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失联事件报道记者:我过不了心里那关 /

失联事件报道记者:我过不了心里那关

对话拍者:新京报摄影记者浦峰

对话主持:新京报图片编辑田铮

【写在前面】

浦峰是参与了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报道的媒体摄影记者之一,在北京拍摄了家属焦灼等待消息的部分过程,在与图片编辑的对话当中,他说,面对家属,自己也过不了心里那关,但通过视觉语言让直白的惨烈减缓些,是保护家属,同时也是保护读者阅读感受的方式。

“这是我从业十年以来,第一次感到“恐怖”的新闻现场,同事的金属梯子在混乱中都被踩断了。”

“家属在这个事件中,是弱势群体,他们也需要媒体的帮助,我觉得正是在媒体报道的力量下,家属的很多要求逐步被采纳。”

“对于这种悲剧式的突发新闻,尽量避免二次伤害,是媒体摄影记者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

下面是与浦峰的对话,对话后是他拍的照片。

拍者网:你是什么时候到的现场?当时情况怎样?

浦峰:3月8日早上,我们部门的微信群里就在不停地更新马航失联事件信息,值班记者都被派去机场了,由于当天是周末,不是我值班,所以我和家人还是按原计划赶去参加朋友聚会,11点半左右的时候,信息增多,事情变得很严重,领导要求“全员上班”,我只好扔下路痴的老婆孩子,自己赶回家取器材,赶往丽都酒店。

12点半,我到酒店的时候,里面满是记者。狭窄的走廊里,挤满了全球的媒体,大家开玩笑说,两会的会场都空了。

下午2点多,马航在酒店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偌大的宴会厅被四五百号记者塞满了,马航中国区的工作人员匆匆发布完消息要离开时,会场乱成一片,这是我从业十年以来,第一次感到“恐怖”的新闻现场,同事的金属梯子也在混乱中都被踩断了。

第二天凌晨,在机场附近的国都饭店,马航总部来人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我的同事去了,我回家进行短暂休息,看到同事发回来的即时画面,场面也很混乱。

拍者网:一夜过后,现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浦峰:第二天早上7点,我再一次进入家属区,悲痛的家属一直在和马航的负责人交涉。哭泣声不断,过了一夜的等待,他们的情绪变得格外脆弱。

拍者网:我听说,后来,有做媒体的家属代表要求记者入场?

浦峰: 第一天抵达丽都的家属,心情都写脸上了,我守在门外,都能听到哭声。这个时候我想任何人对媒体都是抗拒的。所以大部分媒体记者也都比较克制守礼。第二天,等待了一晚的家属依然没有得到任何飞机的消息,此时他们陷入非理性状态,许多家属难掩情绪,不时的和马航负责人发生言语冲突,家属之间也会因为观点相左发生吵闹。

家属当中也有媒体从业者,就有人站出来要求媒体入场采访,主动寻求媒体的支持。我想家属在这个事件上,是弱势群体,他们也需要媒体的帮助,我觉得正是在媒体的报道压力下,家属的很多要求在逐步被采纳。

拍者网:你知道,很多人都在谈摄影记者该不该拍摄家属的问题。

浦峰:说实话,我实在很难拍摄他们的状态。但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又得完成我的工作,于是我都用手机,悄悄地拍摄他们的背部,尽量避开他们的正面。做媒体,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纠结情况。

拍者网:那作为个人呢?

浦峰:其实我从一开始就试着避开那些很伤心的场景,也避开网络上情绪化的评论,从业务的角度来讲,家属伤心的画面比较容易感染读者,受众会因为这些画面更深切地感知事件的严重性。不过我可能是个比较脆弱的摄影人,过不了心里那关,所以我后来很少往里面(家属区)进。

拍者网:在这种突发新闻报道,你觉得如何去做才能回到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上来?

浦峰: 对于这种悲剧式的突发新闻,尽量避免二次伤害,我想这是媒体摄影记者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单对我个人来说,也经常很难把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张都不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会尽量选择人物的后面,侧面,让人物主体变小,与他们保持距离等方法,让直白的惨烈减缓些,这是保护家属,同时也是保护读者阅读感受的一种方式。

3月8日中午,北京丽都酒店,失联航班家属赶到酒店。

3月8日下午,飞机失联第一天,马航中国区工作人员在丽都酒店召开第一场发布会。

3月8日晚上,北京丽都酒店,失联乘客朋友请媒体公布她朋友的姓名,以便家人知晓。

3月9日中午,北京丽都酒店,马航商务总裁向媒体发布失联航班最新信息。

3月9日下午,马航工作人员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

3月9日下午,马航工作人员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

丽都广场前的摄像机

等待区的祈祷

家属的问题

发布会的话筒

来源:拍者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