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被遗忘的棉北里 完美保存文革的建筑 /

被遗忘的棉北里 完美保存文革的建筑

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棚户区,棉北里就这样处在城市的中心。棉北里曾经是杭州第二棉纺织厂职工宿舍,因此完美地保存了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风格,又被称为“红房子”。

居住在棉北里的人很多都是“杭二棉”的下岗工人,部分工人目前仅靠着在家做点简单的手工活谋生。

82岁的陆美英和未出嫁的女儿一起住在棉北里“红房子”的二楼,这一住就是45年,类似的情况在棉北里还有很多。

49岁的下岗工人李健一家三口住在局促的房间里。他从1971年起就居住在这里,这套20.5平米的房子是他的婚房。现在一大一小两张床被安放在同一件卧室里,小床是他上大学的女儿睡的。下岗后他和妻子、母亲靠串窗帘珠子谋生,母亲在不远处另一套房子里居住。

72岁的知青李荣根展示着居民们写给当地人大代表的联名信,他祖孙三代五口人住在一间面积不到30平米的房子里。这里住户过得并不开心,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改造中,棉北里一次次地被遗忘,也让居民的生活永久地停留在了70年代。

老人居住的“红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造的,如今已经年久失修。此外,这些上了岁数的房子还存在电线老化、消防设施不齐全等安全隐患,开放式的小区结构也导致盗窃现象时有发生。

整个小区除了最东边的一排多层楼房外,所有人家都没有厕所,居民们需要在马桶和痰盂里解决如厕问题。每天清晨,老人们都会到小区东面的厕所倒马桶,一时间人多了还要排队。

为了倒马桶,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必须每天出门,时常有人因雨天路滑或爬楼梯摔倒受伤。

中风偏瘫的颜金华拉着儿子为他安装的麻绳艰难下楼,然而其他单元的楼梯可没有这样的扶手,让上了年纪的居民叫苦不迭。

中风偏瘫的颜金华拉着儿子为他安装的麻绳艰难下楼,然而其他单元的楼梯可没有这样的扶手,让上了年纪的居民叫苦不迭。

棉北里有一处锅炉房,打一瓶热水只需要0.15元,棉北里的居民们还保留着去那里打水的习惯。

一位居民在厨房里做饭,这种独立在走廊上的厨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民楼里司空见惯。

为了节省电费,一位独居的老人趁天未黑,赶紧把晚饭解决掉。

当地10年前就流传着棉北里将要拆迁的传闻,但传闻一直都只是传闻。有人认为城市中心高昂的拆迁成本动摇了政府拆迁的决心,而近年来几次小规模的改造也未能彻底改善棉北里居民的生活环境。

虽然目前棉北里住的大多是老年人,但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开始拆迁,这里就会突然冒出许多从来不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以业主的身份与政府讲条件。

晚上七点,周围的商业区开始热闹起来,而棉北里已是一片寂静。居民们推着自行车回家吃饭,似乎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与他们毫无关系。小区里漆黑一片没有什么光污染,但这里是城市的中心,抬起头依然看不到星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