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揭秘孙中山的加拿大保镖 曾参加抗日 /

揭秘孙中山的加拿大保镖 曾参加抗日

孙中山一生曾多次身临险境,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在他的保镖中,加拿大籍犹太人保镖莫里斯·科恩的经历尤为传奇。1922年,支持中国革命、敬仰孙中山的科恩毅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并起了个中国名字——马坤。由于他善使双枪,且枪法极准,因此得了个外号——“双枪马坤”。凭借这对双枪,马坤多次救孙中山于不测。

犹太裔保镖忠心耿耿

1911年3月,孙中山在美洲宣传革命,并向支持者筹款,以支援筹备中的黄花岗起义。由于孙中山一直遭受清政府的海外追踪,在伦敦曾蒙难,所以革命党人对孙中山的安全十分在意,到了加拿大后,便要为他寻找保卫人员。

这时,有人向孙中山推荐了25岁的加拿大籍犹太人科恩。科恩生于波兰,在伦敦贫民区长大,19岁定居加拿大后,与一些中国华侨有联系。他同情革命党人,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活动,为革命者购买、运送过武器弹药。

科恩矮胖身材,为人忠诚,且枪法精准。经过考虑,孙中山先生决定挑选他作为临时护卫。在科恩的护卫下,孙中山一行从加拿大西岸出发,经中部到达东部城市多伦多,接着又前往美国芝加哥、纽约、波士顿等地,从3月中旬至5月底,历时两个多月。

在旅程中,科恩对孙中山的保卫工作做得非常认真,同时,他也被孙中山热诚宣传革命,献身民族救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科恩后来回忆说:自己遇到了真正的伟大人物,每一个有血性的人在同孙中山先生有所接触后,都会追随着他去革命的。在与孙中山的交往中,科恩还深切感受到,中国是少有的能接纳犹太人,不曾对犹太人肆行迫害的国家。这样他对中国革命的感情就更为深刻了。

短短两个月的相识,科恩对孙中山产生了强烈的敬仰和崇拜,决意为这位伟人做任何牺牲。

孙宅门口的有趣家伙

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叛军的袭击,科恩得知后,立刻从加拿大出发横渡大洋赶到中国。

当年12月13日,科恩如约到孙中山的家里,孙中山对他也更加信任,命他担任自己的副官,并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马坤。

直至孙中山去世,他身边也就一直有这名外国警卫忠心耿耿地相伴着。

到孙中山家里拜访的人会发现,孙在屋里常穿一件传统长袍,主客入座后,孙会叫人上一些中国烟草和烟纸,还有一些水果和一壶茶。而在外面的过道里,马坤持枪而坐,准备应付任何麻烦。

孙中山的一位拜访者罗威尔回忆说:“我在门口碰见了一个叫坤的有趣的家伙,他总是坐在前厅里的长椅上,裤袋里还塞着一支大号的左轮手枪。这使得他的裤兜鼓出一个大包,看上去怪怪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马坤已熟悉了他的工作程序,了解了不同的访客,倾听他们在孙中山书房中的动静。他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客人来(有时一天会来几十位客人),我就开始观察他们的脸和穿着,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以便这些人下次来访时能认出他们。”

当然,也有放松的时候。白天,全家人会在后院中玩一场槌球游戏。晚上,孙夫人和孙中山坐在一起读书闲聊。作为一个影迷,孙夫人偶尔还组织放一场电影。

马坤非常尊重孙夫人,他像保护孙先生那样仔细地看护她,宋庆龄女士也很喜欢他。

1923年,孙中山在赫纳岛上挑选了一栋水泥石大楼,建起了新的基地。马坤和其他三名保镖就在顶楼孙的屋外放哨。同样给孙先生当过保镖的方良回忆说:“他们4人总躲在孙中山住的3楼上,他们整天待在那儿,天天如此。连一天都没离开过他。他们非常强壮,没有人能战胜他们。”

偶然负伤催生“双枪马坤”

除了保护孙先生外,马坤还帮助训练保镖。他们通常进行有目标的实战训练,马坤还教这些人自卫术和拳击。马坤对这些人提出忠告:“先用拳打你的敌人,如果这种方法无效,再用枪。永远不要先使用枪,不要随时拔枪。无辜的旁观者可能正在周围,如果你拔枪,就将会伤着其他人。”

总有大批的访客到指挥部拜访孙先生。访客从船上下来、上岸,然后走上码头进入院子。如果访客携带武器,必须在门口上交。

游记作家哈得·弗兰克写道:“我们在广东的几个月里,总司令几乎很少在没有夫人陪伴,或身旁没有马坤持枪保护的情况下出现,即使在半公开场合也是如此。至少是高度警戒,马坤先生寸步不离。星期日早晨,当我们有幸去孙先生的官邸拜见时,他的加拿大影子(马坤)站在对着孙博士书房出口的楼梯角落里,不仅监视我,还有我的妻子,好像非要证实她不是来阴谋伤害他的主人才行。”

在一次小规模的冲突中,一挺机关枪射出的子弹擦伤了马坤的胳膊,幸运的是,现场的一位医生给他作了治疗。

这次负伤使马坤暂时休息。“打在我左臂上的子弹常常让我思考,假如子弹打在我右臂上,我又右手持枪,我将永远不能打枪了。我们一回到广东,就又弄来一支枪,也是一支斯密特手枪。我把它放在左手拿着方便的地方,用左手练习打枪。不久,我发现我擅使双枪,而且两只手的射击速度几乎一样快。”

此后,他拥有了两支重型45毫米口径的手枪,一支别在裤袋里,另一支放在枪套里。他时髦的双枪配备,引起西方社团关注。他们送给这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犹太人一个绰号——“双枪马坤”。

承续中山先生事业服务中国

孙中山把北上看成了一生辉煌的顶点,但是此刻他已是病魔缠身。 孙中山逝世前,科恩因事暂时不在北京。当听闻孙中山病逝的噩耗时,正在加拿大的马坤匆忙赶回中国,他直接去探望了宋庆龄,然后赶往孙中山灵前痛哭不止。

“当我看到孙夫人时,我泪如泉涌,我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我十分无奈。”马坤后来回忆说,“我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被留在了那里。我只有痛苦地悼念着他,并感到我的生活现在是如此的空虚,和他相比,我的生命是那么渺小。”

此后,科恩继续尽忠于孙中山的事业以及家人,他还在中国军队中服务过。

孙中山与犹太朋友的友谊在中国也影响深远。

二战前夕,随着德国纳粹在欧洲大陆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孤立无援的犹太难民们发现几乎无处可去,而当时的中国不顾中德关系受到影响,仍然接纳了数万名犹太人。

美籍波兰犹太人索科尔斯基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时,发表了《孙逸仙主义》一文,以作纪念,表达了他自己以及犹太人群体的感情,文中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孙博士去世后,他的人格差不多具有宗教性的意义。”

1939年3月,孙中山之子,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还提议在中国的西南边区划定犹太人特区,以保护无家可归的犹太人。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中国政府内部的广泛关注。虽然后来由于海岸被封锁,抗战十分艰苦,政府无力顾及落实此事,但是政府以及普通民众也都一直对犹太人进行真诚的帮助,这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