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克格勃与美英间谍暗战史 参赞穿裙装 /

克格勃与美英间谍暗战史 参赞穿裙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与西方之间的“间谍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大量美英间谍以外交官身份做掩护,在莫斯科大肆进行情报搜集活动。为了掩人耳目、摆脱盯梢,他们挖空心思,不惜改变容貌、男扮女装,甚至使出“移花接木”大法。而苏联克格勃也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由此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猫鼠大战”。

移花接木充气模型以假乱真

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外交人员身份派驻莫斯科的美国中情局间谍在与苏联线人接头时,流行使用充气模型这一“秘密武器”,而且一度非常奏效。

“移花接木”法的行动步骤如下:美国间谍与妻子一起驱车离开大使馆。由妻子手握方向盘,间谍本人则坐在副驾驶位置,身边放有一只小盒子。当汽车驶入偏僻角落后,突然转向至邻近街道,脱离了盯梢人士的视线。就在克格勃监视人员“失察”的短短数秒之内,美国间谍跳下车,消失在最近的一幢建筑物内。妻子则按下身边的按钮,这时奇迹出现了:从那只小盒子里瞬间蹦出一只充气模型,栩栩如生,外表酷似刚跳下车的美国间谍。间谍妻子继续驱车前行。为了进一步迷惑跟踪的密探,她还时不时操控充气模型扭头,装着相互交谈的样子。行驶到大使馆的寓所之后,间谍妻子才给充气模型放气,让它重新返回盒内。就这样,一具假模型就把苏联跟踪人员给“忽悠”了!

到了1990年,美国驻苏大使馆配备了9辆茶色玻璃汽车。使馆的间谍们除了充气模型外,还装备了橡胶面具。当然,使用这些新式“道具”,同样是为了甩掉苏联的跟踪人员。譬如说,某个美国间谍要与线人秘密会面,此前会使用普通汽车将本人的充气模型假装运往莫斯科的远郊,而间谍本人则乘坐带茶色玻璃汽车,前往相反方向。有时也会使用面具来迷惑苏联反谍人员。

总而言之,美国谍报人员的伪装术可谓五花八门。美驻苏大使馆前二秘马克·塞勒斯经常会借助假发和假髭打扮成“嬉皮士”模样,他的一位间谍同行则喜欢打扮成普通工人,戴副墨镜。一位使馆“参赞”甚至一身裙装,乔装成女性去从事间谍活动。苏联反谍人员后来识破了他的伎俩,开玩笑说:“这位漂亮女士又露面了,看样子是有重要活动!”

黑白难辨弱女子竟是柔道高手

1977年7月15日晚,美国中情局的女间谍玛塔·彼得森(其公开身份是美驻苏大使馆副领事)前往秘密藏所,给代号为“三角形”的间谍“送货”(“三角形”真名亚历山大·奥戈罗德尼克,是苏联外交部长的私人顾问)。

彼得森将公务汽车停放到“俄罗斯”影院的门口后,急匆匆进了放映室。当时正在放映影片“红与黑”,最后一场已经开演。因为彼得森当时穿了件白色带大花的连衣裙,非常显眼,所以苏联反谍部门的跟踪人员就离得较远,对其进行监视。

“白衣女子”在备用出口附近的椅子上落座后,装着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大约10分钟之后,她确信周围很安全之后,迅速在连衣裙外面套穿上一条黑色长裤和一件黑色上装,扣好衣服之后,散开了束起来了发髻。

就这样,顷刻间完全变身的彼得森很快就从电影院溜走了,现在她成了一位“黑色女子”。不过,她并未返回到自己公务汽车的停放处,而是先上了辆公交汽车,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和地铁,一路上还警觉地四下观察。确认无人跟踪之后,她才叫了辆出租车,驶向克拉斯诺卢日斯基大桥。不过,她没有料到,苏联克格勃已经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

正当彼得森将一块“圆石”放入秘密藏所时,周围烟光绽放,一下子亮如白昼。看似空荡荡的现场一下子涌出很多人。

有趣的是,在抓捕过程中,“副领事”展示出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是用俄语骂娘,又是使出柔道招数,据说已经达到了6级“黑带”水准。不过,她毕竟不是克格勃响当当的散打高手弗拉基米尔·扎伊采夫的对手,只好乖乖就擒。

克格勃将彼得森带回位于卢比扬卡的总部,并通知美国大使馆参赞过来领人。当着后者的面打开了伪装成“圆石”形状的货箱,发现里面有谍报指南、调查表、微型相机、黄金、纸币,还有两支装有毒药的小玻璃管。

不过,外交人员享有豁免权,彼得森也不例外。在与苏联监视人员和拳击对手扎伊采夫分别时,她懊恼地说,以后再也不买夜场的电影票了。

9秒变身“兔尾鼠”上演“金蝉脱壳”

1989年1月,美国中情局人员芭芭拉·凯斯抵达莫斯科,与代号为“雪暴”的美国“鼹鼠”(指卧底间谍)会面。此人是苏联“格鲁乌”(军事情报总局)的军官谢尔盖·伊万诺维奇,1975年出差希腊时被美国中情局招募,后被判处叛国罪,于1990年被军事法庭宣判死刑。

芭芭拉在莫斯科城内闲逛了整整两天,其怪异打扮让路人侧目:浅黄色夹克、红色迷你裙、白色丝袜、15厘米的高跟鞋、披肩紫色假发,还架了一幅遮住了半边脸的大墨镜。因其这身夸张打扮,克格勃跟踪人员戏称她为“兔尾鼠”。

只是到了后来,克格勃人员才明白,芭芭拉此举并非为了招摇过市,而是为了迅速摆脱盯梢,与“雪暴”接上头。

话说芭芭拉一路闲逛,步履轻快,真是不知疲惫!孰不知,她已经在不经意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尽可能让跟踪人员离自己远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这身醒目打扮是为了“迎合”跟踪人员,让后者放松警惕。毕竟对跟梢者而言,离目标越远越便于机动,可将暴露的风险降至最低。

与“雪暴”接头的当天,芭芭拉先将跟踪人员引至莫斯科城一个叫“干净池塘”的地方,走进了一幢建于十月革命前的多层建筑。

克格勃跟踪人员迅速分成四组:一组留在车内录像,一组绕到大楼的后门蹲守,第三组提前部署至米亚斯尼茨卡娅大街,剩下的2个人等了大约10秒钟后,紧随芭芭拉以看个究竟。

当这2名跟踪人员走进楼门口时,正碰上了一位身穿黑色连衣裙的娇柔女子。她头裹黑色头巾,手持念珠,眼睛盯着地板,嘴里喃喃自语,活脱脱一个修女!暗探们侧身让这位虔诚的女子通过后,赶紧上楼搜寻“兔尾鼠”。结果从一楼一直找到四楼,楼内是死一般的寂静。见鬼了,“兔尾鼠”竟从眼皮底下失踪了!

暗探们冲到街上,通过无线电询问同伴,是否有人从后门溜走了。

“没有,”对方回答,“没看到有人。”

真是糟糕!难道目标蒸发了不成!有人突然想到调出监控录像看看。录像中显示:芭芭拉一边往楼内走,一边解开了自己的上衣。9秒钟后,跟踪人员尾随而至。又过了1秒钟,从楼门口出来了一名修女。她双手拽着裙子的下摆,几乎是小跑着冲向米亚斯尼茨卡娅大街……问题就出在这名修女身上!监控人员赶紧电话询问第3小组。

“对,”对方回答说:“确实有这样一个女子。我们还感到奇怪,这么冷的天,她还穿了双胶鞋。跑到街上后,拦了辆车就走了。我们想,这姑娘肯定是冻坏了。她却若无其事,还笑着从车窗冲我们挥手。”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监视人员被“兔尾鼠”给蒙蔽了。可是,她是如何做到在9秒种内实现大变身的呢?

在发出“目标丢失!”的警报之后,大家再次来到楼门口,试图能有所发现,结果这里是空空如也。这时,有人提议去附近垃圾箱看看。果不其然:里面有浅黄色夹克、高跟靴、紫色假发,上面还牢牢粘着一幅墨镜。另外还找到一根被绞断了的橡皮筋,跟缠头发用的皮筋差不多,只是要粗一点、长一些。很明显,它也是伪装的道具之一,那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

克格勃的密探们把芭芭拉的这身伪装服整整研究了两天,方才弄清楚她瞬间换装的奥秘:原来,芭芭拉在进楼时,迅速解开了自己的上衣和带墨镜的假发,而假发下面便是事先缠好的头巾。随后,她双手扯开高跟靴上的粘条,露出里面套穿的胶鞋。紧接着,她掀起长裙,双手抱起那堆脱下的衣物,扔进了垃圾箱。就这样,她瞬间大变身,从监视人员眼皮底下走出了大楼。

而红色的迷衣裙只是黑色连衣裙的衬里,“兔尾鼠”将长裙的下摆翻起后对折,用橡皮筋固定到了自己的腰上。换装时,她只需将橡皮筋绞断,红色短裙便变魔术般地成了黑色长裙。

将计就计克格勃智斗英国“车手”

在苏联反谍编年史上,记载着英国间谍菲利浦·詹姆斯·福德摆脱盯梢人员的经典案例。

克格勃事先已经得知,福德莫斯科之行的目的是从事一系列的刺探情报活动。当福德抵达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2”机场时,克格勃的跟踪监视人员已经恭候多时了。跟踪小组中有多名经验丰富的队员。

为了方便无线电通话和保密需要,克格勃反谍部门通常会给外国间谍起一个绰号。福德的绰号叫“英国橡树”,简称“橡树”。

“橡树已经进入机场大厅!正在通过海关安检。听到了吗?请讲!”福德一下飞机,马上就有人通风报信。

菲利浦·福德走出机场航站楼。他一只手提着一个礼品包装的大箱子,另一只手拿着一个运动包,装着擦拭眼镜环顾了一下四周,躲到了一个背光的地方。

接下来发生了让克格勃监视人员先是感到万分震惊、继而肃然起敬的一幕:福德撕掉箱子上的精美包装,从箱子里取出一辆折叠式自行车。他动作娴熟地安上轮胎,把运动包往肩上一挎,骑上车向莫斯科市区方向驶去。

而那只空箱子被丢弃在了人行道上……

很显然,福德空运自行车到莫斯科来骑,其目的还是为了摆脱盯梢。他骑车去莫斯科市区的途中,要么会与线人接头,要么会去秘密藏所“送货”。

克格勃监视小组的行动装具可谓是应有尽有:从假发到棉背心,再到雨衣和无边便帽,就是没有自行车!毕竟苏联不是中国或者越南,自行车并不常用。监视人员执行任务时,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驱车。

可是,以时速10公里的蜗牛车速跟踪、或者西装革履地跟在自行车后面狂跑,很难称之为“秘密监视”。而动用直升机从空中监视“橡树”,也不太现实。

碰巧的是,那天正赶上克格勃系统举办“体育日”活动,室外侦察员的手边都备有一套“迪纳摩”队(俄罗斯著名的体育俱乐部)的球衣。这些球衣正好派上了用场。

就这样,福德不慌不忙地蹬着自行车,2名负责监视的克格勃侦察员则换上球衣,假装成“迪纳摩”的队员,跑步跟在他身后,手心紧握着通话器。这种通话器只有打火机大小,可与监视车保持联络,操纵杆推向两个不同方向分别代表接听和发话状态。

2名侦察员跟着跑了大约1.5公里之后,跳入尾随的监视车内,接着由下一拨侦察员跑步跟随。外人乍一看,这是运动员在搞训练,教练骑自行车在前面领跑。福德本人也不会起疑心:运动员练跑步在哪个国家都是司空见惯,无论是在英国、美国,还是在俄罗斯。

就这样,监视小组一直跟随福德到了希姆基(莫斯科近郊城市)。福德在一个电话亭跟前下了车,走了进去,掏出一枚硬币……

对室外跟踪监视人员来说,只追踪到目标进入电话亭,基本上算是毫无斩获。福德既然如此费尽周折,他肯定会有重要电话要打,那么究竟要打给谁,要说什么?跟踪人员想到手中功能强大的通话器,心生一计。

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一幕:一名着装完全不像当地人的男子(福德)站在希姆基的一个电话亭里,旁边跑过一个满头大汗的“迪纳摩”队员。他在电话亭跟前停下,伸手拍了拍在里面打电话男子的肩膀(希姆基的电话亭,通常是没有玻璃的)。

“哥们儿!我们的人跑过去了吗?”

那名打电话的男子,也就是福德,一开始时愣住了,毕竟作贼心虚,还以为已经东窗事发了。

“什么我们的人?”福德一脸紧张地说:“谁是我们的人?!”

“我们的人,就是‘迪纳摩’的队员呀!”侦察员回答说。

福德这才放下心来,知道自己没还暴露,于是说:“没有,没见跑过去!”

就在这对话的短短几秒钟内,另一名“迪纳摩”队员偷偷将手中的通话器拔到接听状态,扔进了电话亭。就这样,跟踪人员待在监视车内,就录下了福德通话的全部内容。

福德打完电话后,又跨上自行车,向彼尔沃普列斯托利方向驶去。跟踪小组向上级请求派人增援,并提出两套让福德停车的方案:一是与最近的交警岗联系,让他们以交通肇事为由截住福德,并没收其自行车;另一套方案是让侦察人员扮成普通步行者,故意让骑车的福德撞上。

但是,克格勃负责室外监视的第7局局长向行动总负责人、反谍处处长N将军请示时,将军否定了上述两套方案。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将军答复说:“米哈伊尔·特罗菲莫维奇,这是你的事,你要拿主意。但是谁要干预‘环莫斯科赛’,妨碍这位英国车手获得奖牌的话,我就革谁的职。英国人等着就是这一招。如果车胎被扎破了,就说明有人跟踪了。这就是我们的损失了。无论如何,不要打草惊蛇。就让这个双轮车手一直以为万事大吉吧,让他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有的是时间算他的总账。米哈伊尔·特罗菲莫维奇,要有耐心,再想想办法!”

这时,通话时在一旁倾听的N将军的副手K大校出了一个好主意:给几个室外监视小组配发自行车。

当天,莫斯科几大商场里的库存意大利“Bianca”牌自行车销售一空。第二天一早,莫斯科大街小巷上骑单车人明显增多。细心的路人注意到一些车手的奇怪举动:他们总爱嘴里嘟囔着什么,边骑边自言自语。

不知情者对此直摇头:“没治愈就从精神医院放出来,这会到莫斯科市区撒野了!”而知情者则是会心一笑:“暗探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他们有时就得装疯卖傻,或者假扮骑车人。而喃喃自语,那是互相间保持联络。”

就这样,克格勃在与英国秘密情报局高级特工的斗智中,最终占了上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