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首谈治国之术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习近平首谈治国之术 治大国若烹小鲜

3月19日,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在习回答巴西记者“领导一个13亿人口大国,感受是什么”时,习近平表示,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对此观察人士在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表示,习近平的这番表态不仅展现出这位根正苗红的“太子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也在某种方面看出,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手段与前任胡锦涛、温家宝的不同。

胡温治国略显盲目随意

“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出自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意即治国之道在乎审慎而行,如同精确配置五味须恰如其分。可是回头看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执政风格,虽然这两个一直被冠以“胡温”的搭档在外界看来一直关系比较默契,也没有不和的传闻,但是他们治理中国的方式和手段却受到了不少抨击之声。

作为中国政坛在过去十年争议性最大的政治人物,温家宝在其任内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不可抹灭,然而其背后却是因为政令过于粗疏,或者说细致不足、粗枝大叶,结果在诸多问题上流于急躁冒进,缺乏整体明晰思路,沉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漩涡,只得左支右绌疲于奔命,非但社会矛盾无法消弭,温家宝自己最终也被讥讽为“影帝”。其种种政策,正是这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反面教材,用火过勐,翻动太频,以至于百姓“不堪其扰”。

而与温家宝不同,作为曾党政军的一把手,稳重是胡锦涛给世人留下的对深刻的印象,甚至稳重得趋于平庸,这让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导致中国在外交上失去了很多次有利时机。胡锦涛的稳重不是错,面对一个偌大的国家,稳重无疑是较为妥善的选择,但太过稳重的就副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转型迟滞,加剧了社会矛盾等等很多棘手的问题。这种状态,正又如同一条小鱼在锅中一直烹煎,没有翻动,最终变得寡而无味。

领袖造改革 改革造民众

今天回头看胡温十年,中央政府某种情况下是缺乏一套深思熟虑和周延的改革方案。很多政策包括经济、房地产、大部制改革等新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一方面,由于胡温二人的性格和政治背景,可以说,过去十年中国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缺乏执行力。任何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大变革,都势必涉及到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但是在这方面,胡温的表现难称得上尽善尽美,很多政策不能有效、直接的贯彻到地方之上,因此也被坊间抨击为“政令不出中南海”。

中国哲学家熊十力曾提出过“英雄造时势,时势造民众”,借用这个观点,在今天的中国,则需要“领袖造改革,改革造民众”,正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力挽狂澜推动改革开放改变中国面貌一样。

而今天的习近平,可以说通过反腐、整风等一系列的方式,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建立起了初步的形象。一上任后的“南巡”之旅,对改革的一再重提,让改革派对其充满期望。他的“太子党”身份和身材、相貌上与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身材和气质上的相似,以及知青经历所带来的体恤民情,都让中国的民众和保守派抱有好感。这也导致了习近平正在不断形成一股上升的“势”,这种只能通过中国儒家文化进行解释的概念,在今天的中国政坛,正在显得日益明显和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能否在依靠“烹小鲜”的巧妙手段,治理中国这个大国,坦率的讲是值得期待和寄望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