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揭秘神十开仓手 曾一个月练断粗钢筋 /

揭秘神十开仓手 曾一个月练断粗钢筋

聚焦>打开舱门进入返回舱

医监医保人员会做些啥

当神舟十号舱门打开后,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副主任刘建中先进入返回舱。此时他会做哪些事情呢?

据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室主任李勇枝介绍,医监医保人员要进行四项工作:首先是询问航天员身体情况,然后解开航天服,断开各种管线。随后医监医保人员帮助航天员解开束缚带,帮助航天员调整位置。最后医监医保人员要指导航天员进行重力再适应。

“这下用不着我们了!”昨日,神舟十号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返回,作为副着陆场航天员救生系统的负责人,顾伏平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的顾伏平是四川广安人,已经在戈壁滩上工作了24年,他不仅亲眼见证了神一到神十的发射,还参与了多次航天员救生活动。

在顾伏平看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副着陆场虽然是备用方案,但用不上最好,这说明中国的载人航天返回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神一到神十

开关飞船舱门均为同一人

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返回舱着陆之后,第一个冲上去的是身穿橙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但他留给观众的却只是一个背影。

顾伏平介绍,这位“开舱手”名叫李涛,来自我国目前唯一一支航天测控回收部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模拟返回舱的门闩跟真实的返回舱是一样的,是很粗的一根钢筋,那个钢闩一个月之内居然被他练断了。”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给神舟飞船关舱门的也是他,而且从神一开始,这项工作就一直没换过人。”顾伏平介绍说,因为返回舱的舱门构造特殊,需要用专用工具来开启,“其实就是一个扳手,不过是量化扳手,关闭舱门的时候,扳手扳到了什么位置,用了多大力度,这些都是有记录的。但为了万无一失,开关舱门都用了同一个人,不管量化扳手有多精确,只有最后一个关舱门的人,他的身体和肌肉记忆最可靠。”

开启返回舱舱门,最重要的不是解锁,而是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平衡舱内外气压不能快也不能慢。若是太快,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要是太慢,则会耽误航天员的出舱时间,“听说他还用高压锅模拟返回舱气压环境,反复练习开舱门,用坏的高压锅就有三四个。”

解码开舱手

首个跳下直升机的不是他

在很多报道的描述中,这位“神舟第一开舱手”总是第一个跳下直升机。然而,清楚内情的顾伏平却笑着说:“其实他应该是第三个。”

在主着陆场,当搜救直升机上搭载的搜救设备收到了返回舱发来的信号后,信号源的经纬度会被迅速标绘出来。而当目视发现返回舱时,直升机还悬停在空中,就会有一名搜救队员以低空跳伞的方式,跳出直升机,直奔预定落点,但他并不靠近飞船,只是确定缓冲主伞是否与返回舱脱离。如果没有脱离,这名队员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砍断伞绳,以免主伞在大风吹拂下,带着返回舱翻滚起来,给航天员造成伤害。

“直升机到达预定落点附近后,会有第二个人绳降到地面上,而且他的打扮比较特殊,穿的是防化服。”顾伏平解释道,“尽管现在的搜救应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已经非常准确了,但万一返回舱落到了山沟沟里边,找不到信号怎么办?后来想到的方法是,在返回舱的底部放置了一个40公斤重的伽马放射源,这样一来,无论返回舱落在什么地方,放射源都是很稳定的,检测起来也非常快。”

为不让放射源伤害到后来的搜救人员,第二个人必须在短时间内赶到返回舱旁边,遮蔽放射源,然后检测反推火箭燃料无水肼是否有残留,并报告搜救指挥。“确定没有放射源和燃料残留之后,直升机才会降落到地面,开舱的人这时候才第三个跳出直升机,执行开启舱门的任务。”顾伏平说。

救援很给力

5名医生服务3位航天员

顾伏平1989年就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如今已经是解放军513医院的外科主任,因为医术精湛,一帮川渝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顾一刀”。

从神五首次载人开始,顾伏平就成为了副着陆场的航天员救生系统的负责人,主要负责零高度和飞船上升段的航天员救援工作,“作为513医院航天员病房的负责人,这次我还专门抽调了5名医生,专门为三位航天员服务。”

尽管在这六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副着陆场都没有启用,但多次参加救援演练,也给顾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作为四子王旗主着陆场之外的副着陆场,但我们的准备一点也不马虎。你们在电视上看到我们坐直升机,肯定觉得好舒服,不过你坐过直升机就知道了,头顶就是轰鸣的发动机,机舱里一般都是五十几摄氏度,颠簸起来比晕车还老火,这样飞上两个小时,你还觉得舒服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