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解放军基地坐落大漠 藏大批先进战机 /

解放军基地坐落大漠 藏大批先进战机

这里是沙漠的深处,这里有一片令人惊叹的绿洲,这里有一群甘当天梯托举战鹰翱翔的勇士。

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磨砺了他们敢于牺牲、克服困难的勇气;弱水河畔的胡杨赋予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就是空军某基地一区飞行试验团机务大队的官兵。

原文配图:从机库牵引飞机到停机坪。

几十年来,一代代机务官兵冒风沙、战严寒、斗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先后保障飞行5500多场次、10万多架次,完成过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蘑菇云取样、航空航天器校飞、无人靶机定型试飞等1600多项科研试验任务的机务保障工作,多次被空军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大队”。

近几来,为适应部队职能任务需求,该团飞机几经更换,形成了新老机并存、多机种混编的局面。对一个保障多机型的机务大队来说,机型差异带来的维修理念、保障模式、保障程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给保障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为解决好这些矛盾问题,该大队不断传承和发扬“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优良作风,落实制度规定,充实完善故障预防措施,发挥机务指挥中心功能,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了组织指挥与维修管理“一体化”目标。

资料图:从机库牵引飞机到停机坪。

深秋的一天,笔者随该大队官兵进场,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他们最平常的一次保障工作。

这是一个寒冷又忙碌的早晨

凌晨六点,大漠深处的军营还掩映在夜色中。机务大队各中队宿舍的灯光,照得营院逐渐亮了起来。

起床、整理内务、洗漱、整理进场资料,机务官兵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二中队指导员卢瑞已在营院走了一圈,迎面扑来的冷风,让他不由得打了几个哆嗦,赶紧让值日员通知进场官兵多加件衣服。

“嘟……”一声哨音,进场机务官兵整装跑出宿舍楼,迅速登上牵引车出发了。

深秋的大漠早晚温差有十几度,尽管天气晴朗,可一阵阵寒意让笔者举相机的手都麻木了。官兵也冷得直搓手,在牵引车上,他们背贴着背,靠的更紧了。

三级军士长曹建军是机务大队二中队某型歼击机的代理机械师。笔者见到他时,他的飞机刚刚牵引到起飞线。打开牵引车与飞机牵引杆连接,将飞机停到位,多年养成的习惯使他的动作连贯而敏捷。

各型战机陆续牵引到位。机场的风冷得有些恼人,工作的时候,官兵们不由得会用手捂一捂耳朵。迎着朝霞,机翼下的他们沐浴在阳光里,沉醉在忙碌的飞行检查准备中。

这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

机场周边的植被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沙石,一起风,沙石就扑向跑道,往往是前一天刚刚清扫完道面,第二天就沙石满地。为防止飞机滑行时吸入沙石,官兵们完成飞行前检查准备后,各机组人员一字排开,通过地毯式搜索,仔细清除起飞线上的沙石。

都说机务兵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没有严谨细致的作风是胜任不了这份工作的。

在曹建军眼里,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根保险丝,都是决定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他告诉笔者:“我现在还必须像新兵一样,每一步程序、每一项检查,都要拿着《维护规程》对照进行。”不是他记不住工作流程,而是他深知,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飞机带隐患上天。事实上,他对《维护规程》早已烂熟于心。有一次,飞机液压导管需要拆装,机械员将调整间隙调到3毫米,曹建军一看就立刻指出,间隙应该调整到4毫米,还说出了这个间隙规定在《维护规程》中的哪一页,多少条,让在场人员佩服不已。

从机械员到机械师,曹建军维护飞机始终精心认真、一丝不苟。前不久,飞机进行联合收放,表面看,收放动作都很正常,可他察觉到主起落架轮舱盖放下时,速度比以往慢了一点,后经认真检查发现,主起落架轮舱盖收放协调钢索有断丝。如果在空中协调钢索断开,将导致轮舱盖无法工作,主起落架放不下来,严重威胁飞行安全。

该团副团长陈焕银这样评价曹建军:“他维护的飞机我放心,这么多年,飞机在空中从没有发生过机械故障,这是确保我能够完成打弹试验任务的重要原因。”陈副团长是该团公认的“打弹大王”,今天曹建军维护的飞机,就是给他准备的。曹建军带机组成员报告完飞机准备情况后,陈副团长笑着对笔者说:“我这个‘打弹大王’离不了他这个‘保障大王’。”

机场沿线空地的沙石堆里,长着一种叫骆驼刺的植物,远远望去,灰蓬蓬的,成团成堆,毫不起眼。但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冒着风沙,耐着饥渴,历经大漠四季的轮回,依旧蓬勃。机务官兵们说,自己就如同这骆驼刺。

轰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不绝于耳,一架架战鹰腾空而起。机翼下,机务官兵整齐列队,注目、凝视。在他们眼里,飞机是有生命的,他们对飞机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

飞机上天,曹建军才能和战友回饭堂匆匆吃个早饭。吃完饭,紧接着又要赶到停机坪等待飞机降落。

资料图:基地解放军战机进行起飞前准备。

大约40分钟后,飞机一架接一架返航,滑回起飞线。曹建军指挥飞机停好后,立即跑去迎接飞行员下飞机。得知飞机飞行情况良好,他脸上紧张的表情才有所放松。他说,飞机从起飞到降落,自己的心始终就没落过地。每天如此,每个架次如此。

曹建军和战友们又迅速投入了新一轮的飞行准备当中。充填加挂、爬进气道、检查起落架等工作再一次从头开始。同样的部位、重复的检查,笔者不禁都觉得有些枯燥,但机务大队长王洪波严肃地说:“机务维护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但各型飞机的维护流程绝不能随意改动。这些流程规定都是空军一代又一代机务工作者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都是战友们的心血。”

第二批飞机上天后,曹建军和战友依然没有休息,而是在起飞线边上坐了下来,在地上比划着什么。笔者凑了过去,原来他们正在交流保障经验。说起保障经验,应该没有比曹建军更具“权威”的人了,但他却很少发言,只静静地听,偶尔才发表不同见解。他说在工作实践中相互交流比在书本上学习来得快,也更灵活。

中午时分,两个批次飞行结束,第三批飞机起飞后,为不影响下午的飞行准备,曹建军和战友才到休息室休息。紧张忙碌了一上午,他们很快在排椅上睡着了。

“大漠苦,每天要吃二两土,春秋流鼻血,冬季难出屋。”这是大漠机务工作的真实写照。这里常年气候干燥,风沙大,地表气温夏季高达摄氏60℃,冬季则能降到摄氏零下40℃。

2005年,曹建军跟随当时该大队新装备的飞机,主动放弃老部队相对优越的条件,来到了这里。从此,便立志要在沙漠干一番事业。

“不把职责和重任担在肩上,就永远干不好机务工作。”曹建军经常对战友这样说。他通过深钻业务理论,不断探索机务保障新方法、新思路,取得了一套应对沙尘天气的维护经验方法。从事机务工作19年来,先后安全保障飞行1851架次、1510小时,排除各类故障隐患312起。

“与解刀、抹布相伴,与故障、隐患斗争。”是曹建军的座右铭,也是机务大队所有官兵的座右铭。

随着新机陆续列装部队,不少战友已成为新机型保障的领头羊。而曹建军还一如既往地维护着他的老机型。他告诉笔者,从内心来说,自己虽然也很想保障新机型,但一想到责任和使命,便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清楚知道,老机的完好对于有效完成当前试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下午,曹建军和他的机组维护的飞机再次滑回起飞线。

飞行员反映,飞机左发排气温度表不指示。曹建军的头皮顿时有些发麻。当然故障可能出在特设专业,但作为负责整架飞机的机械师,他认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的飞行任务还没有结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观察完发动机,又去查看温度表传感器……“飞机左发四号热电偶传感器烧裂了。”曹建军拿着手电筒在飞机尾喷口照了许久,终于下了最后认定。特设员拆下热电偶传感器一看,果然出了问题。故障排除了,下午的飞行任务顺利进行。

当一天的保障工作结束,太阳已渐渐西下。机务兵们说,如果是跨昼夜飞行,晚上12点多才能回去,为了完成飞行保障任务,周末也常常要进行飞机机械日维护。

牵引车上,机务兵望着宁静的天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在享受着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资料图:机械师向飞行员报告飞机准备情况。

资料图:解放军战机就位。

资料图:飞机温度表不指示,机务人员加紧排除故障。

资料图:基地人员进行充填加挂。

资料图:基地人员进行机务准备。

资料图:基地解放军官兵团结协作。

资料图:基地飞行员接收飞机。

资料图:飞机温度表不指示,机械师与战友检测故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