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印媒热炒中国入侵 称士兵被中方打死 /

印媒热炒中国入侵 称士兵被中方打死

印度媒体上,如果要排列哪个题材在涉及中印关系的报道中出现率最高,那一定非“中国军队‘入侵’”莫属。印度一家媒体曾报道称印藏边界警察部队的士兵在与中国“入侵”的士兵交火中被“打死”,但是最终人们发现这个士兵并非被中国士兵打死,而是因为冻伤而死。

原文配图:今年4月以来,印度媒体连续炒作中国军队“入侵”新闻。

“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报道16.2%属于积极信息,消极报道只占1%;而印度媒体涉华报道9.5%为消极,4.2%是积极报道……”近日,有中国媒体针对中印媒体的相互报道,调研并发布了这样一组数字。

“谢天谢地,虽然印度对华负面报道的比例比起中国对印度负面报道1%要高出不少,但它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印度媒体人考尔小姐说道。她在日前出席由印度观察家基金会与中国媒体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印媒体对话”上发出如是感慨。

正当本报记者在思考为什么感觉印度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似乎比“9.5%”高得多时,来自被一些中国人誉为印度“最反华报纸”《印度时报》的记者阿绍克·马利克“抢先”进行了一番解读。“虽然印度媒体对华报道中积极的和中性将近90%,但是它们大多被放在报纸的不显著版面,而消极报道比例不多,但却总是占据印度报纸头版,因为媒体要取悦市场和读者。”他说。

边界“入侵”报道率最高

马利克的这番话让本报记者想到2009年印度媒体集体“对华宣战”报道以及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有关中国军队层出不穷的“入侵”新闻。

资料图:在中印边界站岗的中印士兵。

在印度媒体上,如果要排列哪个题材在涉及中印关系的报道中出现率最高,那一定非“中国军队‘入侵’”莫属。或许正是印度媒体的涉华报道比较多地集中在边界问题,而印度官方的立场多半与中国不同,从而成为中国人认为印度媒体报道比较负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2009年8月至9月间,狂热的印度媒体便是通过不断刊登中国军队深夜“入侵”和军队集结消息,制造了一波“中国威胁论”。那段时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家主流英文媒体发布新的有关中国军队“入侵”印度的所谓“独家爆料”,随后这则新闻便会被各个英文媒体转载。

而今年4月以来被印度媒体吵翻的关于中国军队“入侵”新闻,其手法与那次颇为相似。不过,虽然都是谈及中国军队“入侵”印度,印度媒体上所挖掘出来的中国“入侵”方式却在不断翻新:建立帐篷、拆走监视仪、骑马越界、伐木占地……为了使报道更有“说服力”,报纸上还配有大幅颇具渲染力的照片,印度 Times Now电视台最近甚至首次播出了关于中国军队“入侵”的长达5分钟的纪录片。如果说以往印度媒体关于中国军队“入侵”的报道频率是每几个月一次,那么现在已经几乎达到至少每周一次的地步。

“你是否注意到印度在媒体上有关中国军队‘入侵’的新闻总是在周一的报端上出现?”在对话会之外的闲聊中,有着30年传媒从业经历的马诺伊·乔希向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常每到周末,印度媒体就会面临‘信息荒’,为此他们需要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如果这个稿子是由通讯社发出,那么其采用率将可能会非常高,因为有关中国军队‘入侵’的新闻可以赚足读者眼球”。

不过,仅仅把印度媒体关于中国军队的“入侵”报道归结为市场因素似乎也有点过于简单。事实上多位印度朋友曾经告诉过本报,在中国军队“入侵”新闻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此类“入侵”新闻大多从未透露确切的消息来源,不少新闻据说就是来自“经过加工的故事”。这其中军方及其情报机构可能就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至于说为什么喜欢以“边界入侵”作为炒作话题,记者也曾经与印度专家进行过多次探讨。据这些专家介绍“由于中印边界并没有明确勘界,因此两国军人间出现误入对方认定的边界几率很高。虽然中印之间在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但有关信息并不透明。而印度媒体是自由的,它们当然可以对此进行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报道反映了印度公众对边界问题知情的渴望。直到中印之间就实际控制线以及边界问题解决之前,那种有关中国‘入侵’的话题会在印度媒体上不断被提起”。

印度对华“担忧”情绪偏重

在媒体对话会中,令人印象颇深的就是印方多位代表谈论的印度媒体报道的一种倾向——负面主义。“中国媒体基本上属于国家,而印度99%的媒体属于私人控制。因此印度媒体与西方媒体一样,负面主义是一种倾向,它要求记者的报道对政府所做的一切进行审视和反对。”

记得几年前,就在印度政府批评印度媒体有关中国“入侵”报道“毫无根据”时,印度鹰派专家切拉尼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责印度政府对于中印边境的状况采取了“捂盖子”的方式,“由于数位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对于印度媒体有关解放军中印边境入侵的报道表示反对,有关信息源被堵住,于是报纸和电视台有关的报道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减少了在边界的入侵次数,而仅仅是由于印度媒体没有多少信息去报道”。

至于选择性新闻报道,更是印度媒体的通病。如果经常看印度电视就会发现,在印度英文电视节目中,关于国际问题的报道不外乎这三方面:印巴争执、中印冲突与竞争以及印美战略关系。假如一个观众只看电视而不读报纸,那么他对印度外交政策与国际问题的了解估计也就止于此。

观察印度媒体对华报道,会发现其所侧重的内容大多偏向于中印边界安全战略与外交问题。此外中国经济也是一个常见话题。印度著名战略专家拉贾·莫汉在中印媒体对话会上曾经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印度对于中国崛起表现出来的五种情绪:第一种是钦佩中国短时期内改变了自身地位;第二种是认为中印两国可以共同崛起,并且重新定义国际体系;第三种情绪是表示应该向中国学习;第四种是应该利用中国这个商机发财;第五种是感觉恐惧,担心中国的进步会导致军事力量发展。上述五种情绪虽然都可以在印度媒体上有所反映,但是那些吸引人们目光并且以浓墨渲染的还是第五种情绪,即对中国的恐惧与担忧。

资料图:在中印边界巡逻的印度士兵。

语言障碍与缺乏常识

其实,不仅仅是负面主义和选择性在影响着印度媒体对华报道,语言障碍以及缺乏常识也常常造成印度对华报道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一位印度记者曾经给笔者讲过一个几年前在印度发生的事情。当时一家印度通讯社记者从拉达克发出信息说,有个印藏边界警察部队的士兵在与中国“入侵”的士兵交火中被“打死”。这件事情立刻被全印度各种语言媒体转发,但是最终人们发现这个士兵并非被中国士兵打死,而是因为冻伤而死。

在对于印度关于中国军队“越界”的许多报道中,也经常会产生令人匪夷所思的描述。印度资深记者哈里什·昌多拉在2009年那次印度集体反华事件后发表的一篇反思中国“入侵”报道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国军人跨越边界的时候,我们本应该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一家印度报纸援引一个印度村民的话说‘他看见中国人在西藏修建的道路,中国士兵正在向他们走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从山脊的最高处才能看见这些,而这个把印度和中国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从印度这边如果能看到中国的公路那绝对是一种想象。”

“尽管目前中印媒体对于彼此的报道都有不准确和比较负面的倾向,但是问题并非都是媒体造成的,媒体有时不过是把问题夸大。因此媒体在中印关系中的责任不应被放大”——这是中印媒体人的共同看法。即便如此,双方也都在强调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不过,印度媒体人所强调的责任更多体现在记者的职业道德方面。马诺伊·乔希表示,“我们不能以中印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作为报道不准确的一个借口,作为一个记者,不编造新闻,尊重事实,尊重价值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乔希随手拿起手边的一份中国报纸,“刚才有个中国专家问我这份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有关传美国要在印度建立基地的新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看到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新闻来源,结果发现它是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所以我们不能只谴责中国媒体。这件事情充分体现出,在引用消息时一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误解。”

资料图:印度士兵在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巡逻。

资料图:在藏南地区巡逻的印度士兵。

资料图:中印边界的中国士兵。

资料图:中印边境地区巡逻的中国巡逻队。

资料图:印媒发布的照片显示,中国军人打出英文横幅劝印军后撤。

资料图:横幅上写“你们已跨过边界,请撤回”。

资料图:印度边防士兵在高原上执行任务。

资料图:印度边境山地部队巡逻途中休息。

资料图:正在瞄准的印军士兵。

资料图: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巡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