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官场“文革”引震荡 习近平亲自操刀 /

官场“文革”引震荡 习近平亲自操刀

北京时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耗时四天半亲自坐镇督导,而且再次高规格提到“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中共历来当做防身治病的法宝和武器。受到毛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很自然地将习近平的此次动真格举动当做是在重走“文革”的老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主管宣传的刘云山也响应总书记号召,在2013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进一步深化。但有深谙中共政情的评论人士认为,习近平抱持着理想主义的信念,试图围绕官场文化来一次破釜沉舟的大革命,以破除长期以来官场文化的弊疾,真正达到扫旧立新风的目的,但也不可低估官场的反弹力度。

既然是大革命,就有“怎么革命”和“革谁的命”的问题。按照官方媒体向外传的会议精神以及河北省委常委之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此次官场文化大革命的实现方式和目的可见一斑。在方式上,首先是中央督导组征集意见,其次是官员自己写检查找问题,最后是省委常委们一对一谈心交心。经过群众提、自己找,代表提“三堂会诊”,有常委表示对存在“四风”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聚焦。再加上习近平针对的对象是官员,更确切地说是高官,而且控制在小范围内,让官员亮丑揭短不仅不会引起民意反弹,更可以给民间的仇官情绪一个出口,所以一系列做法更容易推行下去。在目的上,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要讲真话,就要刺刀见红,不能走过场。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不再藏着捏着,同时要敢于对上级提出批评意见。以点带面来看,习近平理想中的官场文化,期待通过大革命达到的目的,不仅需要将现时的官场彻底改造,更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游戏规则。

习近平与河北书记、省长谈心

官场文化的破与立

中国官场文化之精髓,大半纠葛在等级上。官场以等级尊卑为规则,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无师自通耍起了官腔,说话做事官味十足。民众的刻板印象是,官员走到哪里,必定是前呼后拥,旌旗节钺,鸣锣开道。尤其是在小城市里,一些市级官员到县城走访,县里的大小官员们早早就做好万全准备,恭候市领导大驾光临。原本是到县城做考察,却成了一次次风光无限、尽享权力荣耀的表演。正如河北省委常委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自己有时调研就像演一部下基层电视剧,事先有脚本,事中有导演,事后露露脸,自己就是一个演员。”《南方周末》曾详细披露过一个官员面对迎来送往官场文化的疲态和不满。2011年,北京大学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也曾揭露了基层官场14种生态,其中就包括对皇权的顶礼膜拜、悖逆“一把手”就是死路一条,当然也包括送礼、吃喝、疏通关系等官场特色。

中国官场生态之所以能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文化,一方面是历史积淀的传承和影响,同时也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与现实经验结合的产物。提到中国官场,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文山会海,极尽排场和奢华的饭局,各种迎来送往。事实上,从习近平十八大后上台不足一个月提出的八项规定所涉内容中,就可以粗略地总结出中国官场和党内存在的问题,比如八项规定要求: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精简会议、减少交通管制、不封路、不清场闭馆、压缩新闻报道的字数和时长等。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官场存在问题在前,解决问题的规定才会如此急迫地被提出,各个击破的意味明显。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第二步,关键的一步是能不能解决问题。这就关系到了官场文化的破与立。毛时代的文化大革命,掀起容易,只需要一张文革大字报,只需要拉出一个类似《海瑞罢官》的典型即可。破四旧也容易,只需要动员一批群情激奋的红卫兵,让他们循着“造反有理”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发动他们去“破坏旧世界”,砸庙宇、抄知识分子、资本家和地主的家,想方设法寻出一些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东西来。同样地,习近平作为中共红二代,又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的成分,所以他力图彻底改观官场文化,砸烂陈旧的官场障碍,在任期内做出切实的政绩,是毋庸置疑值得称道的。但是如何破?破了之后又如何立?从习近平上台至今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他一方面打贪腐,一方面加强党内整风运动的开展,前者基本得到了肯定,后者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尤其是当前习近平亲自坐镇督导,“胁迫”官员们揭短亮丑,这样的做法看上去雷厉风行,但很容易给外界带来“引蛇出洞”、“秋后算账”的臆测。毕竟,这样的情况,在毛时代已经有过前车之鉴。

官场没有“言论自由”?

作为开先河的河北省,被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官员们主要围绕四风问题做文章,但并未达到习近平期待的刺刀见红的效果。习近平动真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能迅速在各个舆论场引起震荡,是因为与人们的惯常思维向悖。在大多数人看来,官场中人是最没有“言论自由”的群体。官场有官场的游戏规则,身在其中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说假话,甚至要把说假话、空话、套话当成一个习惯。民间比较有趣和形象的一个说法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薄熙来落马前,王立军作为其心腹且官至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薄熙来却可以随意对其辱骂甚至扇耳光,只因为王立军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真话”。毛泽东时代,林彪之所以能迅速上位成为毛泽东中意的接班人,也与其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分不开。

而习近平理想中的官场文化中,不仅没有这些“杂质”,还要形成敢于纳谏、敢于互相批评的清明氛围。上级不能总想着当老好人,要给下级提出批评意见。下级也不能畏畏缩缩、毕恭毕敬、熘须拍马,也要敢于并善于向“一把手”纳谏。从河北省委常委这次的批评与互相批评来看,虽然镜头前个个能保持相对的镇定自若,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后续披露的细节来看,该脸红的脸红,该出汗的出汗,为了使对照检查像自己、有深度,多数同志数易其稿,最多的修改29稿。有官员感慨,自己越写越深入,越写越出汗,几次想流泪,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怎么变得这样?但写完了就全身轻松了许多,真是先痛后快。

诸如此类的细节,可以说是官员们面对习近平的“紧张”,也间接说明以往的民主生活会并未在真正践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习近平上台后三令五申提到的这一要求,在地方践行的过程中出了岔子,要么只是停留在红头文件中,要么干脆集体无意识。所以,习近平此次亲自督导,为的就是改变这种没有“言论自由”的好人主义。不过,因为习近平与河北省委常委之间存在的特殊的供求关系,即习近平希望听到真话,发现真问题,但与会众官员极有可能是抱着完成任务和交差的心理预设而来。两者出现的偏差,或将直接导致最终的成效之如何。此前接近中共高层的消息人士也向多维新闻透露,正是因为整风运动在省级层面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境地,所以习近平才亲自出马,意在传递出对整风运动的重视,不想让批评与自我批评停留在纸面上,并进一步“胁迫”其他中央常委和地方常委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到实处。

虽然中共主流媒体都在习近平的实干上做文章,但民间更多的担心是此举又会流于形式,最终踏石无印、抓铁无痕。也有人揣测,习近平重拾毛时代的斗争思维究竟意欲何为?是真的认为此举有效还是另有他图?就拿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讲,河北省委常委的这次公开互批,是在习近平亲自督导下进行的,来得太突然。其他省份呢?如果没有中央常委亲临现场,地方常委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效果论出发,即便开展了,会前是否已经有过通气会,会上是否避重就轻走过场,会后是否进行新一轮公关,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习近平可以循着理想主义勾画出一个官场文化的理想图景,但真正让这一图景从理想走入现实的,是群臣百官。更何况,要想根治官场文化顽疾,也少不了群众监督,保持自下而上监督通道的顺畅,让更多的民间意见得以流动和接纳,远比官员这一利益共同体之间的互相揭短效果好。

要想从根本上改观当前的官场文化,不是靠几场民主生活会,或是镜头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让官员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习近平之所以心怀理想主义愿景,就是一种作为红二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但很多官员习惯了升官发财,忘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习惯了颐指气使、大腹便便,忘记了党旗下的宣言。中国共产党是拥有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习近平可以忧虑:为什么这么多的党员干部却做不成事?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警告:既然基数如此庞大,就不愁找不到贤能官员,不妨取精华去糟粕。这也不失一种有效且直接的策略。在大张旗鼓发动官场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官场的反弹。毕竟,让官员撕开面具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次刮骨疗伤的大动作,提前做好官场反弹的预防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