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30来岁的“过来人” 成“中国三明治” /

30来岁的“过来人” 成“中国三明治”

“三明治一代”源自美国,指三、四十岁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状态像上下受压的三明治。

初遇“中国三明治”(China30s),是因为一篇朋友在微信上转发这个网站发表的文章,《爸爸去哪儿?爸爸陪你读绘本》,转发者为60年代生人。

对网站名字好奇,登录浏览,发现它是由30岁上下这个特定群体成员为这个特定群体而建的网站,“是一个倡导30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的公共平台,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化故事传播平台。”

不属于三明治一代,本可事不关己,去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地方溜达。但曾经的“30岁上下”年月的记忆犹新,觉得后生可畏可敬,但且细看。

与众不同

“中国三明治”颇具新意,独树一帜,很难熨贴地归入现成的类别。网页设计简洁,但内容丰富,头条特写、“三明治访谈”、“创业”、“育儿/家庭”、“个人规划”、“公益/生活”、“故乡/他城”等栏目,加上不时更新的小调查和线下活动预告、报道,营造出一个精彩的社区。

初步印象: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人和事,真情实感,平和随意的姿态,信息量极大。

只是,假如想在这轴不断展开的画卷上找寻乌云、阴霾、雷雨、风暴、罪与罚、善与恶的殊死搏斗、尔虞我诈、穷凶极恶、贪污腐败、贫富悬殊、社会紧张、人格扭曲等等,就很困难。

这是否因为三明治们的前辈承担了更多的阴暗、不公、艰辛?

开篇寄语中如此定义“三明治”:1975-85年之间出生的一批人,“包括我们自己”,因为这群人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时,年龄在30岁上下;关注这批人,是因为他们“正是中国社会未来10年的中坚力量”。

李梓新在开篇辞中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经历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使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了不同于60后,不同于1970-75出生的人,也不同于85后的“群体特性”。

他着重指出的“中国三明治一代”传承(保持)了勤劳的品质,与85后的“责任感涣散、无根无力感强烈”或“官二代、富二代”群体特色对比鲜明。在一则招募告示里,这个群体还被称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群体。

但是,勤劳的“中国三明治”面对的却是机会大都被比他们年长的人掌握,“只能从时势的缝隙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做着“有趣而有意义的事业”,生活“远未达到富足”,不甘心安逸,“在一个不确定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

“所以,这个网站......或许就像一门行为艺术,我们每个人每天在行动着,然后书写记录下来。这会是属于中国社会个人生活的一部断代史。而通过写作+行动,会成为中国的三明治们寻求自己精神世界治愈的重要方式。”

如此开篇文字,不知为何令人联想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位知名文人的感概:时间开始了!

可是,时间并不是在某位在世者指定的片刻开始或终结的。用夸张手法表达的心境,折射出言者的时代感。

那么,“中国三明治”网的记录果真能构成“中国社会个人生活的一部断代史”吗?还是说只是这一个特定群体目睹的、经历的一个片断呢?

前辈和晚辈

三明治一代确实源于美国,指“上有老、下有小”的三、四十岁那群人。李梓新和他的伙伴们很聪明地为1975-85出生的中国人抢注了这个概念的中国版。

其实,三明治状态并不独独钟情于“现在三十岁上下的中国人”;1955-65、1966-76年出生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曾有过甚至仍在体验这个状态,1986-96及以后年份出生的人,将来某个时候也会遭遇这种状态,无论狭义还是广义。

创办者所言“三十岁上下,感受到来自事业、发展、生活、家庭等多层次压力,同时又试图保留自身理想的一群人”,任何一个时间截面都存在。

通过在网站上互动和分享来帮助三明治人“三十明志”,“生活创新”,确实是这个时代和这个群体的创意。

中国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从“立”到“不惑”之间的过程,集中在一个信息平台上交流、分享、传播,可以说是这群特定的“中国三明治人”的创新。

但如果说“三明治一代是第一代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中国人”,相信会招致已经被排除在外的其他年龄段中国人的异议。

问题在于“第一”这两个字。

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不乏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中国人,1976年文革结束后,潮涌般出现的“伤痕文学”中也不乏这类思考和求索,思考、寻找者当时大多就是三十岁上下。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国门渐开,当年二十上下的一大批中国人也经常在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三明治人”在这个群体中营造了归属感,是否无意中也与其他群体拉开了距离,形成“你们”、“我们”之势?而无论哪个年龄段的群体,其生存环境里总归是由很多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组成。

有效期

如果说这个群体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则还需时间来证明。

但是,换一个角度,用“三明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作网站品牌,而不用更通俗的“80后”,客观上赋予了这个网站无限的有效期。

中国三明治网创办之初主体和主题确定在1975-85时段;许多年后,当这个群体再怎么削足适履也不好意思再自称三明治的时候,网站及其创办理念应该生命力依旧,仍可传给新一代三明治们。

或许也可以把它比作一列行进中的列车,相对于旅客来说,车厢是相对静止的,变换的是窗外的风景地貌。

车、人、景和时间组成的行为艺术,则在持续变化。

这些天,“中国三明治”网贴出了招聘广告,职务是“报道者”,没有薪酬,但有各种钱买不到的收获。告示里说,报道者将与中国三明治共同成长。

多问一句,成长到何时算一个阶段?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