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人在他乡心系台湾:温哥华的反服贸青年 /

人在他乡心系台湾:温哥华的反服贸青年

最近,被称为“太阳花”的学生运动在台湾进行得轰轰烈烈,引起了两岸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对两岸签署的《服贸》协议的争议和不满,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24天,终于在4月10日宣布退场,至此,“太阳花学运”暂时宣布告一段落。

近一个月来,“占领议会”、“反服贸”等词屡次传入人们耳中。3月24日和29日下午,百名学生和市民在温哥华艺术中心举行了集会活动,支持台湾“太阳花运动”。然而,“服贸”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引起了台湾这么大的反应?《加西周末》记者针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对温哥华的台湾华人进行了专访,直面他们的内心独白,了解他们在反服贸背后的困惑和忧虑。

服贸引发台内冲突

《服贸》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简称,主要内容是大陆和台湾互相不同程度开放各自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娱乐、文化、保险和证券等行业和市场,谋求两岸更进一步的经济合作。

实际上,《服贸》并不是最近刚发生的事情,早在2010年6月29日两岸两会就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协议第四条“服务贸易”规定,“台湾与大陆同意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于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讨论为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和保障两岸双方服务提供者的权益,扩大业者交流合作和市场规模,并减少限制性措施”。2011年3月起,两岸开始展开服务贸易磋商并达成共识,2013年6月21日正式签署协议,并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在这期间有一些社会人士和学者对《服贸》的部分条款进行了质疑,但并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从2013年9月30日起,台湾政府共举办公听会16场,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张庆忠曾经在立法院排定三天内举行八场服贸协议公听会的做法被业者、工会、在野党和社会团体批评为罔顾民意,流于形式,只想蒙混过关。16场公听会下来,公民团体与反对学者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官方的回应,政府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因而改变,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温哥华游行华人专访

会后,《加西周末》记者对参与温哥华支持“太阳花学运”集会的台湾华人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他们对于《服贸》的认识和参加“反服贸”游行背后的想法。由于自身背景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对待《服贸》也有着各自的忧虑。

“怕自己成为失业的那一个”

家住温东的Morris来温哥华之前在台湾某知名企业做基层管理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参加了3月29日的温哥华集会活动。他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许多准备将来回台就业的台湾华人认为大陆来台投资对年轻人就业是一个威胁,担心《服贸》会增加大陆人在台湾的竞争力,这让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很犹豫。

Morris最初是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的一些台湾的公共账号和朋友转发的状态了解到关于此次运动的消息,之后开始搜寻相关新闻了解更多信息。在听闻事件和评论后,Morris第一时间在网上找来了原条款进行阅读,但由于服贸协议的内容较多且复杂,他并没有逐条阅读,而是就网上谈到的他最关心的“内地可无限制对台投入资金”的相关条款进行了关注。“一旦大陆的资金投进来,陆资企业会不会更倾向于招内地的职工来工作呢?那是不是代表我们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呢?”计划将来回台就业的他对《加西周末》记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条例中“一人设厂,可以带三人来台”的规定也令Morris担心,“大陆资金那么多,有钱的老板也多,如果没有加以限制,万一一半富人到台湾设厂,每人都带三个人,那在台的内地人就会增加很多,而他们会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大陆大企业很多,台湾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他担心台湾向大陆的开放会威胁到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年轻人创业的出路。

“举个例子,这一条街如果其他的商店都被大陆的大企业拥有了,一起联合起来发展,那我这一家小店铺还可以生存下去吗?”在他看来,就业是年轻人的未来,就业受到威胁,是他“反服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怕自己会成为失业的那一个”。

Morris告诉《加西周末》记者,他认为《服贸》对台湾经济整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自己从没有去过大陆,对大陆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心中的疑问一直没有解答:1、大陆老板一旦来台,是否会用台湾本地员工,还是更倾向于大陆员工。2、大陆的资本进来后会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政策进行怎样的修改,台湾员工能否接受。3、大陆资本来台后是否会进行言论控制。他希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来解决心中的困惑。

记者发现,大陆媒体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搜狐网站发表评论认为,“台湾对大陆企业冲击的担忧不无道理,大陆企业中国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可能导致在其进入的领域冲垮中小台企。大陆国企需要尽快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展现出平等竞争的意愿,两岸服贸协议也可去除一个让台企不安的因素。”《南方周末》发文称,“两岸经贸提升的确引发了台湾产业转移、就业外流……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即使付出同等的努力,也很难得到父辈年轻时的机会与成功。”

Morris同时向《加西周末》记者表示,“《服贸》一来就代表学生失业”的说法也体现了台湾年轻人对自己的竞争力不够自信,他认为在立法规范的基础上,台湾青年人应该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提高语言水平,来应对大陆有可能来的竞争,“如果自己足够有竞争力,是不怕企业不用我们的。”

“我需要的是一个解释”

家住Downtown的Ken是来加多年的台湾移民,从留学到工作到移民,他已经在加拿大生活了十七年,现在在温哥华一家NGO工作。虽然来加多年,但他一直很关注台湾的发展,也是这次温哥华集会的参与者之一。Ken一直都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加拿大的十几年他大大小小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加拿大的民主氛围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在事件发生以后,Ken对服贸协议的签订过程和内容的了解下了一番功夫。Ken告诉《加西周末》记者,他对《服贸》的了解是从“懒人包”开始的,自从《服贸》条例公开后,网络上出现了好几个由台湾教授或网民整理的《服贸》条例的缩小版,以较小的篇幅对《服贸》进行“解释”,这些“懒人包”虽然可以让普通民众在短时间内对《服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别人的分析毕竟含有主观成分在里面,只有自己亲自阅读条款,才能对事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Ken认为有些人并不清楚事件的实质,或者看问题只看反面,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就容易受人影响,比如网上流传的“陆资来台开洗发店,洗头兼洗脑”的言论就让他哭笑不得。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仔细阅读了《服贸》五十页公文每一项条例,并且在网络上观看了台湾政府举办的十六场公听会。

Ken告诉记者,“反服贸”是“反三十秒黑箱服贸”的简称,是反对台湾政府签订此次服贸条例的方式和对待民众质疑的态度。很显然,和Ken有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加拿大集会的组织者之一Hans Lin在接受《台湾时报》采访时说,“台湾政府通过这样一项重要协议却没有告知民众让他们觉得很不公平,公众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认为大多数人并不是反对和大陆签订这个协议,而是反对政府通过的方式。”他认为,这次集会就是为了声援台湾学生,呼吁台湾政府停止黑箱操作,退回服贸协议。政府在签署协议时,完全没有与台湾业界沟通咨询,也没有进行任何评估研究,进行黑箱作业;一旦服贸协议下来后,台湾的服务业、医疗、老人院等许多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

在加拿大的这十几年,许多事情都给Ken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温哥华,一个建案提出后首先要公示,然后举办公听会,群众可以上台讲话,提出对建案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官员进行了回应,然后再决定。前段时间发生温哥华居民告政府的事件,就是因为某居民因为觉得Mount Pleasant大楼的建设影响了自己窗外的景观而向政府提出诉讼。“连这种‘小事’民众有不满都可以向政府要一个说法,两岸签订服贸协议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以就这样过去了?我们要的是一个解释。”

Ken还将这次台湾的服贸事件与2012年卑诗省废除消费合并税(HST)的事件做了对比。卑诗省2010年7月1日起实施消费合并税(HST),之后引起了社会争议和民众的不满,在2011年关于HST是否存废的公投中由于多数人赞成取消HST而废除新制。于2013年4月1日恢复了之前的双税制。在Ken看来,这是一个政府民主的体现。“我认为民主的政府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顺从民意,即使犯了错误能够及时地修正和更改。”

然而台湾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让Ken失望,他的很多疑问并没有得到解释,例如《服贸》协议的配套措施有哪些,条例提到的64个开放行业是如何选择的,签订《服贸》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有哪些应对举措等等。“30秒宣布服贸签署,一共十六场听证会,提问机会非常有限,即使面对质疑,官员也只是说这个好,却不告诉我好在哪里,”Ken说,“比如开放医疗人才的条款,大陆市场很大,医生需求量高,会不会台湾的医生流向大陆导致我们自己的医生不够用?我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

在他看来,学生占领议会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他之所以参加集会,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这个事情,从而获得与政府的沟通。台湾民主进程才二十几年,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他希望这次运动能够对此产生积极的影响。Ken认为,政府签订协议应该更加透明化,以后在类似的事情上面更加公开,面对公众的疑虑能够较好地进行解答和解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循环机制。

Ken认为学运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签订服贸协议的时机其实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之前政府也通过了一些别的协议,比如和新西兰,但是我们对协议的内容和细节都没有很多了解,人民已经有一些不满,这次的两岸服贸是撞在了枪口上,算大陆倒霉了,我相信下次如果和美国签订类似条约,我们也会更加谨慎。”但他表示,“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陆和台湾从语言到文化都太相似了,这也会让台湾人更担心来自大陆的竞争。”

“经济背后是政治担忧”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台湾此次反对与大陆签订《服贸》协议看作是偶然。家住温西的Don就认为,两岸历史形成的长期复杂关系是台湾人对大陆更为敏感的根本原因,“表面上是经济,但背后其实离不开政治。”

家住温西的Don来自台湾,从事影视行业,在来加拿大之前曾在大陆工作生活过三年,相比身边的许多台湾人,他对大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他告诉《加西周末》记者,在大陆的那段时期他整体过得很开心,大陆的经济发展很快,发展机会多,他也交了很多朋友。他眼中的大陆是“硬件条件非常丰厚,但软件还需加强”,比如人们的素质、环境等,并且贫富差距较大。他所在的大陆公司和之前工作的台湾公司运营模式和政策的确存在差异,“比如在台湾更加注重制度的贯彻,在大陆‘人’的因素会更多一些。”在Don看来,台湾人对大陆还是存在抗拒,有陌生感,虽然陆籍和台籍的同事工作上会互相合作,但是私下里交往并不多。

Don并没有对服贸协议进行细读,但在他看来,“太阳花学运”背后的原因是台湾人的政治担忧,害怕签订服贸协议后大陆“以经逼政”。两岸长期形成的关系让台湾人对大陆很敏感,很多人担心一旦签署《服贸》,台湾经济会更加依赖大陆,大陆会由此在政治方面对台湾施加影响。“‘反服贸’不是反对经济来往和开放,而是反对经济中夹带政治意图”,Don说。

Don告诉《加西周末》记者,出版自由一直是台湾人引以为傲的,大陆对于言论方面的管控让台湾人非常排斥和害怕。此次开放行业中虽然没有出版业,但是却包含通讯、媒体、印刷等行业,这些涉及到出版的上游和下游,Don担心会对台湾的出版自由产生影响。“比如,如果印刷企业是陆企,会不会对于有反对大陆言论的书籍和出版物就拒绝出版呢?”

事实上,这个顾虑也受到了香港的影响,2012年香港政府推出国民教育计划,香港民众对政府向各学校派发赞美中国国情的教科书一直持怀疑态度,除此之外,大陆居民到香港购房、旅游、购物等挤压了香港居民的生存空间,引起矛盾和不满。这些都加重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戒心,更加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许多网友都在社交网站上表达了类似的忧虑,一名叫黄柏翰的网友在Facebook上发表评论:“若都不理目前的方向,若干年后台湾经济已完全依赖大陆,届时对岸若开口要统一,谁敢出来说不?”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台湾媒体也加入了此项讨论,《商业周刊》发文称:“今天台湾人民会站出来,就是因为这不光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因素在里面,你不能把政治两个字盖起来,只是不断告诉我经济会变的多好。”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发表文章认为“关于台湾最终无法在政治上维持现状,只好让自己变成香港,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忧虑是‘黑箱服贸’学运的一大动力。”

对此,大陆媒体《南方周末》发表评论称,“长期分裂,遵循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台湾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台湾人珍视已经融入他们骨血的这一生活方式。因此对于任何外来的、内在的可能威胁这一生活方式的政策、举措、利益集团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除此之外,Don认为台湾经济的下滑导致的生存环境的挤压也使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与外界合作更加敏感和谨慎。“台湾经济下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了,而大陆市场太大了,所以我们才要更加小心地选择合作,”他说,“但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了有些人过分偏激,‘逢中必反’,这也激化了此次矛盾。”

“不了解、不知道”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字眼,不了解这些协议的限定范围,不了解会产生哪些影响,不了解大陆企业的做法,不了解会有哪些配套措施……这些不了解在台湾年轻人的身上形成了恐慌,而恐慌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就变成了焦虑,积聚起来最终爆发。他们以自己激烈的方式,去寻求一个解释、一个答案、甚至一个理由。

对这些受访者的采访对于整个事件而言只是管中窥豹,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参与此次事件的温哥华台湾华人对于《服贸》内心最真实的困惑和忧虑。在采访过程中,Morris反复向《加西周末》记者强调,“反服贸”并不是反对《服贸》本身,而是希望协议能够得到修正,是反对政府在签订过程中的不透明和对待人民质疑的态度。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服贸》对台湾发展是有利的,他们希望政府从细节处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法律,来保障服贸条例对台湾的利益和长远影响,将对部分行业或群体的损失降到最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台湾人对大陆复杂的情感,对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庞大的市场,他们是有所了解的,仅一海之隔的台湾既想寻求与大陆的合作,在经济上分享一份蛋糕,但同时又担心被大陆这个大鱼所吞没,就形成了这种又想合作又抗拒的复杂心理。身在温哥华并没有让他们对故土发生的事情默然,相反,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来尽一份力量,帮助台湾发展得更好。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协议很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加韩两国的自由贸易协议就经过了长达九年的修改和制定终于在今年3月11日得以签订。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即使过程漫长而曲折,但不可否认两岸的双边贸易协议都是各自谋求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