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上海自贸区:中国改革2.0起步 美得不真实 /

上海自贸区:中国改革2.0起步 美得不真实

被称为中国总理李克强“孩子”的上海自贸区终于传出消息将在9月29日正式挂牌。这标志着中国即将重新踏上“开放促改革”之路。从履新之初到现在,李克强的一系列经济部署都在围绕“改革释放红利”展开,上海自贸区更被看作是李克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透过上海这一橱窗,各界人士正拭目以待,“李克强经济学”如何发挥作用将中国从硬着陆的风险中拯救出来。

内外压力催生上海自贸区

新一届政府上任不过半年,就快马加鞭“催生”上海自贸区,李克强甚至因为有人反对该计划而拍桌子发火。观察人士称,中国急于推进上海自贸区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内外两层压力直接相关。

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的12年间,“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是,人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也在飞速上涨,彼时不过1,000美元的人均GDP,今年有望接近7,000美元,低成本竞争优势已是历史。在这一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加强创新能力,本该是宏观政策的不二选项。

美国虽说一直在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其资金更多流向了创新活力足、成长性强、回报率高的新兴产业,舍“短”取“长”。创新活力十足的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矿采技术、社交网络等领域,高度依赖高效、透明、平等的投资准入体系,换言之,可贸易的服务正在取代可贸易的货物的主体地位。

近两三年,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断拓展,亚太国家纷纷入局。如果说在加入WTO的12年间,中国连续夺魁,但现在卫冕冠军时突然发现,从下一届开始,比赛的规则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投资规则取代了贸易规则。在这方面,美国人更为擅长。

“老二”的困局因此凸显。后退一步,已难觅低成本竞争捷径。前进一步,入围TPP,则意味着接受投资平等的准则,给予民资、外资与国资相同的平等地位。更进一步,则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要让位于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由市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尽可能减少资源错配带来的种种扭曲。

问题是,原有投资审批体制所带来的资源错配,已经培育了例如超级国企这类的特殊集团。正如李克强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意识到,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方能维系这一庞大经济体的健康运转。仿效当年入围WTO,重新踏上“开放促改革”之路,成为中央政府的选项。

金改在路上 银行忙换牌

上海自贸区揭牌进入读秒阶段,相关细则也已经呼之欲出。据《中国证券报》报道,9月29日,上海市政府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上海自贸区首批改革政策细则。上海自贸区总体细则将有98项政策试点。自贸区挂牌时将公布首批55项,其余43项将在年底前出台。首批细则围绕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方案涉及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扩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近几日来,金融机构更是纷纷忙着换牌。中国工商银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已悄然改称为“上海市自由贸易区支行”。不仅如此,还有上海浦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8家中资银行申请在上海自贸区设点。此外,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也拟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银行网点。

金融改革被认为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最大看点,也是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动力。

中信证券的相关研究报告认为,离岸金融很可能成为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离岸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和产品相对较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比较目前国际上其他自由贸易区(如香港)的建设,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差距可能是最大的,而金融方面的滞后会给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有助于克服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金融短板,也有助于为全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而从长期看,上海自贸区有可能会建设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离岸金融中心。

作为政策风向标的股票市场,自贸区概念股更是展开新一轮凌厉上攻。自贸区概念龙头股的外高桥,自8月30日复牌以来连续11次一字涨停,随后成交量开始放出,但股价仍然节节攀升,周二(24日)更是被近1.5万手的大单封住涨停,对这一重大改革措施做出了回应。

蓝图太美 不像真的?

自贸区所需的“自由度”包括了“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服务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这六大自由触动的不仅仅是利益,还有宏观层面的短期阵痛,这需要走对后面的每一步。在诸多分析人士眼里,上海自贸区的蓝图看起来非常美,但就是因为太美,所以有些不像真的,也难以实施,接下来两三年之内势必会面临很多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前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为打造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一个积极的模板,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权力要做很大让步。他认为,自贸区要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一个手术台,要深入去解剖这个体制的弊端,找到正确的出路。在自贸区拟议中的负面清单管理、减少行政干预之际,对于企业而言,则是真正进入了“炼钢炉”。

不过,最大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可能还是金融的开放改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一定会有一批银行在自贸区开展经营,银行的离岸业务会得到发展,这会涉及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上海自贸区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离岸与在岸资金的管道问题。换句话说,自贸区里面资金怎么流到在岸市场,在岸市场的资金如何流到自贸区内。如果管控得不好,很容易出现金融风险甚至是危机。

“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在进行国内金融改革,同时进行资本账户改革的过程中,60%的国家都出现了国内金融的危机,在风险的管控方面,也应该更加注意。”刘利刚说。

但不管怎样,改革总得有股闯劲。刘煜辉、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都建议先行先试,先干起来再说。包括开发创新金融产品、设立分支机构等等。只要按照国际规则,法律不反对的,一切都可以做、可以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