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匪夷所思:从加国邮政寄美国信件竟丢了 /

匪夷所思:从加国邮政寄美国信件竟丢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传递信息很少再经传统的邮政系统寄信来实现。但有些时候还必须经过邮局把资料和文件寄到对方,例如:盖原始印章的资料、亲笔签名的文档,等等。这时就要求邮局的工作务必不能有闪失:损坏尤其是丢失。可是就在前不久,我经加拿大国家邮政寄往美国的一封信竟然匪夷所思的丢失了,这对于刚来加拿大的我,真感到新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今年8月14日下午,我经北约克一个邮政代办点寄住美国北卡拉罗纳州A城市朋友张先生一封挂号信,其中有张先生护照和一份多伦多当事人亲笔签名的文档。

信寄出的当天我就把收据上的信件查询号告诉了张先生,第三天(8月16日)上午他告诉我,从网上查出信已到达纽约海关。这麽快就到了美国当时我感到很欣喜,与此同时也觉得他选择加国邮政寄挂号信尚为明智,因为寄前我曾下意识的建议他用联邦快递速递,他说时间很充裕,从性价比来考虑用国家邮政挂号信方式就可以了。(收信人虽已买好去北京的机票,但启程那时已是9月30日了,时间还很充裕。)

待过了一周已8月24日,张先生来电话说还没收到信,我劝他耐心等一下,并且告诉他我曾看到过从美国来的信封上盖了23个邮局印章的信,分析是检查需要时日吧,反正时间还充裕。待到了8月底我主动问张先生,答曰仍渺无音信。又过了三天已经9月4日了,他要我以寄信人身份给加国邮局打电话,申述寄信和查询此信情况,因为在两天之前他以收信人身份问询了加国邮局,邮局答复说不受理收信人的问询,必须是寄信人问询才予以受理。

我的英语会话能力根本对付不了这件事的陈述、申辩,于是只好求助女儿帮忙,并请邮局留下女儿的电子邮箱和电话号。这天女儿陈述后邮局对她讲,8月14从多伦多寄往美国的一大包邮件都集聚在纽约海关待检,既然事情如此也只好耐心的等待了。出于一天天的远离寄信日和去北京的机票日程一天天迫近,到了寄出信已一个月即9月15日的时候,张先生要我向加国邮局提出,请美国纽约海关在分拣时,可否把他那封信作为特殊情况予以照顾,即先拣出和快寄往北卡拉罗纳州周他家。这事从我内心讲可以说想都不要想,但为了安慰张先生那颗火烧火燎的心,我女儿还是与加国邮局说了,邮局答复的倒也爽快:不会去做,实际也做不到。再过一周已经9月22日再问邮局,邮局说对此邮件已经立了档案号正在查找,此时我们寄收双方的心都已凉了多半截。

从9月2日到9月22日我们寄、收信双方共向加国邮局打了四次电话,邮局答复内容依次序分别是:一次——不受理收信人问询;二次——压在海关;三次——不可能予以照顾优先检、发; 四次——已立案查找。

时间到了10月10日,加国邮局终于给我女儿打来电话,用习以为常的口吻说:8月14日寄往美国的信已全部丢失,邮局将发一封电子邮件给寄信人确认此事,与此同时寄出一张额度为46.50元(寄出邮费的三倍)的支票。对这一信息我第一时间告知了张先生,他无奈的说,总算不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而是真正知道石头掉到了海底,心也就彻底凉了。对于那张支票他更是哭笑不得,仅其经济损失就有:1.开车去华盛顿办理补发护照的多次往返油费; 2.申请补发护照的费用; 3.去北京机票的损失。至于时间、精力以及当误了该办的事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和损失那更是无法衡量和计算了。

张先生的损失可想而知,而对我来讲无非是多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而已(包括我女儿),可让我感到惊异的是:1.经加国国家邮局寄信还真有丢失信件的事。(以前曾听别人讲过以为是讹传)2.效率奇低——从信寄出到确认丢失竟然将近两个月!3.怎么会一大包信都丢失了?又不是小的螺钉、螺母零件!这是叫人匪夷所思。

巧合的是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一件也是与寄信有关的事。儿媳两岁的外甥从多伦多送回上海其祖母家抚养,当地公安部门限期要求提供小孩在多伦多经过认证的出生纸。由于儿媳姐姐已经在上海,就委托儿媳代办并快递回国,儿媳办完通过联办快递寄往其外甥祖母家,不料寄出后的第二天就接联邦快递通知,说由于联邦快递与中国邮政有协议,信件不能寄给个人,只能寄给单位——代办点对此也似是而非——并对此表示歉意。当天儿媳发电子邮件给联邦快递把收信地址改为其外甥祖父单位,结果改寄的第三天对方就收到了,没有超过交给公安部门限定的日期。但是事情到此并未结束,过了几天,联邦快递又寄来一张与快递寄出费用等值的支票。这件事对于刚来加拿大的我又是一个新奇的事。

由此小事我感到国家垄断行业和私人民间企业就是不一样又有了一个例证。虽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而且中国外国无一例外,想到此我对加国邮政和联邦快递的表现也就不再感到新奇了。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