人的心境,给一个新进老师最中肯的劝告。之后的几个月,林老师给了我许多教学上的帮助,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我的8年级的学生在他们7年级时的情况,使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每天的挑战。

她告诉我,我的8I班一年前在7I班时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白人老师,就是因为无法接受这些学生的攻击,最终因为精神崩溃而申请病休。所以才有了雇用我的这个空缺。

她还告诉我,全校二十多位教师中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每天要教4门不同学科课程。她是其余有限的几位老师要教3门不同的课程。多数老师虽然每天有4节课但只教2门不同学科课程。我是学校唯一的一个老师每天的4门课是英文,数学,科学和体育4门不同的学科课程的。而且8I班是他们把学校里最混,最恶劣,最难缠的学生全部集中在一个班,然后统统送给了我,一个刚刚涉足教育生涯的新教师。当然,我也绝不会知道,以后几乎整整半年我会在那个像仓库一样且只有3面墙的教室和那些学生缠斗。他们吸烟做爱,踢门砸柜子,拉警铃,打架闹事。校长很方便的把责任推到我的头上,怪我监督无能。

汤姆日后则在我与校长们的交涉争议中给了我及时的支持,并让我对教师工会有了深的了解。他是一个怀抱理想主义的正直绅士。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