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高估自己能力 难以体面撤出阿富汗 /

美高估自己能力 难以体面撤出阿富汗

一名阿富汗男子拿着气球走过湖边。阿富汗警察和北约士兵检查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事故现场。阿富汗地形示意图。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的结局也各有其独特因素。

1955年的阿富汗喀布尔。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上,大英帝国、苏联入侵阿富汗,结局狼狈。如今,美国领导的北约军队在阿富汗打了近13年的反恐战争后,也面临着如何体面撤出的困境。长久以来,各国媒体都不乏阿富汗是“帝国坟场”的说法。一个贫瘠弱小的高山内陆国家,为何一次次成为大国介入的对象,又让这些如匆匆过客般的外部势力,一个个在这里折戟沉沙?

战略要地

它是东西方民族迁徙的陆桥通道,是北方大国通向南亚次大陆的“锁钥”,也是南亚大国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国逐鹿欧亚大陆的缓冲带或屏障

翻开历史厚重的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富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地区事务和大国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公元前6世纪有文字记载起,阿富汗地区就频繁成为邻近民族征服的对象,或者成为古代欧亚大国扩张和争夺的地区。

如果仅考虑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大国确实没有必要对阿富汗感兴趣。阿富汗位于中亚南部,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没有出海口。有“阿富汗脊梁”之称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劈向西南,构成南北交通的屏障。它高耸险要,奇峰突起,沟壑纵横,仅有一些山口可以通行。高山因素还使阿富汗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异常寒冷。国土面积不大,人民以农牧业为生,耕地面积非常有限,粮食基本不能自给,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若与南部辽阔富庶的南亚次大陆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但是,阿富汗独特的地理位置,确实使得许多大国耐不住寂寞,可以一再无视惨痛的历史教训,一次次踏进这个高山国家,以便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战略设想。阿富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东西方民族迁徙的陆桥通道,是大国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是自中亚向南进入印度的“锁钥”。同时还有一些相互争雄的大国对阿富汗虎视眈眈。如近代以来,不断扩张的沙俄与磨枪霍霍的英印,冷战时期长期对峙的苏联与美国。阿富汗因此成为这些大国争霸的前哨或支点,或者成为他们逐鹿欧亚大陆的缓冲带或屏障。

一名阿富汗男子拿着气球走过湖边。阿富汗警察和北约士兵检查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事故现场。阿富汗地形示意图。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的结局也各有其独特因素。

一名阿富汗男子拿着气球走过湖边。

大国利益

近现代,争夺欧亚大陆的沙皇俄国与大英帝国在阿富汗迎头相撞。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事关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在第三世界的争夺,21世纪,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则不乏全球战略考量

近代时期的大英帝国,之所以三次入侵阿富汗,就是想控制阿富汗,借助阿富汗这道屏障,抵御北部沙俄咄咄逼人的南下扩张势头,保卫英属印度这颗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尤其是高大险峻的兴都库什山可以构成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天然防御屏障。要知道,自19世纪初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沙俄已经将它的边界向南推进了8万多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直抵现在阿富汗的北部边界一带。沙俄目标很明确,在南下夺取中亚和阿富汗后,直取印度洋出海口。

面对沙俄势如潮水的扩张势头,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和英属印度决定在阿富汗扶植亲英政权,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曾三次发动侵阿战争,以撑起保护英属印度及逐鹿欧亚大陆的战略缓冲带或屏障。1839年—1842年和1879年—1881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两次侵阿战争,尽管最终失败,但还是攫取了阿富汗的外交大权。英俄通过划定阿富汗边界,使得阿富汗成为两强争霸的缓冲地带。1919年,当阿富汗试图独立时,英国发动了第三次侵阿战争。

1979年底,苏联军队在一夜之间踏过边界悍然入侵阿富汗,也与阿富汗战略地位有关。当时,遏制美国在南亚和中东的战略攻势,保障中亚南部边陲的安全,防止阿富汗倒向西方怀抱,是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反观美国,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南亚地区和中东国家,是它与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区域。美国无力改变阿富汗严重依赖苏联的状况,也不希望阿富汗彻底倒向苏联的怀抱。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和西方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直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89年2月15日,当苏联从阿富汗拔出最后一只脚时,谁也不会想到,仅仅10余年过后,震惊世界“9·11”事件又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拉进阿富汗。美国及其盟友又在阿富汗进行了10余年的反恐战争。美国的直接目标是摧毁塔利班政权以及“基地”组织,报“9·11”恐怖袭击之仇,保障本国的长久安全。在摧垮塔利班和“基地”之后,美国没有立即从阿富汗撤军,不能不令人深思。美国一再声称,必须重建阿富汗,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这一点没错。饱经战乱、满身疮痍的阿富汗,太需要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了。不过,还有美国没有明言的,那就是将阿富汗作为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支点之一,保持美国在这里采取自由行动的能力。美国首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利益和全球利益,它不可能代表阿富汗的国家利益。

阿富汗警察和北约士兵检查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事故现场。

不菲代价

外国入侵虽令阿富汗难以抵挡,但无人能在阿富汗长期立足。英国在三次战争中损失数亿英镑,人员伤亡惨重;苏联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度介入阿富汗成为美国和盟友的沉重负担

阿富汗贫穷弱小,抵抗不住强国的入侵或介入,大英帝国、苏联以及美国领导的北约军队分别用数周或数月时间就打败了阿富汗本土政权。然而,这些外部势力不但未能在阿富汗长期立足,还陷入了阿富汗的泥潭当中。

英国三次侵阿战争都以军事上的失败告终。尤其是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后的撤退,对英国而言不啻为一场灾难。英国史学家珀西·塞克斯曾写道:1842年1月6日,英国“这支拥有4500名战斗人员和1.2万名随营人员的部队,从喀布尔开拔前往远在130英里外的贾拉拉巴德。人们意气消沉,毫无斗志;口粮、运输工具和刍秣(即军需草料)又缺乏,遍地白雪皑皑。随营人员无不惊恐万状。”“在风寒中风餐露宿了两天两夜……甚至最强壮的人的手足也被冻坏了,以致耗尽了他们的力量,他们已无力作战。”马克思也在《印度史编年稿》中描述了英国撤军的最后一幕:1842年1月中旬,贾拉拉巴德城墙上的哨兵们眺望到一个穿英国军服的人,褴褛不堪,骑在一匹瘦马上,马和骑者都受了重伤;这个人就是布莱顿医生……他因饥饿而濒于死亡。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损失总兵力达3万余人,战争支出1.5亿英镑。

通过第二次侵阿战争,英国夺取了阿富汗的外交特权。但是,阿富汗的反抗使得英国不敢长期停留,它很快撤出了全部军队,同时付出了2亿英镑和伤亡3000名士兵的代价。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中,阿富汗人最终击退了英国侵略者,获得了民族独立。

苏联入侵阿富汗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后,苏联很快占领了阿富汗全境,先后扶植了卡尔迈勒和纳吉布拉等傀儡政权。但是,苏联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的全民抗战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坚持近10年后,走投无路的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名苏联士兵从阿富汗撤离。苏联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先后向阿富汗派遣了90余万名士兵,其中阵亡约1.3万人,伤残约3万人。苏联每年在阿富汗的军事投入达20多亿美元,10年共耗资约150亿—200亿美元。

21世纪之初,美国对阿富汗的深度介入也难言胜利。从2001年“9·11”事件发生到当年年底,是美国及其盟友军事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阶段,此后至今是阿富汗重建阶段。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帮助阿富汗建立了西方式民主政体,还帮助阿富汗进行了军事重建。不可否认,前一阶段的军事打击取得了胜利。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基地”组织也被赶走。但是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看,10余年反恐并未能使美国更加安全,也未能构建一个和平与安定的阿富汗。塔利班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阿富汗安全角势因此每况愈下。与此同时,阿富汗重建工作步履艰难,政府治理水平低下,财政入不敷出,国家造血机能严重缺失,军队忠诚度和作战力不能与塔利班抗衡。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截至2011年,驻阿美军以及西方盟军人数已达15万余人,驻阿美军死亡人数已超1500人。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经济低迷不振,民众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军计划到2014年底前从阿富汗撤走主要作战部队,但也为是否从阿富汗完全撤出预留了时间。

阿富汗地形示意图。蔡华伟制图

多重因素

外部势力在阿富汗难以长久立足有诸多原因,战争性质、民族特点、特殊地形、经济困境以及美式民主的不服水土等因素相互交织发酵

阿富汗人骁勇善战,桀骜不驯。一旦异族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阿富汗人的反抗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直到把入侵者赶出自己的国度,这在三次反英战争和抗苏斗争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美国介入阿富汗事务与前两者入侵性质不同,但在塔利班看来,美国及其盟友也是外来占领者。自政权被推翻后,塔利班始终没有放弃把美国人赶出去的念头,不断制造条件袭击驻阿北约部队。

阿富汗独特复杂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游击战、伏击战和消耗战的长期发展,而不利于进行常规战和阵地战。阿富汗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大约4/5的地区都是崇山峻岭和高原,平原地带仅占1/5。山地主要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在地理上与邻国连成一体,许多民族跨境而居。高山峡谷地形复杂,崎岖不平,冬季大雪封山,滴水成冰,难以通行。英阿战争时期和苏联入侵时期,阿富汗游击战士就凭借这些山地神出鬼没,利用伏击战、洞穴战打得对方防不胜防,必要时又可化整为零进行隐蔽和掩护,甚至可将邻国开辟为反侵略的大后方。反过来看,外来势力虽然兵强马壮,短期内运用常规战可以轻易打垮阿富汗本土政权。但是,他们不适应在山区长期作战的环境,武器装备优势在这里也无法充分发挥,物资进出运输中更是障碍重重。因为阿富汗是内陆国,物资进出需要邻国的配合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防备对手的频繁袭击。

还可以算算经济账。阿富汗以农牧业为生,可耕地非常有限,粮食基本不能自给,和平时期也仅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半以上的发展资金需要外部援助。战乱时期,农牧业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受这种条件制约,外来势力需要源源不断地进行自我补给,还必须供养它支持的阿富汗政权。大英帝国、苏联、美国都是如此。

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的结局也各有其独特因素。从根本上讲,大英帝国和苏联的失败,是由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所决定。两者都是侵略战争,大英帝国和苏联都想把阿富汗改造成为自己的附庸,这种战争必然要遭到爱好独立与自由的阿富汗人民的顽强反抗。特别是苏联的入侵战争,这种对现代主权国家的侵犯,几乎把自己摆在了阿富汗和全世界的对立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焉有不败之理?

一个阿富汗小羊倌走过水渠。

美国介入阿富汗得到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授权。安理会第1368(2001)号、第1383(2001)号等多份决议规定,支持采取必要手段,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同时支持阿富汗重建。问题在于,这种合法介入为何也归于失败?

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雄心极度膨胀。它不仅把阿富汗,还把世界上其他不顺眼的政权都视为打击和改造的对象。2003年,美国以不实理由攻打伊拉克,导致自己在世界面前陷于不义,同时使塔利班残余在阿富汗找到了喘息之机。美国还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阿富汗重建这种政治问题的难度。它在阿富汗——这个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移植了现代西方式民主政体。然而阿富汗民族众多,部族林立,许多民众眼里只有部族首领,国家认同意识原本就很淡薄,西方式民主政体利于分权制衡,不利于稳定与和平。阿富汗究竟适合何种发展道路,最终还是应由阿富汗人民自己探索和决定。

(作者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阿富汗历史大事记

约公元前6世纪阿富汗有史文明的开端。

公元前336年—前323年古希腊亚历山大东征至阿富汗,统治了部分地区。

公元前135年—公元6世纪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侵入阿富汗地区。

7世纪中期后阿拉伯人逐步征服阿富汗。

1220年—1507年蒙古人和突厥帖木儿王朝相继统治时期。

16世纪初—18世纪中印度莫卧儿王朝、波斯萨法维王朝和乌兹别克人逐鹿时期。

1747年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建立,阿富汗近代民族国家由此开始。

1838年—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即第一次英阿战争。

1878年—1881年英国第二次入侵阿富汗,即第二次英阿战争。

1919年5月—8月阿富汗掀起民族解放战争,击败英国获得独立,即第三次英阿战争。

1930年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1930—1973)建立。这是阿富汗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9年苏联全部撤出阿富汗。

1992年—2001年阿富汗内战时期。塔利班异军突起,建立政权。

2001年美国及其盟军开始攻打阿富汗。在美国和国际社会推动下,阿富汗成立了以卡尔扎伊为首的新政府。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自2011年起从阿富汗撤军,2014年底前撤出主要作战部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