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怎样尽快适应海外生活?——访邓继强教授 /

怎样尽快适应海外生活?——访邓继强教授

一个炎热的下午,笔者来到多伦多北面的烈治文山市,拜访著名心理学家邓继强先生。他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根本看不出是70多岁的老人。讲起小留学生话题,这位当年从香港到美国的老留学生,更显得精神矍铄。

邓先生摊开双手说,中国父母费尽心机送子女到海外留学,这种长眼光的人才投资别具意义,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的这股小留学生风还会持续不断地刮下去,很多先进国家已瞄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教育市场。他说,出国深造当然是件好事,可以开阔视野,多了解外国人的优秀之处,学习他人的才能和学问,人不能独守一家内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往日留学生多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但今日不少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看中先进国家的完善教育体系和科学技术,送子女出国镀金读大学,既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也能荣耀家族,这实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没有什么不好,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以理解,但邓先生认为,送中小学孩子到国外留学则要三思而行。孩子在人生最初成长的时刻,最爱接近父母,如果这时双亲不在身边,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受到不良影响。幼年孩子要相依父母,是孩子心理最大的要求,十二、三岁孩子认知谁是亲父母,就算交给伯叔父或姨母等「监护人」照顾,也深感离别父母的痛苦,孤儿有不正常的成长因素也在此。他们除了容易产生苦闷、忧郁等之外,更不会服从别人劝导,无心学习,到最后不但读书困难,有的更成为问题儿童。

他接著讲到,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心理上起著很大的变化,向自我发展,但又未离开父母的依赖,若远离他去,父母不在身边,不但要自强发展,也会向社会发展。十七、八岁的学生便要结交朋友,游街玩耍是最广泛的行为,没有父母的管教,能有几个听从亲友的督促呢?有的小留学生经常光顾酒吧,一玩电子游戏机就是大半天,有的会在花天酒地中度过,更不用谈用功读书了,甚至会酿成自杀、犯罪等的悲剧。小留学生赛车造成车祸死亡、争抢女朋友群殴、偷窃绑架等的事件,在北美洲时有发生,早已向广大家长敲起了警钟。

邓先生拿在本地广播电台当主讲嘉宾为例,有时半夜一、两点钟,都会接到不少中港台小留学生仍在酒吧拨来的询问电话,大吐他们心中的孤独苦水。这种小留学生在北美为数还不少,父母给他们的主要是金钱,不富有的家庭难有青少年孩子出来留学,钱多了又没有人在身边督促,青少年如何去生活?这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出来读大学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留学拿学位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花苦功夫读书,才能获得成功的。

举杯呷了一口清茶,邓先生又娓娓道来。和父母一起移民的孩子,广义上也可称作小留学生,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单独闯世界的小留学生有些不同,这主要涉及家长的问题。生活在异乡,移民父母要知悉怎样教育孩子,要了解当地的思想和文化,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心理数千年来留在权力自大上,父母和教师皆掌权力,子女和学徒就是要听,要服从,北美的文化和教育是在自由和自我上,人的修练要由自己的思想和实行,这自由不是自我乱行,而是自负责任,不可乱行。教导不是强迫,而是自我的明诚,父兄师长的教是辅导式的教,使他自知而行,不是命令,不是责言。

加拿大心理学家邓继强教授(右)将中英文新著《彩虹世界》赠送给上海著名作家米舒先生。(余月瑛摄)

他点了点头继续说,孝亲敬师不是由亲师的专权而得,北美的孩子叫父母,叫师长全用「名字」,这已成了一种文化习惯。在中国人来说,必称是不孝不敬,移民的孩子在学校已学到了这种惯例。一位校长对学生们说「多谢你们来上课」,一位老师说「谢谢你交作业」,这样的话怎会从中国老师口中说出?这是文化的不同,移民到国外,不独孩子要知道外国人的文化,做父母的更要知悉,要面对和接受。中国人常说要保留中国人的文化教育,这种文化通常是指人的传统习惯上,例如中国人吃饭面,西洋人吃面包牛肉,中国人的歌舞和洋人的歌舞自然不同,这种传统习惯自然要保存。但在思想文化心理上,明智之举是沟通东西文化,取人之长,弃己之短。移民不是旅行,逛了一圈就回家,而是离乡别井,千里迢迢到异地去生活,一定要深知文化和心理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适应新的生活。

室内舒适的中央空调,难以使人觉得天气的闷热,倒使邓先生的精神状态和室外的艳阳相吻合,他越讲越兴奋,声如洪钟。他说,小留学生要真正适应国外生活,需要一段时间,少的三、五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视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而定。

他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智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论,他们却同意智能是人的一种适应力,适应力的多寡成了智力的高下,也就是说,智力越高的人适应能力越强,智力低的人适应能力也弱。一个小留学生刚到陌生的环境,便要有适应力去接纳和担承一切,适应了新的环境,人才会生活得安怡,读书也能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如何尽快融入陌生的国度中,交异国他乡的朋友,自由自在的与别人用外文进行交往。在某一国生活,就要了解人家的价值观和文化生活方式。有时候,你可能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歧视,那些对他人不知尊重或不耐烦的人,可能是因为无知或缺乏了解所致。同时,也需要适应与不同的人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必须树立一个既开放又能接纳他人的思想,做到这一点后,你自然而然就会适应国外的环境。

那么,小留学生到底如何尽快适应海外生活呢?邓先生提供如下宝贵建议,不妨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尽快使外文过关

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外文是最重要的一环,眼盲耳聋,寸步难行。初到异国,语言不适应是正常的,不必惧怕,也不必自卑,但一定要放胆去学,去沟通,再加上原来的基础,相信很快就会上手,随著外文水平的逐步提高,与师生沟通起来便能得心应手。学好外文可以使你的学习信心大增,扩大生活层面,读书效率倍增。要多多利用图书馆里的英文书籍、录音带、报纸、杂志等;尽量看一些有字幕的外文电视、电影,多听一些外文的电台,增加语言的感觉和识别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意和外国同学交流,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外文对话俱乐部、派对等等。

二、注意饮食适应天气

良好的饮食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他乡更是如此。有的小留学生由于在中国饭来张口,自然不会烹饪,到了国外只能吃当地的西餐、西点,两周后就觉得无味,甚至会厌恶,导致身体不适,严重影响学业,要懂得自我调理,或到附近中餐馆吃一餐。最好是学著煮中国饭菜,有时小小的一碗白粥就会使你胃口大开,情绪突变。出国前,最好入厨房向家长学几手应急本领,最起码的饭粥都会煮,有备无患。

不适应当地的天气,同样会影响你的情绪,以致影响学业。特别是北美洲的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再加上小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车子,所以出国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带全御寒衣物。抵达当地,尽快手备一份公共汽车时刻表,或打电话询问车次,以免在寒冬里站立太久时间。

另外,如果身体不适,一定要记得去看医生。心理如有问题,最好找一位朋友谈谈,那怕是通国际长途电话也好,或者找心理医生谘询,千万不要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到你的身心健康。

三、入境随俗汲取异国长处

学习当地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把它们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避免和别人争吵或被指责,使自己始终生活在舒畅愉快的心情中,避免为不必要的小事而烦恼,集中精力读书。例如排队文化,在北美洲几乎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要排队,上学校登记注册、去银行存款取钱、去超市买菜等,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而排队也要知道如何来排。比如说,上银行通常有几位银行的服务员会在柜台内服务,而排队者要沿著一条固定的栏杆顺序的往前走,等到排到你的时候,他会叫你过去,不要以为前面没有人了你就可以上前。厕所排队也要注意,一定要等别人出来的时候,你再进去。另外,预约老师、医生要守时。平时在公共场所要父老携幼,特别要尊重女士,帮助残疾人开门等等,还有就是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每天记得跟你的同学和老师打招呼,有时间的话可以闲话家常,顺便也可以把自己的外文水平提高,一来可以认识人家文化,二来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别人。还可以参加各种主流社会的派对,凡是有说外文的人士在场,尽量用外文交谈,以示礼貌。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有不明白的事情或是自己受到歧视,请务必先把事情弄清楚,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不要随意投诉。

最后,邓先生再三强调,适应力既需要时间的培养,也需要自发的努力,就像农夫撒播种子,需要耐性地等候种子的萌芽,出根长叶,天天望著它,看不到即时的长大,久而久之,不觉不察,两三个月后,见它开花,花谢而果出,是时日的功力。小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也如一花一木,适应异国的土地后,自然能稳定地生长下来,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或者在他乡扎根。

邓继强先生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系和教育学院,研读中西哲学、文化和伦理道德学,197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根奈大学研究所,攻读心理学和辅导学,获硕士学位。在香港曾任教中小学多年,并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曾任纽约双语文化中心和纽约一大医院的辅导工作,亦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成人教育的心理辅导学、性爱心理和伦理道德学。退休后定居多伦多数年,埋头著书立说。他除在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和教育上颇有建树外,对移民心理、人格心理学、中西文化哲学思想、西方宗教学、伦理学皆有独特的研究和成果。他在香港、台湾、加拿大出版数十本专著,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青少年家长的青睐,有的书籍再版多次,主要代表作有《儿童心理的辅导》、《青少年的辅导》、《移民心理辅导》、《性爱心理、艺术与道德》、《保持身心健康手册》、《幸福的人生:伦理教育》、《彩虹世界》等。

(本文为《小留学生访谈录》系列报导完结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