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石油人民币”崛起:全球去美国化? /

“石油人民币”崛起:全球去美国化?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以及国内原油期货的渐行渐近,有关“石油人民币”的讨论不断升温。《全球与欧洲预测快讯》认同全球“去美国化”趋势,并宣告石油美元的终结和“石油人民币”的冉冉升起。墨西哥《每日报》也在文章《世界“去美国化”:从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币”》里称,中国为即将到来的从石油美元时代过渡到“石油人民币”时代做好准备。

为了尽量规避国际原油贸易中的外汇风险,中国必须积极投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之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推行“石油人民币”提供平台。

2013年10月,华尔街见闻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报告估算,中国10月石油进口量达到每日630万桶,超过美国的每日624万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向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规模首次超过了美国。

对于美国官方的预测,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2013年10月12日回应称,现在很难这样预测,中国2013年前三季度进口原油量增长5.4%,但他不知道美国方面的数据怎样。

尽管不同来源的统计结果并不统一,但外媒一致认为,长远来看,随着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的提高,国内石油生产明显回暖,自给率持续上升,而中国的石油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中国必然超越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致力于保护美国国家及经济安全的无党派组织“保证美国能源未来”(SAFE)近日报告,该报告提到一种西方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占全球总需求的40%。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称,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

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

中国越来越依赖国外石油,“石油人民币”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美国国防部递交国会的中国2013年军事与安全发展年报(年报)指出,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仍有疑虑,所以用庞大的外储投资能源项目不失为可行的选择。

年报估计,2011年,中国约58%的石油来自进口,保守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升至将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为四分之三。

目前中国主要由波斯湾、非洲、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石油,这些地区的进口量约占中国能耗总量的11%。

年报认为,中国政府的对外能源政策将以缓解对SLOC油路——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为目标。

2011年,约85%的中国进口石油都源自这条路线送达。中国正在兴建绕过马六甲海峡的陆地输油管,这条从缅甸西部港口Kyaukpyu到昆明的输油管将输送非洲、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东国家出口的石油。

不过,年报预计,从中国的能源需求来看,新增的输油管只能稍微缓解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

年报认为,鉴于中国向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规模很大,SLOC对中国政府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大。

能源独立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再也不现实,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变对全球市场有什么意义?

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亚洲经济与趋势问题研究学者Derek Scissors近日文章预计,这种转变可能打破石油美元的单一格局,出现“石油美元”与“石油人民币”对立的世界。

不过,只有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政府放开汇率操控时,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标价和结算货币有近40年的历史,石油美元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回流机制。产油国可以用以石油兑换的美元回流至美国国债市场,而这些债券收益一般用于投资石油资源国的基础建设和军备采购。这一体系将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游资沉淀在石油贸易中,进而减小各国货币间的摩擦强度。

然而近年来,美国接连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美元汇率持续走弱,直接推高了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交易,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在这一背景下,寻求另一种可以替代美元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尝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买家之一,与沙特、伊朗等主要产油国建立了稳定的原油贸易关系。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调整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经开始要求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方式,这种“局部尝试”的突破或许是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此外,中国有大量工业、农业产品销往全球,其中就包括与中国有原油贸易往来的国家。因此,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双边贸易往来时,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断加强人民币在石油结算中的地位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增强我国在油价上的话语权,这是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的重要前提之一。”昆仑银行金融研究室主任刘西红说。

Scotia Capital策略师Sacha Tihanyi也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将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从外交方面看,美国不可能改变全球石油生产和输油线路保护者与担保者的角色,而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加将使中国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石油欧元”还是“石油日元”,都没能撼动美元在国际原油交易中的霸主地位,非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市场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刘西红认为,以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程度来看,“石油人民币”的推行条件尚未成熟。

须知,美国创建石油美元体系时,美元早已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国内又有相对发达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包括有汇率、债券利率、证券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石油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也在同步研发上市,完全可以满足石油美元回流的要求。中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等信号有利于推行“石油人民币”,但国内资本项目还处于管制状态、金融投资产品相对匮乏等现状,无法保证产油国用人民币交易后可以将人民币高效回流至国内,加之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这些都为推行“石油人民币”增加了难度。

zerohedge指出,最重要的是,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全球市场满足自身石油需求。未来石油市场一旦发生动荡,任何动荡对中国的伤害都比美国的深。对中国而言,这是战略方面的弱点,对那些希望中国发挥全球领袖作用的人来说倒是好消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